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样稀松 作品

第669章 成也宗族,败也宗族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669章 成也宗族,败也宗族

宗族是把双刃剑,好的是能约束族人,安定社会秩序,减轻官府的工作压力;坏的则是能与官府分庭抗礼,甚至能凌驾于官府之上。

还有一个最大的弊端,黄立没有说,但却更为在意。

海外华人众多,但却是多灾多难的。究其原因,就是三个字“不团结”。不仅不团结,还窝里斗。

起初,沿海的老百姓下南洋,宗族确实发挥了很大作用。

因为下南洋奔生活,风险可不小,同个宗族的人自然更加信任,更能依靠。

同宗族的人迁徙到海外,发展顺利,又会老乡带老乡的方式,迅速聚集一批人过去。

这些人到了当地,就形成互帮互助的关系,把单个个体的风险控制到最低。

而反过来宗族关系让华人更有凝聚力的同时,也让华人对宗族产生了依赖,局限了华人的思维和目光。

因为秩序方式都是以宗族为基础的,对宗族以外的事情漠不关心,甚至宗族与宗族之间也难以产生认同。

同乡同袍会带来很强的小群体凝聚力,以这些小群体为基础,又发展了很强大的华人帮会组织。

说白了,海外华人是众多的小群体,却不是整体华人的大团结。

不同群体因为宗族而分隔,也会因为利益和观念而产生各种矛盾。不用外来压力,这些群体的争斗,就耗尽了华人的力量。

华人下南洋,正所谓“成也宗族,败也宗族”。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宗族是弊大于利。

虽然现在大明国势蒸蒸日上,作为海外华人强大的母国,不会让他们受到西夷和土著的欺压和伤害。

可万一大明国势衰弱,海外华人就要靠自己。从人数上,他们并不算弱势,能够团结起到一致对外,也是旁人不敢轻侮的。

整治宗族势力有如疾风暴雨,随着朝廷的旨令,从福建的莆田和广东的潮汕地区开始,逐渐扩展开来。

都是调动了军队威慑镇压,就差把刀架在脖子上了,谁还敢螳臂挡车,自己找死。

有劣迹的族长毫不留情,阖家流放;不称职的族长更换,向官府报备等待批准;与国法有冲突的族法全部修改删除,再由官府审核通过。

谁都知道,这是皇帝北上迁都前要彻底解决南方社会的积弊。国战结束,这也是腾出手了。

至高无上的皇权,光复华夏的兵威,大明此时正是实力最强、皇帝雄心最盛的时候。

只看整治宗族的手段,就没有什么商量的余地。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从城镇到乡村,皇帝的决心显而易见,就是要打破“皇权不下乡”的传统,把基层政权也要握在朝廷手中。

整治宗族的同时,对一些乡绅也进行了甄别打击。有碍于官府施政的,有违法犯罪行为的,最少都是个阖家流放。

趁此机会,各地官府也硬起腰杆,把各项工作都落实下去。

有大兵呢,什么土豪士绅,都老实得跟孙子似的。此时不把工作捋顺,规矩立起来,以后不知有多少麻烦。

督察院也派出了御史,去各地巡察,监督官府工作,省得欺上瞒下,借机敛财贪腐。

尽管对很多宗族恶势力都是严惩,但皇帝还是有宽恕的条件。那就是在国战中出钱出力者,可罪减一等。

没有卸磨杀驴,还记着你的功劳。虽然不是免死金牌,可多少会起到此作用。

加上这个宽恕条件,就是让人看的。将来国家再有向社会求援的时候,少不得有更多的人响应相助。

“可惜,天下已定,朝廷不会再发行国债啦!”因为得到宽恕而免于流放的柯姓族长庆幸不已,却也生出慨叹。

宽恕也只有这一回,以后想为朝廷效力攒功劳,也不可得了。

“老爷,都安置好了,您早点休息。”老妻进到屋内,眼圈还有些发红。

虽然得了宽恕,可也被折腾了一番。先是关押,再就是阖家赶出,差一点就被扫地出门,流放东宁,着实吓得够呛。

柯族长勉强笑了笑,说道:“没事儿了,不用担心。以后无事一身轻,倒也不错。”

