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733章 钱粮,钱粮
“朝鲜的劳务输出,能够缓解劳力紧张,但限于钱粮,又不能一下子来得太多。否则,难以支应。”
从春耕到秋收,差不多要半年左右的时间,需要辽东官府来供应移民或劳力的粮食。
如果大批涌入,钱粮又不能供应。饥饿的人们不是开发的动力,反倒会成为动乱的根源。
“北方重建恢复也需要大量的钱粮,朝廷的压力很大啊!”全凤翔从投入辽东的钱粮,也能大致推算出总数,不禁为之咋舌。
要知道,江南地方也是只光复了一年。虽然自然条件好,但要支撑北伐,并承担起北方的恢复,肯定是不够的。
如果没有征服缅甸,没有建立湄公省,没有大力地推动海贸,大明的财政肯定已被拖垮。
即便如此,现在的朝廷财政也是在负债运行。
发行的债券,还有与商贾富豪达成的协议、作出的承诺,都是要一一兑现,时间并不算宽裕。
但在皇帝的意旨下,朝廷对辽东的投入是相当大。
哪怕是在冬季,辽东的存粮已经能够正常支撑到明年年中,海运粮食依然没有中断。
而且,崇明造船厂还打造了适合辽东内河航运的中小型沙船,由海船拖曳而来,为开春冰融后开展内河运输创造了条件。
在黄立看来,大投入就意味着大产出。辽东早一日自给自足,早一日发展起来,对大明绝对是利大于弊。
如果今年能解决鞑虏残余,秋后便要展开伐倭之战。
北洋海军,再加上辽东、山东的明军,以及朝鲜的两万兵力,便能占据极大的优势。
如果鞑虏残余仍在,沙俄侵略者也未扫荡干净,至少辽东的明军便不能轻易调动。
征伐一场接着一场,但都是经过了分析研究。
除了消灭鞑虏残余和沙俄侵略者,并不算是有现实的利益,其它的军事行动,都能实现获利。
当然,从长远利益来看,每次征伐都是有目的、有意义的,都在为将来的扩张和发展打下基础,铺平道路。
全凤翔并不知道这些,连征伐孟加拉和吕宋也因为保密,而没有宣之于众。
所以,他现在有些矛盾,或者说是有些不好意思再向皇帝提条件。
但不说出困难,又难以完成任务,或者说达到皇帝的要求。
全凤翔思虑再三,苦笑着铺纸提笔,给皇帝写了奏疏。
该说的还是要说,钱粮还是得伸手来要。钱粮充裕,招民垦荒耕种的力度还能加大。
主要还是粮食,全凤翔觉得有湄公省,还有海外购粮,朝廷支持起来还能够比较容易。
至于钱,好象有纸钞的话,也不是很困难。但钱在辽东,也买不到粮。就朝鲜的穷样儿,也没有多少余粮出售。
辽东的政策与北方还不太一样,粮食是官府管控的,定量发放的,并不在市面上随便买卖。
因为将不断有移民和劳务输出人员来到辽东,发放粮食更能稳定人心。
就是已经耕种收获了一季的辽东百姓,余粮也会被官府收购,不准私自售卖。
这种政策在后世有个名字叫“统购统销”,专门在粮食紧缺的时候加以控制,防止囤积居奇、投机倒把。
全凤翔对此政策很赞赏,但也不会长期实施。
今年大面积耕种,如果没有特别大的灾害,粮食产量会有翻倍的提高。就能取消粮食售买的限制,由市场来决定价格。
写完了奏疏,全凤翔封好后派人送去旅顺港。他起身换了便装,走出办公室,带着两个随从,从后门走上了辽阳的街道。
辽阳城比沈阳要小,且城中民多军少,人口却比沈阳要多。而且,百姓不用呆在军营,街道上就显得比较热闹。
以工代赈的项目还有,冬季就主要是除雪。
市面上虽然没有粮食出售,但钱钞还能买到其它生活用品。就是存起来,以后再用也好。
严格来说,也不是一点粮食也没有。海商按照与朝廷的协议运来粮食,全部由官府接收。但也有部分粮商,被准予在辽东经营。
有官府的发放和收购价作参照,粮商定的粮价也不算高。毕竟,做生意要图个长远,还要一个好口碑。
而且,他们将来能否获得在辽东的粮食收购权,官府也要看他们的信誉和表现。
全凤翔如同普通的路人,缓步而行,看着听着,感觉着。这是他治理的城市,是好是坏,看出来并不困难。
没有衣衫褴褛的乞丐,没有满脸菜色、神情凄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733章 钱粮,钱粮
苦的路人,更没有僵毙街头的路倒。
而在当时,特别是在北方的冬季,这样的景象并不鲜见。即便是天子脚下的京师,也是一样。
“代金券还没花呢,你可真能省啊!”两个路人不紧不慢地边走边说,就在全凤翔前面。
“没过期呢,不着急。过年有鱼有菜,挺好的啦!这不,盐便宜下来了,买着能吃几个月呢!”
