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670章 统合同乡会
尽管黄立早已经授意李家等婆罗洲华人,在婆罗洲种植青嵩,并传授了青嵩治疟疾之法。
但要支撑数量太多的明军能够抵御疟疾侵袭,现在看来还是力有未逮。
同样的道理,在婆罗洲种植的金鸡纳树,要达到一定的规模和产量,也是需要数年的时间。
现在,西夷正在加大对金鸡纳树的掠夺式开采,可要表现出移植的兴趣,还要等上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
要移植,就要选择合适的土地,适宜的气候。
而西夷初期还是专注于本土及原产地南美洲,直到十九世纪才发现东南亚更适合金鸡纳树的生长。
所以,黄立并不担心因为金鸡纳树的种植,引来西夷与大明在南洋的争夺。
至少,在大明稳固占领南洋地区之后,不担心与西夷发生大的冲突,甚至是战争。
到时候,西夷不来惹大明,说不定大明还要冲出亚洲,与他们争夺新大陆呢!
众人听着皇帝所说,并不显得太过意外。国战结束,不管是军队,还是百姓,休养生息是正常的。
在婆罗洲,他们也没有感受到太大的压力,也不急于请朝廷派兵。
西夷还没有染指的迹象,只是商贸上有往来。土王势力又孱弱,构不成威胁。
皇帝要他们将族人武装起来,朝廷提供武器弹药,派驻教官,已经能让他们满足。
凭借着婆罗洲的华人数量,组织起数千人的武装,还是不难的。
他们也知道,使用火枪比较简单容易,对于年岁、性别、身体健康等,要求并不高。
只要朝廷支持,供应足够的枪枝弹药,拉起几千人的武装,还不算难。
有这数千人的武力,那些土王算什么?土著更不用担心再敢跟他们抢矿,再敢欺负他们了。
李龙生却知道皇帝的真实意图,看似让他们自保,却不希望他们仅仅做到这个程度。
他躬身道:“启奏万岁,有朝廷支持,在婆罗洲组织数千武装,不仅足以自保,还能为朝廷效力。”
“坤甸可以扩建港口,供我大明水师停靠补给。挂大明旗帜的商船,亦是如此。”
有几个房长现出惊讶之色,不由得看了李龙生一眼,随后便是若有所思。
这已经不是自保,而是要以武力为后盾,鸠占鹊巢,在坤甸自己说了算。虽然也能做到,但要干得这般大吗?
可李龙生的身份在哪,敢胡乱说话嘛,这是得了万岁的授意,才挑出这个话题的吧?
黄立笑了笑,说道:“有些雄心大志,朕心甚慰。天命无常,惟有德者居之。土地财富,却是有力者占之。”
“西夷远在万里之外,打着经商的幌子,行侵略掠夺之实。土著孱弱,就只有被压榨剥削,甚至被奴役屠杀。”
“守着仁义道德是愚蠢的,吕宋华人被屠杀,西班牙人和土著勾结,乃是罪魁祸首。”
“土著见利忘义,残忍暴戾,现下平安无事,谁能保证以后?命运还是要掌握在自己手中,才是最安全的。”
“只顾着赚钱,不能说不对,但目光却短浅了。富起来,就要防着土著眼红,总不能寄希望于他们的仁慈。”
黄立停了下来,喝着茶水,既斟酌着下面的说辞,也是让这些人消化理解。
“万岁英明,一番教诲,令微臣茅塞顿开。”这回不是李龙生捧场,却也是得赐民爵的,脸上满是顿悟之色。
“吕宋华人被屠,便是少了戒心,太过重利。手上没有武力保障,越是发财,就越是被人忌恨。”
“土著看着老实,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眼下还不敢造次,可若有了机会,却是不会心慈手软。”
又有人琢磨过味儿来,连连点头附和,“稚子抱金过市,早晚会惹来祸端。与其如此,不如早作防备。没有日日防贼的道理,光有自保之力,还是太过保守。”
能占地称王,不看别人脸色,自是最好。寄人篱下,仰人鼻息,终是不敢保证长远。
皇帝有雄心,朝廷有实力,不趁这个时候折腾起来,那不是傻?
