样样稀松 作品

第690章 皇宫还真不太熟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690章 皇宫还真不太熟

在她想来,紫禁城承载着皇爷幼时的记忆。那时有父皇和母后在,过着无忧无虑的锦衣玉食的生活。

甲申之变,反贼打到京师,便是家破人亡的惨剧,也改变了皇爷的人生,从此开始了颠沛流离。

“不知道皇爷是期盼呢,还是想着远离那个伤心之地?”李云容揣摩着,“不急着北上迁都,怕也是很矛盾呢!”

“但祖宗陵寢都在京城那边,肯定是要搬过去的,不过是时间早晚的事情。”

黄立却不知道李云容想了那么多,他说着说着,忽然想起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交代给张煌言。

紫禁城的宫殿历朝历代都有火灾发生,有些是宫人不慎,还有一些则是雷击造成的。

“加上避雷针这个防范措施,修盖亭台楼阁时也可以用水泥,应该能减轻火灾的危害。”

黄立又想到了玻璃窗,嘴角微抿,觉得这紫禁城里可能要大变样儿了。

古代的建筑,基本上是土木结构,柱梁等全是木材。象宫殿什么的,更需要又长又粗、年头久的树木。

城镇周边的高大树木估计砍得差不多了,还要从远处的山林中砍伐运输,不仅劳民伤财,还破坏环境。

有了水泥,能够浇筑钢筋混凝土,就解决了大问题。结实又环保,还防火,修建更高层的建筑,也有了保障。

这将是建筑上的革命,砖瓦有了粘合剂,柱梁都不再用木材,老百姓家的房屋会更加坚固耐用,高楼大厦也不再是幻想。

当然,水泥还要在各地建厂,并且大规模生产,才能降下成本,让老百姓用得起。

在这之前,不管成本高低,官府是一定要用的。

修建仓库,铺设道路,还有实验出来的砂石混合比,干上两三年,掌握相关技术的工匠,也差不多能够满足民间大范围施工的需求。

“希望两三年后,老百姓也能富裕起来,至少先富起来一批人,能够率先在水泥和玻璃上,成为最先使用的。”

城镇化需要的时间更长,除了江南的几座大城,其它地方百八十年也是少的。

商贾肯定是先富起来,或者说是已经富裕起来。但对乡村来说,要他们作为模范,影响却是不够的。

还得是本乡本土的,别人修了瓦房,窗户敞亮透明的,自家的草屋泥房肯定低人一头,见面都不好意思打招呼。

黄立微笑起来,从城镇到乡村,先把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搞好,家家有牛马,那才是更接近他记忆中的世界。

国富民安,还是民富国安,在黄立看来,都有些不够准确。既然不是对立的,合起来也没错。

“紫禁城很大,朕想把路修得平整,造几辆小型马车,嗯,用驴子好象更稳当安全一些。”

黄立抚着李云容的手,温言说道:“用肩辇的话,太费人力。不用太监的话,宫女的力气还是小了些。”

李云容猜测紫禁城里的道路也和南京皇宫差不多,是那种甬路,步行没问题,行车就会很颠簸。

而且,皇爷似乎很讨厌轿子,或者说不喜欢人抬人的那种方式。

尽管宫里也有肩辇,但都是给她们在孕期预备的,皇爷从来没坐过,都是步行来回。

到了宫外,更是坐马车。经过改造的马车,减轻了颠簸,坐起来倒也舒服。

上行下效,李云容和应盈、云舒等人,倒也很少用肩辇,反正皇宫也不大。

况且,就算宫女体弱,进宫时也是挑选过的,总要身体健康,不能病歪歪的。

抬肩辇的话,三四个抬不动,五六个总行了吧?皇帝就是爱惜人力,或者视人抬人为一种不尊重。

“坐车很好啊,又遮风尘挡雨雪。”李云容笑着说道:“臣妾等陪着皇爷,还要皇爷给介绍紫禁城楼台殿阁,解说其中故事呢!”