在族人面前失了体面,就算还让他当族长,他也是没脸儿。

何况,朝廷给了新族长宗正之名,看似荣耀,身上的责任也大了。再有械斗之类的,少不得要连带治罪。

当然,他这么说,也是自我开解。

“没事儿好。”老妻叹了口气,说道:“年纪越来越大,不用操心费力,倒也轻松。”

不用流放了,家业也保住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669章 成也宗族,败也宗族

了,这就可以满足了。

否则,象刘姓族长那样,阖家流放只能携带随身之物,象土地房屋啥的,可全没了。

这还是朝廷的恩典,换作其它罪名的流放犯人,家都被抄了,光着两手去异地他乡。

柯族长不能说是满意,但与刘族长相比,却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

“等科举结果出来,要是老三得中,分派到地方为官,只要不是莆田,咱们就跟着去。”柯族长缓缓说道:“若是落榜,就让他去官府应聘。”

科举最重,在传统看来是正途;应聘官府,从小吏做起,就落了下乘。

但柯族长经此一劫,思想也有些转变。

一是不想再在村里住了,丢脸丢大了,怕人背后说道;

其次是也为了日后的发展,福建多山少地,靠耕种的话,难以发家致富。且争田争水的纠纷不少,他也怕了麻烦。

看着老妻有些诧异的眼神,柯族长有些无奈地说道:“人挪活,树挪死。朝廷选择莆田下手,就因为莆田是多事之地,宗族势力最大。”

“虽说现在没人敢出头闹事,可民风如此,日后怕是不得消停。官府又紧盯着,哪有宗族的好?”

“皇上要北上的话,怎么也要在一两年后。这一两年,江南的宗族和士绅,这日子怕是不好过。”

“咱们得了宽恕,可也只这一回。皇上要经营东宁府,福建是最近的,迁徙百姓也势在必行。少人响应,自然是要多施流放之刑。”

柯族长倒是想得挺多,有些正确,有些却是自己吓唬自己。

老妻点了点头,觉得还是平安最重要。柯姓宗族还在,祠堂也保住了,也未必就要呆在这里。

哪怕还是在福建,换个地方也好,能够安心松缓地渡过晚年。

……………

南京,皇宫。

黄立还不知道江南的宗族和士绅被吓成了什么样子,正在召见着自己的岳父和几个婆罗洲的宗族房长。

婆罗洲的华人,在坤甸最多,以淘金和行商为主要行业。

而婆罗洲又名加里曼丹岛,中国史籍称为“婆利”、“勃泥”、“渤泥”、“婆罗”,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大岛。

十六世纪初葡萄牙人在岛上建立起贸易关系,西班牙人紧随其后。

十七世纪初,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贸易垄断被荷兰人打破,后者透过干涉诸穆斯林王国的事务,成功地取代了马打蓝的影响。