而且,皇帝这是要给大家恩典。不说是开疆拓土吧,抢的地盘日后交给朝廷,还能不得个一官半职?
这不就翻身啦!从商贾或是矿主、地主,一下子就转换了身份。就算还是从事本业,那也不用再担心安全问题。
再者,皇帝只说需要休养生息,可没说日后就不管婆罗洲了。只看明军在海外的行动,便知道皇帝开疆拓土之心正盛。
如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670章 统合同乡会
果现在直接派兵去婆罗洲,只要两三千精兵强将,就足以横扫众多的土王土酋,那他们还有什么功劳?
这是皇帝给他们的机会,既看他们的能力,也看他们的志气。退缩是不可能的,正是努力表现进取的时候。
“战后需要恢复重建,军队暂时无法调动,可婆罗洲现在也用不到大军,有牛刀宰鸡之嫌。交给我等,组织武装,就能把婆罗洲给看得好好的。”
“对呀,把婆罗洲看好,等着国内重建完毕,万岁派官前去治理,也算是我等为朝廷所效的微薄之力。”
黄立微笑着,听着众人纷纷表态,甚是欣慰的样子。
见到皇帝如此,众人更加振奋。这是合了圣意啊,再没有比这更令人高兴的了。
这是送到眼前的功劳,是皇帝对他们的考验,抓住机会,就能飞黄腾达,甚至能给家族带来几十年、上百年的兴盛。
待众人声音稍停,黄立轻咳了一声,殿内瞬间安静下来。
“诸位有此进取之心,朕心甚慰。”黄立的朗朗声音在殿内回荡,“无论在海外遇到什么情况,大明都是你们坚强的后盾。”
“英国人有东印度公司,荷兰人也有个东印度公司。希望我大明也能出现类似的团体,当然,这个还不着急。”
“你们下去后好好商议,制定具体的章程,朝廷这边便会如数拔调武器装备。朕估计一年时间,怎么也能拉起数千的武装。”
“朝廷在湄公省和登嘉府建了海外政务学堂,专门招收培养海外华人,你们可以让家族子弟前去学习。”
官吏由海外华人担任,且是出力的各族,也是黄立给的恩典。
在湄公省和登嘉府能学习如何扩张,如何震慑、管理和利用土著,并应用于婆罗洲。
黄立收住话语,脸色郑重起来,殿内的气氛也随之沉静凝重。
“你们或许也知道,朕刚刚下旨,整顿国内宗族,实行宗正制。”皇帝再次开口,声音已低沉下来。
众人有知道的,有不知道的,但都心中凛然,认真倾听。
说到宗族,他们也是,海外宗族势力可能比国内还要强大,也更加复杂。
通常,海外的华人群体以地域来划分,什么潮汕、福建、客家等等。还有以姓氏划分的,才能叫做宗族。
在异国他乡,这些都是团结的纽带,凝聚的关键。
“有些宗族视朝廷于无物,藐视王法,族法竟超过国法,私刑处死也是自专,与杀人何异?更有宗族械斗,殴伤人命,累月不休。”
黄立停顿了一下,语气稍微缓和,说道:“重定族法,与国法相悖者删改,由官府审核;族长报备官府,无劣迹,持心公正,能约束族人遵纪守法者,授宗正。”
众人听着,稍微松了口气。
这也不算过分,国法最大,这可是皇权的象征,哪容族法犯上?族长人选,谁家也不会推个恶名昭著的上去。
黄立扫视着众人,继续说道:“华人在海外闯荡,以同乡同姓团结一处,本无可厚菲。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却是狭隘了。”
众人觉得心跳快了两下,都凝神静气,等着皇帝说下去。
毕竟,这可是关系到他们自身。不管是同乡会,还是同姓宗族,他们都沾着边儿呢!