黄立呵呵笑了起来,他后世也是走马观花,听导游讲过。要给妃嫔作向导,怕是要露怯了。

朱三太子呢,在哪个宫殿里住着,母后住哪里,其他的妃母呢?算了,又不是非讲不可,就说记不清好了。

“紫禁城跑马车,嗯,是驴车,行驶在平坦的水泥路上,一点也不颠,观赏着沿途的楼台亭阁、花草树木,也是一件惬意的事情。”

黄立想象着类似观光车的感受,觉得还真挺有意思,到站下车,谁也不累。

车呢,可以特别设计一下,能遮风挡雨的,也有能舒爽吹风的敞棚的。

妃嫔倒还罢了,小孩子们肯定喜欢,说不定要一整天赖在车上。想到这里,他的脑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690章 皇宫还真不太熟

海里出现了画面,耳旁似乎也响起了清脆的童声。

与别的皇帝动不动就耗费几年十几年的时间,大兴土木地建亭阁修园子相比,黄立觉得自己已经足够节省了。

何况,只要老百姓过得好,他们才不会管皇帝一顿吃几个菜,又修了园子盖楼阁呢!

所以说,崇祯的节俭用错了地方。老百姓都要饿死了,哪管你衣服上有补丁?你就是吃糠咽菜,也一样是昏君。

李云容看皇帝并没有什么异样的情绪,也放了心,说到紫禁城的时候,也少了顾忌。

“北海泛舟,也令人赏心悦目。虽然名字里有海,却是内湖,没有风浪,安全得很。”

说着说着,黄立也有些憧憬和期待。

南京的皇宫太小了,可要扩建,又没那个必要。以后或许能南巡,这里就作为行宫,也住不了几天。

“造一艘大画舫,朕带着你们在北海上游玩。养些锦鲤,不怕人的,粗粗胖胖,一喂食物,就成群结队地聚拢过来……”

黄立已经搂着李云容躺了下去,说着说着已经犯困,眼睛睁不开,声音也逐渐低沉了下去。

“嗯,臣妾等着陪皇爷坐大画舫去游湖,还带上孩子们。”李云容低声应着,也有了困意。

…………….

天下已定,虽然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但在心理上,黄立却不由自主地放松下来。有些拖延症,也相当于半躺平。

毕竟,工作交代下去,又不是能马上就立竿见影的看到效果,很多都要靠科技的积累和进步,以及无数次的实验去摸索改进。

其实,不光是皇帝,臣民们也大多如此。除生死无大事,就是迫切等着开疆拓土的将士们,也不再有那么强烈的危机意识。

这也正常,生死存亡之际,谁不凛然如行于薄冰之上,唯恐行差走错,便是万劫不复。

忙碌劳累其实都算不得什么,心理和情绪才是最令人紧张,令人难以开怀的主要因素。

京师终于过凉爽起来,准确地说,是逐渐寒冷。毕竟,已经入冬,与南方的气温不能相比。

“以工代赈的工作虽然还未全部完成,可也只能暂时停工,等到明年春暖花开了。”张煌言瘦了一圈,但精神头儿却好,也明显地松缓下来。

京城内部的整治,效果明显,全城的市民,不管男女,只要有劳动能力的,几乎都参与进来,为了自家能吃饱肚皮而工作。

路也铺了,排水沟也挖了,低洼地带也垫高了,危房破房也推倒重建了,公共厕所也修了无数个,全仗着人多好办事。

清华园、景山、紫禁城内的宫殿、甬路、园林,也修缮铺设栽植,差不多完成了一多半。

至少,就现在皇家的那些人,是足够居住。明天开春,会再次动工,有三两个月的时间,便能够全部完工。

张公诲放下了文件,微笑着说道:“粮食储备能够支撑四月,煤炭差不多是两三个月,京师军民度过冬季,应该是没有问题了。”

其实,这才是最重要,也最有意义的工作。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充裕,则意味着光复的北方真正地安定下来。