文莱苏丹国曾一度控制整个岛屿,但与吕宋的西班牙人打过较长期的战争,势力衰弱,统治范围也仅限于北部和西北部。

现在的婆罗洲是土王林立,分崩离析的统治。

即便百年后,兰芳共和国还能在岛上建立,就说明外来和土著的势力都薄弱。

当然,现在的华人数量也远不及百年之后。

但在武器装备上,有大明支持,却能占据绝对优势。就是对上西夷,也没有差距。

皇帝和熙,并没有开国之君的锐气和威严,但没人敢轻看这位马上皇帝。

那可是亲临战阵,能将凶悍的鞑虏杀得败逃的英武之君。

只看这年岁,就是历朝历代开国帝王中少有的。

而从身处绝境、逆势而起,再到光复华夏,不过几年的时间,功业似乎能与光武帝比肩。

李云容的父亲李龙生恭谨地坐着,能称得上国丈的,却没有丝毫称大辈的心思。

女儿入宫册封贵妃,他也因此得了一等民爵。

尽管这在明朝,算不上高封。但李云容不是皇后,李家算是攀上高枝,哪里还有什么不满。

皇帝对于婆罗洲的关切,也没有掩饰。对于李家就早有交代,李龙生带着族人也一直在用心准备。

李兆兴则因为年岁大了,落叶归根,一直在南京居住,还带着几个李家族人,管着皇家作坊,颇得皇帝信重。

“说不得,这婆罗洲就是让李家创业,将来是皇外孙的封藩之地。”李龙生想起了父亲的猜测和提点。

若是李云容能晋封皇后,那嫡子便是太子,婆罗洲那边只当是李家创业。可嫡子未必就一个,李云容也未必能成为一国之母。

所以,不论如何,办好皇帝交代的差使是第一位的。不论是对李云容,还是对李家,都是有利无害。

在座的侨领房长,比李龙生更拘谨恭敬。虽说在海外闯荡,可也没自绝母国的道理。

有很多家族都是因为明末的战乱,或是不服异族统治,而出海谋生的。

如今华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669章 成也宗族,败也宗族

夏光复,大明中兴,他们这些汉人,又能以故国衣冠重回祖国,又得皇帝召见,谁不激动喜悦,谁没有光宗耀祖之感?

而且,他们都是有功之臣。既踊跃购买债券支持国战,又派出族人加入明军训练实战。

眼下,或者到了论功行赏的时候。就是不赏官赐爵,得见天颜,也是祖坟冒青烟。

“朕对婆罗洲一直很关注,但国战刚结束,国内还需要休养生息,在婆罗洲的经营,还需要你们继续出力。”

黄立扫视着众人,温言说道:“族中派出的子弟经过训练和实战,已经足以担负重任。大明不能马上出兵,但武器弹药,少量教官,却还是能够支援的。”

“婆罗洲现下的形势,朕也知道,土王林立,分崩离析。你们若有这个心气,便先招募青壮,进行武装和训练。至少,自保之力还是有的。”

现在要这些人拉起队伍开疆拓土,似乎有些奢求。黄立也故意有所保留,只想看看这些人有没有那个志气和野心。

明年年初便要征讨吕宋,如果顺利,顶多两三个月便能结束战斗。吕宋离婆罗洲也不算远,海军派出一支舰队便能登陆。

可用不着啊!那些土王分藩割据,实力都孱弱得很,又没有对当地华人构成威胁,明军兴师动众地去打谁呢?

哦,军队去了就是收服土王,如何治理地方,就交给这些寸功未立的华人?

没错,大明不是不能占领婆罗洲,可也不用太急切。

有了马来亚半岛的地盘,无论是种植金鸡纳树,还是橡胶,都有了合适的基地。

在南洋的扩张,黄立认为可以缓一缓,主要是疟疾的威胁还没有完全解除。

虽然青嵩榨水能够治疗,但需要的量太大,提炼的也不太纯。在马来亚半岛已经开始种植,可还需要时间。

金鸡纳树的种子,已经由法国传教士献上,并得到了在南京建教堂的奖赏。

同样,要大规模种植,并采集足够的树皮,需要的时间可不短。

为了救急,黄立已经向西夷商人下了订单,大量采购金鸡纳树的树皮。

十七世纪中叶,也就是十几年前,欧洲还未确定金鸡纳成分,但对南美洲金鸡纳就开始了争夺,以英国、西班牙和法国为主。

国际市场金鸡纳树皮的进口量正显现显著的增长,价格也在不断攀升。尽管大明的财政能够支持进口,但数量不敢保证,价格的上涨也不可预期。

而且,由于西夷使用剥离、刮平、修剪和连根拔起这些野蛮方式,导致资源枯竭,不可再生。

黄立已经预见到,金鸡纳树树皮的采购会越来越难,价格会越来越高。

现在,金鸡纳树的种子已经在马来亚半岛种植,但长达五六年的生长周期,显然制约了明军在南洋的拓展计划。

攻打吕宋是复仇之战,势在必行。之后,黄立也准备削减当地驻军,以免疟疾导致非战斗减员。

而从金鸡纳树皮的采购数量,以及青嵩的产量上看,明军再大举在南洋行动,恐怕就难以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