“宗族若能起到约束族人,稳定社会的作用,自然是好。但同乡会,以地域为限,却是因小失大。要知道,华人皆是炎黄子孙,现在亦都是大明子民。”
“海外华人以地域分群体,可大难起时,西夷和土著难道还会分辨,只针对某个群体。朕看,肯定不是那样的。比如吕宋屠戮华人……”
西夷和土著排华的时候,肯定分不清福清人、潮州人、客家人的。他们只知道都是华人,大规模的笼统的排华。
当时华人下南洋,有个按照地域和姓氏,拉帮结伙的传统,这就把故土的宗族宗社的模式带了过去。
比如,兰芳共和国的“太哥”位置,只能由嘉应州的人接任。
还有兰芳的官员断案,和农村的宗族无异,没有法度,全靠个人裁决。
说到底,闯南洋的华人,多是生活在封建王朝的底层百姓,自然落后、愚昧且排外,容易形成内部小团体,缺乏共同对外的凝聚力。
而不同派别、不同地域的华人之间的争斗,在国内就已经存在得很明显,到了海外依然如故,甚至会更加的严重。
于是,当另一个华人势力大港公司和荷兰人对抗时,因为此前结怨,兰芳出卖了他们。
他们不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670章 统合同乡会
仅将败退的大港公司的人缴械,还将其首领送给了荷兰人。
在黄立看来,如果海外华人还是这般狭隘的认知,肯定不会有大的作为。
那就只能依靠大明的军队,象湄公省、缅甸和登嘉府那样,发挥国家的力量,去占领,去经营。
李龙生终于找到了插话的机会,开口说道:“万岁英明,小群体虽然团结,但排外也使其难以壮大,甚至互相敌视,内斗不止,让土著看了笑话。”
黄立点了点头,说道:“朕也是有此忧虑。希望能和诸位想个办法,解决这个隐患。鞑虏能够窃据天下,也是大明内部不团结。殷鉴不远,不该忘记。”
粤籍海商赵春生沉吟了一下,试探着说道:“启奏万岁,微臣以为,可取缔同乡会,或对同乡会进行改革,使其不再狭隘排外。”
黄立微笑颌首,说道:“同乡会有其积极意义,倒不用全部取缔。至于改革,朕倒是能提出几个建议。”
“海外华人都是大明子民,亦是炎黄子孙,只要有这个认同,狭隘的地域观念就可摒弃。同乡会呢,可改为明人会,或是炎黄会,华夏会,同胞会……”
“名字易改,章程也要重定。凡是华人,不管天南海北,皆为同胞,皆可入会,皆可接受帮助,也皆要服从会规,并为华人的利益而奋斗。”
“现在的同乡会可进行统合,选出若干高层,组成参议会,以集体表决的方式来做出决定。”
观念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转变的,但不能因为困难而不去做。如果没有开始,永远也不会成功。
只关注于个人利益,而不关心群体利益,这似乎是华人的通病,但也不是不能够改变的。
只有放开眼量,开阔胸襟,才会看出同乡会的狭隘和局限,并进行相应的改革。
同乡会的名字取消了,但同乡同族的还是会更加亲近,这是难以避免的。
黄立希望把各个华人群体统一到一个组织内,至少能够调整群体间的矛盾,避免群体间的大规模内斗。
“求同存异,是华人群体统合的基础。集体智慧,集体表决,则是处理事务的原则。”
这也是黄立的一个探索之举,拿婆罗洲做个实验田。否则,处处都要朝廷派人,过于死硬,难以发挥海外华人的主观能动性。
而这些要在婆罗洲开拓经营的海商或地主,或者称为房长族长,自然晓得,这是让权给他们。
只看国内整治宗族的力度和手段,便知道皇帝是给他们留了余地的。只要整改到位,自然是无事。
皇帝已经定下了原则,接下来就是他们下去好好商议,拟出章程等皇帝批准了。
当然,他们并不知道要休养生息,不过是托辞。明军还有余力继续展开军事行动,征伐吕宋便在明年年初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