而且,运河运输已停,但海运依旧。南粮北远,既是朝廷的号召,对商人来说,也有利可图。

甚至,朝廷那边已经传出风声,以后将把漕粮北运承包给商人,不再由官府把持,也就不会再设什么漕运衙门。

虽然贩运粮食的利润不高,因为有朝廷的限定幅度,但作为长期稳定的生意,还是有很多商人想要揽下生意。

而想要拿下运粮大单,运河肯定是不行的,成本太高,时间太长。只有海运,才能在限定的时间内,以最经济的方式完成。

也就是说,朝廷虽然没有明说,但海运漕粮已经基本确定。而要说粮食产量最高、价格最低的地方,一年三熟的湄公省已经没有对手。

而且,皇帝的意思也很明确,湄公省就是作为粮食基地来建设的。对于种植作物有着严格的限制,国内则没有。

也不是没有,但看起来却象是暂时的。等到一两年后,北方恢复得差不多,估计就该取消了。

张煌言和张公诲却不想那么长远,毕竟这光复后的初期,是最难熬的。北方还不比江南,难度更大。

眼见着冬季来临,粮煤都比较充足,不会出现百姓冻饿死于街头的惨景,他们都松了口气,并觉得是没有辜负皇帝的期望。

“明年春耕之后,便要大修水利,还是以工代赈,争取修得七七八八,总要数年之内不闹水患才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690章 皇宫还真不太熟

好。”

张煌言说完,连自己也没有太大信心,微皱着眉头,又补充道:“怕是连浑河的治理,也不能完全,只能是加固修补。”

永定河,西汉以前统称治水,东汉称?水,金代称卢沟河,明代称浑河,是海河水系中洪灾最厉害的一条河。

从金代到明末清初的七百多年间,永定河就有七十多次决口,八次改道,决口、漫溢总计达五六十次,平均不到四年就发生一次洪灾。

主要是因为浑河上游流经黄土高原,河水含沙量大,因此又有“小黄河之称。下游河道因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而且迁徙不定,故旧称“无定河”。

同黄河一样,上游带来的巨量泥沙在浑河河槽中逐年堆积,使河床急剧抬高。堤防不断决口,进而又不断加高堤防,如此循环往复。

张公诲想了想,说道:“今年已经疏浚了一些河段,明年继续筑堤束水,总能稳定几年时间吧?”

停顿了一下,他又补充道:“水利部那边有章程,行辕如实上奏,请万岁定夺便是。”

和治理黄河一样,清理淤泥沉沙,或利用水流进行冲刷,使河槽降低,应该是当时通用的手段。

张煌言对治水是外行,而水利部是皇帝特意设立的部门,专门负责江河的治理,他也只能相信专业人士的意见。

当然,他也有私心。希望浑河就算闹灾,最好也别在京畿地区。就算是在京畿地区,也别出现大批的流民。

“看来,各地官府的储备粮,还要增加,才能有备无患。”张煌言苦笑了一下,说道:“即便闹灾,也能就地赈恤,不使百姓成为流民。”

大明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也复杂,几乎每年都有闹灾的地方,只要规模不大,灾害不严重,倒也算不了什么。

只要赈抚得力,灾区老百姓能吃上饭,也就造不成动乱。不过是豁免赋税,财政收入减少一些。

张公诲觉得做到现在这个程度,已经是相当好,超出预期了。

如果北方明年没有大灾,按照耕地的数量,以及海运粮食的储备,迁都便可在夏末进行。

走运河最安全,可不敢让皇帝坐海船。虽然直达天津,时间上会很快,也会减少很多的花费。

从运河北上,官员加眷属,还有数千护驾官兵,吃喝住行,可都要真金白银。

但皇帝现在是万不得有失的,只有个连话都不会说的皇子,哪有什么威望可言。而且,武将勋贵势力正强,说不得就要有内乱。

就算不是刀兵相见的激烈,争权夺势的纷争却是少不了。而内乱一生,外敌必起,北方的蒙古诸部可是还没收服呢!

还有海外的开疆拓土,能不能持续,也要划上问号。蒸蒸日上的大明,就此衰落,也不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