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692章 边防重任
虽然明军有很多都撤回了南方,还有退役的,但在北方的军力却还是很强大的。特别是在边墙的防御上,兵力相当雄厚。
当然,比起明朝九边重镇的驻军数量,还是大大不如。
九边重镇的总兵力在明朝各时期变化较大,其中永乐年间约为六十八万人,后来兵力人数一直在四十万到八十万之间。
其中万历四十八年的时候兵力人数最多,达到了八十八万五千人。明末崇祯皇帝时期,兵力最多时为五十九万。
其实,到了明末,九边重镇的兵力看似很多,但战斗力已经很差,吃空饷导致经常无兵可用的尴尬境地。
现在的北方明军,加上辽东,总共也就三十万。但这是实打实的人数,再加上武器装备的优势,却相当于明朝中后期翻倍的兵力。
比如辽东镇,在明朝最多时就有二十六万,最少时也有八万多,现在却只有四万;还有蓟州镇,崇祯朝时最多有十三万,现在却是六万。
主要是大敌鞑虏已经崩溃,不复为患。蒙古人也衰弱很多,不是明朝时那么强悍。
此消彼涨,自然不再需要那么多的军队。而在粮饷等后勤供应上,也能保证充足。
所谓的甲坚兵利,还有兵精粮足,现在的明军都做到了。
所以,即便是收降的绿营兵,以及招募的北方兵,经过严格训练,也有相当强悍的战斗力。
主要是武器装备上的差距太大了,与蒙古人的弓箭相比,明军要领先四代了。
而蒙古人想要发展火器,无论是资源,还是技术,都是难以逾越的困难。准噶尔部特殊,是从沙俄那里买的,自制的量少,威力还不大。
想想满清的火器水平,也就那么回事,可依然能打败准噶尔,也就知道准噶尔部是个什么成色了。
对于蒙古人,刘体纯既不高看,可也不敢轻视。
关键是蓟州镇事关京畿安危,哪怕只是袭扰,若是发生在关墙之内,也是天下震动的大事。
这不比太祖的建国初期,国都还在南京,北京的政治意义并不重要。
那时候为了防备北元再卷土重来,北京城还在景山堆煤,防备北元围城而断了燃料。所以,景山又被称为煤山。
但现在,京师成为国都已经是可以确定的事情,再不安全,可就说不过去了。
所以,刘体纯才亲自巡边,特别关注的就是遵化的边墙和关口。
边关险要,却也驻防不了太多的兵力。遵化则有一万机动人马,闻警即动,能够四下增援。
辽东光复,山海关就成了摆设,不用重兵把守,只留了千人。
只对付衰落的蒙古诸部,又没有民乱,北方的兵力基本上足够使用。等到向西域用兵,漠南蒙古也应该收服大半,便不用再大幅扩充。
巡视完了洪山口关,刘体纯便在众将的陪同下,下了关墙,去松棚营歇息用饭。
“一两年的时间,甚至还要更长一些。军队的训练不能松懈,以免战力衰落。”刘体纯一边走着,一边告诫着众将,“军中比武不会停,一定好好操练。”
文恬武嬉,承平懈怠,这是每个朝代都有的,不过是时间长短罢了。
而象满清,自入关的兵威之盛,到衰落不堪硬战,也不过十来年的时间。殷鉴不远,自当吸取教训。
“末将觉得,光是训练还不够。”寥游击挠了挠头,说道:“等到一两年后,粮弹物资充足时,还是要打几仗。实战经验,可不是练出来的。”
刘体纯轻轻点头,说道:“实战很重要,会看具体情况安排的。”
他是知道以后的战略的,等北方恢复,不说对蒙古大举用兵,皇帝却是要把大明弃守的那些边外之地拿回来的。
什么云中卫、大宁卫等等,明军将把占领区北推,边墙也就不再是阻挡蒙古人的唯一防线。
仗是肯定要打的,指望蒙古人老老实实地让出地方来,显然是不太可能。
“重新占领是没大问题的,蒙古人不是我军的对手。但要长久地守住,却也不是那么容易。”
