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582章 王朝末日,全面总攻
王朝末日,人心惶惶,要逃跑的又岂止满人?那些自知将成为汉奸,遭到清算的,又何止那些汉人官员?
甘陕绿营相继叛乱,西北连带中原的形势急转直下,各省各地,曾经为满清忠心报效,甚至是奴役过同胞的官员和富商,也是一片凄惶,各谋生路。
山西介休,曾经富丽堂皇的范氏府宅,笼罩在沉闷压抑的气氛中,人员车辆来往出入,个个神情不安,仿佛大难临头。
书房内,范永斗一下子仿佛苍老了十几岁,脸面如老树皮般布满深壑,行动举止,也显出老态龙钟。
满清败亡,几成定局。各地的八旗都在忙三火四地赶往京畿,不是集中力量与明军决战,而是要逃窜出关,跑到辽东苟延残喘。
绿营兵将也看清形势,叛乱纷起,甚至敢于直接向八旗反扑。等到明军开来,他们就反正归降,哪还肯为满清卖命?
山西的情况还不算严重,可也处于暴风雨前的短暂宁静。因为明军离得还远,混乱还没有完全爆发。
可对于嗅觉灵敏的商人来说,现在已经是寻找最后出路的时候。甚至,已经有些晚了。
介休原是范家的祖地,几代人辛苦地经营,才有了如今的树大根深,王朝的更替也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
现在全完了,这祖宅,这田地,这数代繁衍的众多族人,都是风雨飘摇,前途黯淡。
房门被轻轻敲响,儿子范三拔走了进来,躬身道:“王家、靳家都走了,车马不少,是奔的京城方向。”
范永斗垂下眼帘,轻轻哼了一声,幽幽地说道:“到了京城又怎样,还是要一路出关,跑去辽东。满人自己都难以保全,还会照顾他们?”
要是出关,从山西走大同也是一条路。但出了边墙,蒙古诸部难保不觊觎钱财物资,对这些丧家之犬进行劫掠。
满清要完蛋了,蒙古诸部可不会客气。以前走边贸的那点情份,根本算不得什么。
何况,以后也是与大明做生意,他们这些人已经没有了什么利用价值。
范三拔叹了口气,说道:“不出关,留下来必然遭到清算。虽不至于满门抄斩,可也好不到哪去。”
王家、靳家的做法,他并不十分赞同。
带上所有的金银财宝,跟着满人去关外,结果未必会好。
清廷早已经强迫他们捐资助饷,根本不在乎什么信义。跑到苦寒的辽东,还不得逼着他们把全部家当都拿出来,以度过难关。
可事到如今,又有什么办法?谁让他们见利忘义,把自己牢牢地绑在满清身上,已经难以摘清。
在生与死的选择中,王、靳等家皇商,选择了走一步算一步,活一天算一天。
而范永斗却还多想了一步,那就是把金银财宝分散隐藏,一些范家人或是隐姓埋名,或是关系较远、名声不显的族人留下看管。
这倒是比王靳等家要高明一些,留下范家一脉躲藏在民间。如果能不被发现,倒还有东山再起之日。
如果全部迁往辽东,满清在辽东也不能立足的话,那就只能与其陪葬,且人财也会荡然无存。
范永斗苦笑连连,说道:“大明想必不会赶尽杀绝,将我范氏一门灭绝才甘心。在江南,好象还没有那么酷烈。隐姓瞒名,或是不太重要的族人,还有一线生机。”
这个时候,范永斗倒是想起大明的好处来。对于满清的残暴程度,他倒是没有低估。
跑到辽东,也失去了被利用的价值,那就是满人眼中的奴隶,生命和财产,还不是生杀予夺?
出于商人的精明,范永斗决定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把全族的身家和性命都押在一条路上。
钱财分成两半,一半携带着东逃,一半藏匿起来,留下后人暗中看管。
若是随满人东逃出关的遭了灭顶之灾,范家也还留有发家之资,留有后人。
“当初满人看重,是因为咱们能通商走私,对他们大有帮助。”
范永斗语重心长地说道:“现在,咱们抛家舍业,到了辽东还有用吗?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千古不易的道理。”
“父亲思虑周详,孩儿受教了。”范三拔躬身说道:“准备得也差不多,就在今晚出发如何?”