“嘿嘿,要俺说,不用太节省。今年可是种了五十亩地,光那土豆的收成就差不了。”
“得多种点大豆,那粮商都提前定了收购价,还有油坊,都抢着收呢!现在和他们谈妥了,还能预支些钱呢!”
语音越来越小,人也越走越远。全凤翔淡淡地笑着,心中若有所思。
老百姓的节省,说明还不富裕。尽管辽东光复时间尚短,有这样的治理成就,已经足以让他自豪。
或者说,他只是朝廷委派的官员,将朝廷的政策执行下去,朝廷所大力支持的钱粮才是最关键的因素。
百姓也在为生活更好而努力,天下太平给了他们长远的打算,能够放心并安心地耕种和生产。
他们也有着自己的盘算,种什么能保证吃喝,种什么还能多赚些钱。
“这个预收购应该是签订文书,是不是要在官府备案,倒是有些拿不准。”全凤翔将帽子往下拉了拉,盖好耳朵,对于新出现的情况有些拿不准。
按理说,收购商和百姓算是双赢,都有利可图。
但要遇到天灾,或是一方毁约,就变得麻烦,可能要经官论断。何况,还有预支,就更增添了复杂因素。
“这样也好,经济要发展,需要全民的努力。农民耕种收获,也需要出售赚钱。赋税货币化是朝廷大政方针,早晚是要全国实施的。”
全凤翔边走边想,思路逐渐成形,觉得可以规范和促进这种预收机制。
百姓手中有了钱,又对将来有憧憬和期待,对于土地的投入会更大,也会更用心出力地耕种。
商贾或坊主有了相对稳定的货源,农民有了不愁卖出的渠道,互利互惠。
全凤翔回到衙门,已经决定召集商贾和百姓,拟定出具体的章程。未雨绸缪,总要比事后补救好得多。
辽东与北方的情况不同,在大政策的框架内,皇帝也给了全凤翔比较大的施政空间,能够实施一些灵活的地方政策。
……………
南京。
节日的气氛逐渐淡薄,欢庆后的臣民又恢复到正常的生活方式和节奏,纷纷地忙碌起来。
北方的春天来得要稍早一些,正月过完,便要备耕备产。
种子、农具、牲畜,以及种植什么作物,比例多少,朝廷这边是抓总,地方官府则有调整的空间。
南粮北运的工作一直在进行,海运取代漕运已成定局。
即便是在台风多发的季节,中断也是短时间的。沿海的众多港口,也为躲避台风提供了安全保障。
除了海运,便是内河水运,嘉陵江、汉江、淮河等内陆江河,也都尽量展开水路航运,将南方的粮食物资运往北方。
鞑虏败亡,蒙古诸部或混乱,或观望,北方的边墙出现了难得的平静。只有察哈尔部在厉兵秣马,四下联络,为统一漠南蒙古做着准备。
鉴于新兴大明的强盛军力,蒙古诸部暂时都采取了和平政策。他们也急需棉布、丝绸、铁锅等生活用品,对大明的开放马市保持着欢迎态度。
毛寿登面对御座上沉稳镇定的年轻皇帝,心中只有钦佩和敬仰,可财政压力让他又不得不实话实说。
“经过不断的输粮,北方各地的囤积,已经足够支撑三月有余。但朝廷财政压力很大,国库现存银不足两百万两。”
两百万两听着还算不少,但按照目前的运输粮食物资的数量和速度,支撑不了多少时间。
何况,还有官员的俸禄,以及其他的工作,都需要钱粮。所以,毛寿登认为一个多月就会耗尽国库存银。
黄立轻轻颌首,并没有焦躁的表现,开口问道:“众卿有何办法?”