刘体纯也想开疆拓土,可也知道,大明当年放弃那些地盘,也有不得已之处。最难的,就是耗费大,对财政造成压力。
“如果能军屯,倒是省了很多花费。粮弹物资全从后方运输,压力确实比较大。”
刘体纯暂时放下这些杂绪,以后再考虑,形势和情况总是在变化,但现在的工作千万要干好。
既是巡边,也是犒劳,刘体纯带的人不多,也给守军带了赏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692章 边防重任
银。也不用多,一人一两银子,就够吃上几顿酒肉的了。
军营修建得也不错,营外的空地能种蔬菜,还有圈舍,养了猪和鸡。军营里吃大锅饭,时常会有剩下的,喂猪喂鸡也不浪费,还能改善官兵的伙食。
刘体纯不是很通经济,但也知道大明宝钞的历史教训。
朝廷发行纸币,也铸造银币,两下都能流通兑换,看似没有区别。
可他却知道这纸币也不是能无限制印刷的,朝廷肯定有计划,是要经过计算再发行,才能保证纸钞不贬值,也能如数兑换银元。
但纸钞取代铜钱,确实是达到了这个目的。大明缺铜,又要铸造火炮,纸钞确实解决了大问题。
“边关就是这样,人烟稀少,采买也不容易。”寥游击看饭菜上来,嘿嘿笑着,倒也没不好意思,“可照比在夔东的时候,却还要好很多。”
刘体纯也不嫌饭菜粗陋简薄,有肉有菜有汤,汤上还漂着油花,米饭也管够,与几年前相比,确实可以满足了。
关键还在于心态,那时候是艰苦卓绝、九死一生,看不到希望;现在,只会是越来越好,前景光明。
寥游击也是老资历,虽然那时候只是个老兵。现在却已经是游击,军衔是中校。再熬几年,立上功劳,凭他现在的年纪,退役时一个少将也是跑不了的。
将校差别很大,不只是一个“将军”的称呼。只有到了将级,才有可能封爵,待遇自然也水涨船高。
“遵化那边倒是繁荣起来了。”刘体纯微笑着说道:“待到换防,将士们也能松散休整。”
遵化有上万驻军,吃喝住行都要花钱。军人又不差钱,在外戍守,少不得要喝点小酒,还要买生活日用。
商人自然是紧盯着生财之道,就是周边的百姓,养些家禽家畜,也不缺销售的渠道。
而且,喜峰口、开平、遵化都开设马市,使得商贾云集,地方经济发展很快,以后也将更加的繁荣。
戍边辛苦,特别是一线官兵,多是在偏僻边关。后勤能供应得上,就已经很不容易。
所以,数月一轮,也是让官兵们能够放松休息一下。劳逸结合,张驰有度,也是带兵之道。
吃着饭菜,寥游击又随意地说道:“听说南边的海军很出风头,南洋的土著小国,几千人马就能灭了。”
刘体纯点了点头,说道:“南洋地广人稀,土著也孱弱不堪。就是西夷强些,可人也不多。只有荷兰人和西班牙人,实力稍强。”
笑了笑,他继续说道:“强也只是在海上,舰船火炮的交锋,对咱们来说,都不是熟悉的战法。可到了陆地上,西夷也根本不是对手。”
寥游击用力点头,说道:“南洋的气候,咱们也不太适应。末将还是觉得北方舒服,这开疆拓土的,也分个先后。”
“放心吧,这仗啊,还有得打。”刘体纯把汤喝完,放下了碗,说道:“若不是北方更重要,万岁也不会迁都的。”
寥游击也放下筷子,说道:“万岁有雄心壮志,肯定也要创下超过太祖成祖的功绩。不说是永除北方边患,也要打得蒙古人不敢南下寇边才是。”
“万岁的宏图伟略,不是咱们能够想象的。”刘体纯坐直了身子,岔开话题,问道:“家眷安置好了?听说儿子都三岁啦。”
寥游击咧开大嘴笑了起来,说道:“都安置好了,就在蓟州丰润县,离遵化不远的。末将的儿子三岁,年初又添了个丫头,现在应该会叫‘爹’了吧?”
