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662章 君臣始终,分藩之思
既是从龙,也是拥立,作为最早会集在黄立身边的文臣武将,黄立是心存感激的。
论迹不论心,论心无完人。
不管当时存的怎样的小心思,都不影响现在的结果。何况,黄立当时也没少胡思乱想。
说到底,黄立在心中还是赞赏加钦佩。
陆地上坚持到最后的明军,以一隅敌全国,可以说是举目皆敌,可依然不降死战,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万岁英明神武,又有皇明气运庇佑,才能力挽狂澜,于绝境中杀出一条血路。”李来亨由衷地感叹,“如今想来,微臣还觉得不可思议。”
塔天宝也连连点头,说道:“从反击夷陵开始,万岁神机妙算,竟无一步行差走错。若说是没有气运眷顾,那谁也不会相信。”
王光兴回想起来,虽然加入得晚一些,但也确实如此。
气运加身、天命所归,这些本来虚无飘缈的东西,在万岁身上,却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路走来,不仅如此。还有不断提升的武器装备,接连不断的胜利,皇帝的权威也水涨船高,直到巅峰。
臣子们的敬畏不仅来源于皇权,更是皇帝的功绩的累积,这做不得假。
黄立笑了,沉吟了一下,说道:“要说天命和气运,确实是有。但最关键的还是满清的严苛统治,广大汉人复明之心仍在。”
作弊肯定是必不可少,但人民更是胜利的源泉。只是没有团结的核心,鼓舞的力量,才被只有几百万的满人所统治。
没有黄立,也会有三藩之变,尽管最后失败了,但也是汉人反抗力量和情绪的大爆发。
至于说到气运和天命,黄立相信也是有的。满清窃据天下,确实有很多偶然因素,不信不行。
君臣相得,或者说是恭维马屁,但却是发自内心的敬畏和崇拜。
黄立也很受用,戴高帽嘛,谁会不高兴呢?
眼见快到午时,李来亨等人知机告退。出了皇宫,三人神情放松下来,不掩脸上的欢快和笑容。
“今日某作东,请两位郡王喝两杯。”塔天宝虽然在爵位上低一等,但资格与李来亨等人一样,也是患难之交,倒没有那么多的拘谨。
李来亨哈哈笑着,说道:“这地主之谊嘛,还是某来。南城开了个新馆子,是北方菜系,咱们就去那儿如何?”
王光兴笑道:“听说了,正好去品尝一番。”
说着,他又感慨道:“天下太平,盛世可期,正该庆贺一番。”
塔天宝呵呵笑着,说道:“郡王说得这般大,按某的想法,应该为加官晋爵喝个痛快。”
王光兴点了点头,说道:“什么由头都成,反正就是高兴。过几日,京师那边的府邸也统计好了,又是一件喜事。”
停顿了一下,他又询问道:“听说宅府都挺大,有的还有花园,这仆佣少了,怕是照顾不过来吧?”
李来亨说道:“某也有此担心。不过,听说朝廷还会有章程,应该会更加周全。”
塔天宝不想考虑那么多,已经招呼着李来亨和王光兴上自己的马车。
四轮马车已经开始普及,并没有什么品级之说,只是在车厢上有标记,提醒避让。
一辆马车,能坐两人或四人,内部空间自己确定。两匹马,一个车夫,比坐轿子快,也节省。
加了减震弹簧,钢铁车轴车轮,车轮有轮辐,外头还嵌了木圈。
减了颠簸,马车耐用,在里面也不用象平板车似的窝着腿,象坐椅子似的,比较舒适。
关键是下雨刮风太阳晒也不遭罪,很受官员商贾们的欢迎。最新制造出来的,车窗还镶了透明玻璃,愈发方便。
京城治安很好,即便是郡王,也只随身带了两个护卫,不是前呼后拥的那种气势。
除了治安好,再就是官员众多,谁出行都带着一群人,太扎眼,也扰民。
要说得罪人,那小官吏面对百姓,岂不是更危险?老百姓没有天大冤屈,不到绝路,怎么敢伤人?