毛寿登看了一眼洪育鳌,便收回视线,微垂下头。虽然是首辅,但召见内阁成员,也不能光是他说话。
洪育鳌躬身奏道:“微臣等以为,办法有三:一可加印纸钞,二可再发国债,三嘛,则是请万岁拔调内帑。”
黄立笑了笑,说道:“诸卿估计,这两百万银子,能支撑多长时间?”
又买粮运粮,又买牛马,又发俸禄,还有以工代赈的工程,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733章 钱粮,钱粮
这都是要花钱的。虽然以后能陆续收回,或是创造更大的价值,但确实很紧张。
洪育鳌沉吟了一下,奏道:“回万岁,如果按照现在的投入速度,顶多支撑一个半月。”
黄立垂下眼帘,思索了半晌,才抬起头,缓缓说道:“继续向北方和辽东输送钱粮,朕有解决的办法。”
毛寿登暗自松了口气,以为皇帝是要动用内帑。尽管他不知道内帑具体有多少,但一两百万银子应该还是有的。
再多印些纸钞,撑到湄公省和江南的第一季收获,便能有所缓解。而北方和辽东的秋收,也就六个月的时间,怎么也能熬过去吧!
李来亨有些无奈,但还是硬着头皮上前奏道:“启奏万岁,军工厂也需要资金生产。就是只估算工匠们的薪酬,一月也要四五十万银子。”
黄立点了点头,说道:“军工厂绝不能停,朕先拿出五十万银子,保证正常生产。”
看皇帝不急不躁、胸有成竹的模样,毛寿登、洪育鳌等人互相目视,神情也稍微放松下来。
其实,黄立心里也有些焦急,只不过面上不显罢了。至于拿内帑,倒是并不心痛。反正,这都是大明欠他的,早晚是要还的。
当然,内帑也剩的不多,也就不到两百万银子。
但皇家作坊生产制造的镜子、丝绸、玻璃制品等商品,是不断的进账,并没有季节性。
“可惜,造船厂那边可能要放缓速度了。”
黄立微皱眉头,摸着下巴,思索着,“也不一定,征伐孟加拉的胜利毫无疑问,就是不知道会不会带来更大的惊喜。”
从时间上看,结果也快出来了。如果缴获超出预期,所有的财政问题都迎刃而解。
况且,抢掠财富不过是开始。只要统治稳固,孟加拉将持续地为大明输血,赋税收入就非常丰厚。
“还有吕宋,西班牙人盘踞了那么长时间,总有不少的金银财宝吧?”黄立的信心又强了起来。
孟加拉和吕宋加起来,能得到四五百万的银子,就足够支撑到秋收。北方和辽东的钱粮便会缓解,达到自给自足,也不是奢望和幻想。
毕竟,今年的耕地数量大幅增长,马市增添了相当多的大牲畜,军队的战马也会参与耕种。
再加上,又有土豆、荞麦、玉米等耐寒耐旱作物,粮食产量创出新高,也不算意外。
解决了北方和辽东的吃饭问题,就能够将其他的工作铺展开来。比如治河。
想到黄河水患,黄立却是抑制不住头痛,忍不住轻抚着额头。
这可是大投入,还是持续性的,十年八年都是少的。每年至少得三四百万,这就是三四千万银子啊!
神情有些怪异,黄立也看到了众臣投来的疑惑目光,赶忙摆了摆手,强笑道:“若无其他公务上奏,此次廷议便结束吧!”
毛寿登等人躬身告退,除了要钱,其他的公务都算小事,他们就能自己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