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样稀松 作品

第589章 援军将至,直捣辽沈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589章 援军将至,直捣辽沈

火炮在轰鸣,火枪在射击,明军面对败退的鞑虏,发起了反击。

火枪兵冲出战壕,从背后将一个个鞑虏射杀,用刺刀将地上的伤兵捅死,毫不留情。

只不过,预留的反击通道,也就是壕沟上的通路,已经满是尸体,大大地影响了他们追杀的速度。

但这已经不重要了,靠近壕沟的鞑虏伤亡惨重,其中后队也被火炮炸得遍地尸体。

“妈的,追不上啦!”罗族英都懒得用刺刀,一脚踩在伤兵的脖子上,用力地碾了碾,目光却望着已经逃远的敌人。

大部分逃跑的鞑虏都将被火枪射杀,被火炮轰死,从百米到两三里地,都在明军的火力打击范围之内。

而且,伤兵就等于死亡,鞑虏一个也带不回去。即便是明军火枪兵冲出了阵地和壕沟,鞑虏也丧失了纵马冲锋的勇气。

杰书看着狼狈逃回来的部队,什么话也没说,也没什么话可说。

敌人的兵力很雄厚,火力更强大,他率领的这些军队,就算是堂堂正正的战斗,也未必能够击败敌人。

现在,敌人有完备的工事,就更不是他这两万来人能够突破的了。

哪怕是全军轮番进攻,不计代价,战场上最后剩下的站立者,也将是明军无疑。

所以,发动骑兵突击是没有意义的。最多干掉一些追击得较远的敌人,可还要冒着敌人的炮火,冲到壕沟前也一样不能再寸进。

心中涌起悲凉,康亲王杰书重重地叹了口气,沉声道:“就是京畿八旗全部调来,恐怕也难以突破敌人的重兵防守。”

副都统瓦悌深有同感,说道:“敌人能够游刃有余地抵挡两面夹击,兵力至少有五六万。况且,火力如此犀利,实在是难以突破。”

事实上,在西安和中原的驻防八旗返回前,京畿八旗是不可能全部调来辽西作战的。

除非他们是保护着皇帝和朝廷重臣,并且已经决定在锦西死战到底,也要打开通路。

但这太冒险了,一旦失败,连再走山海关,从边墙绕道蒙古也不可能。

“现在就派人上奏朝廷,只能绕道边墙出关?”杰书把征询的目光投向身旁的几位将领。

这个决策可不容易确定,影响到的是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满人的生命财产。只是激战了大半天,便灰心丧气,杰书也觉得有些难堪。

毕竟,在朝堂上他信誓旦旦地要出兵打开通路,大话说出去了,这脸往哪搁?

他犹豫,他迟疑,他需要别人的赞成,才能坚定决心。

瓦悌沉默了一下,尽管是最坏的结果,可他还是决定投票同意。如果反对,那就得继续硬刚敌人的火枪火炮,白白地付出伤亡。

实在是没有信心再继续打下去了,达海和绰特巴对杰书的决定也没有异议。

“王爷,宁远也要放弃吗?”达海担心的事情是这个,苦笑着问道。

杰书是要率军离开,重新回到关内,或是抵挡明军的进攻,或是保护满人的大撤退。

那守卫宁远就没有意义,何况,没有足够的兵力,也只会被明军所消灭。

杰书看了达海一眼,无奈地点了点头,说道:“山海关还是要守一下的,你们先撤到那里吧!”

关内关外两面夹击,明军可能会摆出这样的架势,虽然可能性不大,却也不可不防。

“我想,对面应该能够听到号角声。”杰书用马鞭指了指,说道:“通知一下,我军撤退了,他们也不用进攻了。”

尽人事听天命吧,杰书心中哀叹。又是一场损兵折将的失败,八旗兵力越打越少,形势是越来越危急。

辽沈也有危险,但敌人既要在锦西切断道路,应该就不会有足够的兵力进攻辽沈。

杰书是这样分析判断的,他也只能这样安慰自己。

锦西切断这一招太狠辣,直接将关内关外分隔成两段。失去了互相呼应,就只能各自为战。

在正午的阳光下,鞑虏收拢人马,缓缓退了下去。死了数千人,剩下了足够的战马,连尸体也抢不回来,就这么凄惨而又轻装地走了。

以步兵追骑兵,明军不会犯这样的错误。就是向宁远推进,也要整顿人马,车炮为先,沿着大路步步为营。

东面,逹都也指挥部队狼狈地退了下去。进攻时间要短一些,但准备不够充分,他们也扔下了数千的尸体。

如果付出上万兵力的代价,能够打开通路,其实也是值得的。但鞑虏在强大的火力打击下,看不到突破的希望。

李岳放下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589章 援军将至,直捣辽沈

望远镜,面色沉静。

鞑虏已经不会再来进攻,除非开来新的援军。这一点,他可以确认。

那就只剩下了一种可能,鞑虏将会绕道出关。除非他们在京畿与明军决战,显然,这是脑残行为,基本不会考虑。

“鞑虏视辽东为龙兴之地,也是他们预留的退路,对于中原,应该是能占则守,弃之也不可惜的心理。”