新朝新气象,以前那种鸣锣开道、净街回避的基本没有了。如果不是马车上的标记,谁也不知道是尊贵还是富裕。
帝都繁华似景,已经看不到丝毫战争的痕迹。即便是去年,人心也比较安定,对北方鞑虏的恐惧,已经去了大半。
如今国战以大胜告终,人们的心情更加放松。哪怕是生活差一点,再没有了战乱的阴霾,脸上的笑模样儿也更多。
“哪怕是迁都之后,这南京怕也照样是繁胜之地。”王光兴透过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662章 君臣始终,分藩之思
玻璃窗,向外望着往来的行人,微笑着说道:“京师想要达到此种程度,怕还需要几年时间。”
塔天宝摇了摇头,说道:“恐怕影响不大,江南照比北方,经济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李来亨沉吟了一下,说道:“六朝金粉之地,还是不宜久做国都。南方无强敌,北方却不可轻忽。”
王光兴笑了笑,说道:“只剩下蒙古诸部,如果不是草原太过辽阔,我军能轻易击灭。即便如此,也不足为虑。”
“蒙古北边,不是还有个罗刹国?听说很是凶悍,如野兽般吃人的。”塔天宝看向李来亨,问道:“李岳在辽东,以后兴许能对上。”
李来亨点了点头,说道:“万岁已有布置,早晚会与罗刹国开战。”
“罗刹国那边,可能要打到宁古塔,才能与罗刹国对上。”王光兴捋着胡须说道:“西域那边的漠西蒙古,恐怕是要先打起来。”
塔天宝呵呵笑着,说道:“这岂不是说还有建功立业的机会?好啊,就怕是马放南山,刀枪入库,无事可干闲都闲死了。”
李来亨和王光兴相视而笑,心中却是不以为然。
塔天宝再升一级,也是郡王。他们却辞了亲王封爵,只领了大将军衔。
说白了,就是避嫌。异姓亲王不是那么好当的,他们宁肯留出个空间,爵位是亲王,军衔是元帅,也不愿到顶儿。
塔天宝或者还有军衔上的晋升,他们最好就老实地在大都督府坐镇。当然,这还要看皇帝的意思。
李来亨有李岳,刘体纯有刘享,王光兴有王世德和王戎旗两个儿子。
虽然王世德和王戎旗不如李岳和刘享出色,但也算是年轻将领中的佼佼者,前途可期。
袁宗第有袁东宝,虽然少经战阵,但有爵位可袭。只有郝摇旗,儿子郝应锡体弱,未从军,也一样能承父荫。
儿孙辈基本上都有了前程,李来亨、刘体纯等人,自然不必再有进取之心。
“听说郑经要封藩,令人吃惊啊!”塔天宝看着李来亨和王光兴,颇为迷惑地问道:“只为了交换现在所占的地方?”
李来亨轻轻摇头,说道:“此事不是你所想的那样,也不宜对外宣扬。万岁自有安排,且等着看着便好。”
“原来如此。”塔天宝赶忙说道:“多谢郡王指点。”
虽然基本上确定,但有些细节还在商议中。
是象沐家似的永镇云南,还是拥有更大的自主权,或者缩减权力,黄立也在考虑之中。
而且,这件事情虽然上层知道些风声,但都晓得轻重,在征讨完吕宋之后,才会公开。
说着话,已经到了酒楼前,早有机灵的伙计告诉老板,亲自迎了上来,直接引上二楼雅间。
皇宫里,黄立刚刚处理完公务,正在一幅平面的大地图前流连观看。
这是亚洲的全图,看得比较清晰,黄立的目光主要集中在南洋,环南海势力圈的国家和岛屿。
中南半岛、马来亚半岛、婆罗洲、吕宋岛、台湾,这就是大致的范围。如果加上琉球和倭国,可以被称为第一岛链。
这是大明必须拿下的势力范围,并且要稳固占领。如果再向外拓展,就是苏门答腊、爪哇、苏拉威西和巴布亚等岛。
在黄立看来,环南海势力圈很快就能完成,也就三五年的时间。他定下的目标是稳固十年的时间,再伺机向外扩张。
并不是军力达不到,而是人口数量不够,可能达不到稳固长期的占领。