范永斗点了点头,说道:“靳家愚蠢,走口外这条路。虽是走惯了的行商路线,但满人势弱,蒙古人难免生出杀人夺财之心。”
范三拔无奈地苦笑了一声,说道:“孩儿也是这样觉,还是赶到京畿,与满人一同出关更好。”
范永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582章 王朝末日,全面总攻
斗垂下了眼帘,没有了再说话的兴致,无力地摆了摆手,说道:“那便如此安排吧!”
儿子走了,范永斗先是垂首看着青砖地面,又转过目光,扫过屋内的陈设,一阵阵悲凉涌上心头。
这些都是不能带走的,范永斗知道这是逃亡,可不是搬家。就算舍不得,最多也是藏在别处。
还有这修筑了多少代的房屋豪宅田地,各地的房产铺面,祖祖辈辈的心血啊,差不多是付之东流了。
范家不说要再兴起,就是继续延续下去,也是异常艰难。想到这凄惨的境地,范永斗不禁老泪纵横。
………………
天日昭昭,报应不爽。
虽然很多时候都是安慰之语,作恶者寿终正寢,善良人却苦难重重,但黄立能作主的情况下,绝不会允许有这样的怪事发生。
前线的急报接二连三送到南京,北伐已经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离最后的大功告成,也是近在眼前。
满清全局的崩溃,已经不是能够挽回和逆转的结局。墙倒众人推,树倒猢狲散,人心之乱,难以收拾。
“八旗已经放弃西安,河南清军也在大步撤退,马宝和狄三升率领的骑兵团,再加上两万多甘陕绿营的骑兵,已经会合一处,正在衔尾追击。”
“总攻临清的准备工作将于近日完成,清军兵力已经不多,以后要踞守城池,抵抗会越来越虚弱。”
“清廷已经开始大规模撤退出关的行动,但辽西被我军占领,前后失据,似有绕道出关的计划。”
“刘享已率部由登州前往锦西,我军实力雄厚,足以抵挡鞑虏,彻底切断其由辽西撤退之路。”
黄立终于如释重负,虽然早有预料,但真正的胜利依然令他精神振奋。
胜势已经难以逆转,只要放心地等待,北方光复只是时间问题。接下来就是恢复重建,让受苦的北方百姓,重新沐浴大明帝国的恩泽。
北方自小冰河期以来,受灾最重,生活最苦;农民起义,鞑虏入关,经历战乱的摧残,比南方要更加深重。
因为地理、气候等因素,北方的重建要比南方慢,花费的精力也要更多。
但这也是可以克服的困难,只要战争结束,黄立和朝廷有着信心,在一两年内使北方能够达到自给自足。
“刘卿,大都督府可有统计,八旗军队现在能有多少兵力?”黄立脸色和熙,向着刘体纯开口问道:“对于鞑虏绕道出关,你怎么看?”
刘体纯躬身道:“按照目前的统计,八旗军队已经不足十万。辽东三万多,京畿地区三四万,再加上运河、中原和西北败退回去的。”
“但不排除鞑虏还能动员增兵,按照满人的数量,连少年兵带老头兵,大概能凑出七八万左右。”
“至于鞑虏绕道出关,我军骑兵不多,步兵推进又有鞑虏阻击,怕是难以彻底阻止。但路遥上千里,艰难跋涉,鞑虏要大伤元气。”
黄立沉吟着点了点头,说道:“既然阻止不了,那就从别的战场想办法。在辽东,鞑虏如果不是倾力来打开通路,我大军集结于锦西,倒是有些浪费。”
刘体纯说道:“大都督府认为,如果鞑虏绕道出关,锦西大军便可分兵行动,只留两三镇人马阻路,其余军队与金州部队可向辽沈进攻。”
黄立飞快地估算了一下,觉得有两万左右的海军陆战队,还有两大骑兵团,确实有力量进攻辽沈。
“临清光复后,可从东路军再调一镇或两镇赶去登州,前往辽东作战。”为了保险起见,黄立还是决定再次增兵。
满清的兵力已经损失惨重,只是在运河这一路,便在淮安、徐州,以及马上就要有的临清,丧失七八万左右的人马。
东路军当面的清军已经难以形成威胁,西北和中原的明军也正在向京畿地区推进,会分担掉大量的清军。
刘体纯想了想,说道:“万岁既有此议,大都督府马上商议讨论,尽快确定实施。”
黄立很满意,没有因为他是皇帝,刘体纯便一口答应下来,这是负责任的表现。尽管自己对于战局也非常了解。
“刘享也呈上了奏疏,他对辽东攻略的修改,比李岳要激进一些。”黄立微笑着说道:“当然,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李岳也是有这样的觉悟。”
刘体纯稍显尴尬地笑了笑,涉及到自己的儿子,自然不能说他好话,“这小子不知道深浅,李岳既为正,他为副,怎能制造不和?”