“不错,儿女双全,有福份哪!”刘体纯不掩羡慕,拍了拍廖游击的胳臂。
他的脑海里闪过了胖乎乎的女孩的模样儿,孙女也会叫“爷爷”了吧?儿子一家在山东团聚,什么时候添个孙子才好。
刘体纯已经是郡王,可不敢奢望一字王,已经是到头儿的爵位。就算刘享啥也不干,也能因父荫而享受荣华富贵。
可刘体纯却不想让儿子无所事事,越是建功立业,越是得皇帝信重,日后就越是稳当。
就象李来亨要李岳在外领军作战一样,还有袁东宝,这几位郡王差不多都想到一块儿去了。
下一代是得用的,皇帝信重,他们自然也是安全的。从安排到皇帝身边作侍卫,便有着这样的心思。
感情培养出来,皇帝若是个重情的,将来自然不会亏待。从年龄上看,皇帝也会考虑武将们不出现青黄不接的时候。
老的退下来,或是不掌兵权,下一代却能顶上去,凭的不是资历,而是自己的本事。
说到底,刘体纯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692章 边防重任
和李来亨等人还是心里有疙瘩,并不能完全放下心来。
皇帝在南方崛起,在南京登基,对他们来说,其实是好的。北上迁都,京师可是皇帝的伤心之地。
睹物伤人,想到甲申城破的凄惶,父死母亡的悲惨,自己从此以后的颠沛流离,说不定就生出怨恨,会迁怒到他人。
虽然刘体纯等人都未参与攻打北京,但那是大顺军所为,他们与大顺军可是有着极深的关系和牵扯。
虽然皇帝一直推之以诚,对武将更显宽容,对刘体纯等人更是信重有加。
但人都是会变的,太祖刚打下天下时,对文臣武将也是加官晋爵不含糊,甚至还有免死金牌赐下。
可到后来,杀起来也是真狠,牵连也广。
只是蓝玉一案,便族诛一公、十三侯、二伯,被杀者一万五千多人,可谓“元功宿将,相继尽矣。”
虽然导致蓝玉案爆发的导火索是太子早亡、皇孙年幼,又赶上朱元璋重病多疑,担心皇孙镇不住那些武将勋贵。
在刘体纯看来,蓝玉虽有大功于朝廷,但其后来居功自傲,骄奢不法,却也是咎由自取。
史书有载:居功不自谦,器小而任重,说的就是蓝玉。
所以,刘体纯等人才坚辞亲王之封,并主动自解兵权,在大都督府任职,相当于退居二线。
“万岁还是信任我等的。”刘体纯还有别的关口要巡视检查,吃过饭便带着护卫离开,路上又胡思乱想起来。
北京军区最是重要,先是李来亨,其后又是他接任指挥,可见皇帝的信重。
“只要忠心事君,兢兢业业,应该就不必如履薄冰。心有所想,在言语和行动上,难免会有暴露。”
“万岁未有猜忌怀疑之实,我等若是疑君,岂不是大逆不道?到现在为止,万岁一直是开诚布公,胸襟广阔…….”
刘体纯强迫自己不去想那些杞人忧天的事情,强行把思路转到了军务上,心情才有所舒缓。
万岁北上定都也确实是形势所需,开拓南洋多用海军,且土著孱弱,不会有太过激烈的战斗。
北方则不同,蒙古诸部形势错综复杂,有时需要很快的反应,才能取得最好的结果。
察哈尔部想着统一漠南蒙古诸部,但实力不够,只能是不断吞并,不断发展壮大。
在察哈尔部的压力之下,蒙古诸部肯定会作出反应。或是联合对敌,或是归顺依附,抑或是向大明求援。
皇帝也向刘体纯和李来亨等人交了底,不插手漠南蒙古诸部的内乱。但若有内附的蒙古诸部,则要尽量接纳。
内附和归附是不一样的,内附就相当于归化,相当于成为大明的直辖疆域,部落的蒙古人也就成为大明的子民。
“有了蒙古诸部的内附,就等于不战而获得大片的草原,在草原扎下了根基。而且,这些内附的蒙古人会成为最好的向导,最好的谍子。”
刘体纯知道接纳蒙古部落的内附,就意味着与察哈尔部发生冲突。但那又如何,不显示出强硬的态度和强悍的实力,肯定有不长眼的要寇边袭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