他要的不是殖民地方式的统治,而是要成为大明的疆域,实现中央集权的帝国的一部分。
如果不出现意外,大明的人口在十至十五年之后,将突破一亿。七八十年后,可能达到两亿。
这已经比历史上的数据要提前五至十年。当然,没有了三藩之变,人头税也取消,卫生健康医疗水平也提升,人口增长的速度还可能加快。
黄立对此比较乐观,大明的人口应该足以支撑其对外扩张的速度。
要知道,世界人口在十七世纪也不过五亿,十八世纪才十亿。人口爆炸式增长,还是在十九世纪以后的事情。
“除了本国人口的增长,还有对占领地区土著的驯服和归化。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尽快地实现建立庞大帝国的梦想。”
至于反抗和不服归化的土著,黄立都不想再浪费脑筋。矿山是不错的归宿,成为土地的肥料,则更为干脆利索。
分封外藩,自然是不在环南海势力圈内。黄立是按岛屿算的,而不是按照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662章 君臣始终,分藩之思
后世的国家。
象棉兰老、苏门答腊、爪哇等岛屿,可以作为环南海势力圈的缓冲,或者称为外部防线。
除了这些岛屿,还有即将进攻的印度,都能够成为外藩的目标。
而在黄立的设想中,所谓的外藩不过是自主权较大,却还不是完全自治的半领土。
这与沐家永镇云南是比较相象的,但还不是完全相同。
要知道,沐家虽然世代镇守云南,与大明相始终,但还称不上割据,更谈不上军阀。
明廷对于沐家的防范措施并不少,才会彼此相安。
首先是严格的人身控制,沐英在云南镇守时,其子便全部留在京城,看成是质子也不过分。
其次,从朱元璋时期开始,朝廷在云南设立都布按三司和巡按、巡抚等职官,制约与平衡沐家的权力。
而且,沐家承袭的爵位,也需要朝廷任命。每当沐家后人能力不足时,朝廷就会趁机收回他们手中的一部分权力。
可以看到,到了明末的时候,沐家的势力已经大为削弱。云南土司沙定洲的叛乱,就占领昆明,把末代黔国公沐天波追得狼狈逃窜。
但现在,黄立并不准备采取大明对沐家的手段。
“后世的自治区制度,可以作为借鉴,封藩的权利还要更大一些。比如军队,就要自己组建。”
黄立思虑良久,觉得这么多岛屿,这么大的地方,这么多的岛屿,足够赐给那些封爵。
至少,如果手段够厉害,分藩的稳固程度要比殖民地强很多。
“万岁,午膳送来了。”小柳小心地上前提醒。
黄立收起思绪,温言道:“传吧,朕在偏殿用膳。”
天气还热,黄立有时就不去妃子那里用膳。吃完饭后,午间小憩一会儿,也很方便。
虽然国战结束,军事布署也调整完毕,政务工作大多也由内阁处理,但黄立并没有太过轻松。
谁让他懂得多呢,脑袋里的知识不用,或是不拿出来惠及国家和百姓,他都觉得遗憾。
就算按照现在的科技水平,很多东西都只能停留在理论上,但那也是宝贵的财富,超越时代的先进存在。
四菜一汤,皇帝的膳食也不奢侈浪费,比之晚清的老妖后,差着十万八千里。
但每天都有新菜式,轮换着吃,既能尝遍美食佳肴,也不腻烦。
四妃与皇帝也是同样的标准,头一天点菜,膳房准备食材,第二天便能做好供膳。
如果是以前的规矩,吃不吃的也得预备着。比如几头猪、几只羊、几只鸡鸭等等。
明朝的光禄寺负责给皇帝承办宴席,就是个富得流油的衙门。
根据《明会典》的记录:凡岁派光禄寺牲口十万只……
明朝皇帝再能吃,也吃不下这十万只牲口,很显然,剩下的自然是进了光禄寺大小官员的腰包。
还有明穆宗非常爱吃驴板肠,为了随时能满足皇帝的口腹之欲,便每天要杀一头驴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