黄立摆了摆手,说道:“不是不和,而是各抒己见。如果鞑虏真的放弃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582章 王朝末日,全面总攻
锦西,或是派出打开通路的人马不多,主动出击,给予其重创,不是很好嘛!”
“看来,经过实战,将领们对于我军的战力又有了认识,这才敢于求变。朕很欣慰,已经回复了李岳和刘享,让他们可以灵活机变。”
要说对于鞑虏的评估,黄立其实也不准确。所以,才料敌从宽,并采取了稳扎稳打的策略。
但鞑虏实在不堪,在激烈且持续的战斗中,这么快就露出了本来面具,不过是外强中干的货色。
当然,明军无论在武器装备,还是在粮饷供应,抑或是对将士们的抚恤保障,都超过了满清,这是整体实力上的碾压。
淮安失败,南阳失败,胶东失败,辽南失败,徐州失败,人马和军心士气的双重打击下,实力的差距越来越大,终于到达了临界点,导致了现在的大崩盘。
用一句俗话讲,那就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清军越打越胆寒,明军则越战越勇,将领们的心气也是越来越高。
不但将领们如此,黄立也更加乐观,想着取得更大的胜利,把辽东问题也一并解决。
只不过,他对于给将领们上奏的回复,还是提醒,要戒骄戒躁,不可轻敌,不能自大。
刘体纯转眼已经想到了一个策略,虽然还未最后决定,但请皇帝听一下,也避免再被驳回。
“万岁。东路大军连战连捷,再加上胶东获胜,所得绿营俘虏已有两三万。是否将他们全部调到辽东参战?”
黄立想了一下,微笑颌首,说道:“很好,朕赞同此议。告诉那些绿营俘虏,卖力作战,胜利后每人在辽东可得百八十亩田地。”
既然要移民经营,山东绿营的俘虏就是很好的对象。他们更能适辽东的气候环境,迁徙家眷也很便利。
仗打完,就让他们在辽东安家落户。辽东别的没有,土地足够多。以地代饷,还能节省很多钱粮。
刘体纯心里有底,只待回去再作商议,便给前线的李来亨下令执行。
“朕还要晓谕蒙古诸部,凡反正归顺,并向满清作战有功者,必有重赏。嗯,这个重赏,就让内阁诸臣商议确定。”
满清要走边外逃亡,蒙古诸部或许能够给他们制造点麻烦。强盗集团的瓦解,已经是势在必然。
要知道,清廷与蒙古诸部也存在着矛盾。只是因为满清势强,蒙古诸部只能忍受强加给他们的各种限制。
比如清廷收服蒙古各部后,便取消了各封建主原有的称号。
而是参照满族官秩,分别给蒙古封建主授以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等爵位,还下设一、二、三、四等台吉。
非黄金家族的封建主及贵族则封为一、二、三、四等塔布囊的品秩,授予不同等级的俸银、俸禄、随丁及标志等级的服饰。
最令蒙古诸部心中不满,甚至是怨恨的,还是清廷给他们制定的封禁制度。
蒙古经济是以游牧为主,以前是择水草而居。但清廷的封禁制度,让蒙古人只能困居在所居旗境内,不得俞越。
此制度使蒙占人困居一隅,各旗之间不能进行经济交流和相互联系,从而达到抑制了蒙古经济的发展,并有掠夺蒙古经济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