李岳在小山包上席地而坐,望着远方,微眯眼睛,陷入了思索。

现在,明军可以说已经获得了国战的胜利,只是战果大小,以及如何结局,还不太确定。

李岳盘算着手中的兵力,能否完成既切断关内道路,又能对辽沈清军展开进攻。

关键是明军的骡马数量太少,这既影响部队机动,又不能保障后勤供应。所以,不能从锦西出动,打锦州、复广宁,直捣辽阳。

陆路距离太远了,数万大军的粮弹供应,是一个难以克服的困难。

而要集兵于三岔河口,充分利用水运的便利,向辽沈进攻,留守锦西的人马就不能太少。

“三镇人马是最少的,才能保证万无一失。能调动起来,向辽沈进攻的就只有两镇步兵,再加两个骑兵团。兵力优势不明显,或者说是与鞑虏相差不多。”

尽管明军的火力强大,李岳还是想尽量保证兵力占优。毕竟,绕道出关返回辽东的鞑虏,如果是骑兵的话,还是会很快返回辽沈。

这个很快可能是十天半个月,看起来已经不算短了。可明军以步兵的行进速度,要一路打到辽阳,甚至是沈阳,也要耗费很长的时间。

因为明军的水师虽然强大,但能进入内河航行的船只,并不是太多,还有很多武器弹药需要与步兵伴随前进。

金州和觉华都囤积了大量的物资,可运力有限,使得明军的行动,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这也是全火器化带来的弊端,如果是消耗很少的冷兵器,只需要带上足够的干粮便可以。

而在兵力相差不多的情况下,明军的火力保障就对胜败至关重要。

一个传令兵驰奔而至,下马后向李岳施礼,禀报道:“禀将军,刘将军已经击退了敌人。”

李岳点了点头,从枪炮声逐渐停息,他已经得出了判断。

而且,他相信刘享,倚靠工事和火力,鞑虏想要突破,根本不可能。

又有一骑从远处奔来,从方向上看,是南边的大海。李岳的目光变得认真起来。

从海路传来的信息,除了金州、登州,就是江南。他希望能带来好消息,特别是对辽东作战有利的。

骑手奔到近前,跳下战马,施礼后呈上密信,“将军,从登州送来的加急情报。”

李岳伸手接过,验看火漆封印后,才打开书信,展开阅看。

脸上慢慢浮起笑容,李岳的精神也振奋起来。还是老爹给力,这是要让自己在辽东大打,获得更令人瞩目的战功。

皇帝对于辽东的重视,没人不知道。要彻底消灭鞑虏的决心,也没人不清楚。

李岳沉吟了一下,对传令兵说道:“去请刘享刘将军过来。”

直捣辽沈,是他要亲自率军,亲自指挥的。而锦西这个关键地方,也要留下足够让他放心的将领镇守。

时间不大,刘享便骑着战马赶了过来。

李岳把书信递给刘享,微笑着说道:“一个好消息,能使咱们下定决心了。”

刘享接过书信,飞快地看过,脸上也浮起笑容,说道:“一镇人马,再加两万多绿营降俘组成的新军,足够直捣辽沈,彻底消灭鞑虏了。”

停顿了一下,刘享继续说道:“你尽快率军出发,还要派船只去登州接援军,这里就交给我。”

李岳感激地拍了拍刘享胳臂,这才是好兄弟,不与他争功,却为他解除后顾之忧,让他能放心行动。

“三镇人马,再加觉华岛的海军陆战队。”李岳说道:“我想,陈兵三岔河口,辽沈的清军便不敢轻举妄动,只要防范关内鞑虏即可。”

刘享笑了笑,说道:“足够了。我若不接受,一来有些狂妄,其次你也不放心。对吧?”

李岳再次拍了拍好兄弟,笑道:“确实如此。换别人在锦西,我还真不放心。”

刘享笑得很真挚,但转而又严肃起来,说话也很直接,“我个人的建议,你最好不要一气打到沈阳。战线拉得太长,关内鞑虏绕道返回,会攻击你的侧翼。”

李岳微微颌首,说道:“所以,在关内情况基本确定后,我需要你率军从锦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589章 援军将至,直捣辽沈

州、广宁向东推。我们争取在辽阳会师,再合力进攻沈阳。”

八旗一共有二十万人马,经过江南大战,以及明军的北伐和各场战斗,损失过半是可以预期的。

辽东有三四万,关内差不多还有五六万。这是料敌从宽的计算结果,八旗可能剩不下这么多。

但也不能就这么确定,穷途末日的鞑虏还能够进行总动员。

尽管动员的壮妇、少年和老头儿,在战力上不敢恭维,可拿着刀子扑上来,总得浪费一颗子弹吧?

而加上即将从登州赶来的援军,明军在辽东的总兵力就有十一二万。但要合兵一处,才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李岳所说的关内形势确定,自然是指的鞑虏全部绕道出关,关内明军也能够从山海关出关赶来增援。

并不需要多少的步兵,只要再投入两三个骑兵团,辽东的战局便几乎没有了悬念,能够在入冬前彻底击败鞑虏,光复辽东。

皇帝的意思已经很明确,要把鞑虏驱逐到更北的地方。

不仅如此,还要尽量地杀伤他们的有生力量,尽量毁掉他们的粮草物资,让他们在苦寒之地,在凛冽寒冬中煎熬。

李岳不会为了争功而在收尾的时候,因为大意而遭到挫败。在关内鞑虏绕道撤回辽东前,光复辽阳,是比较稳妥的目标。

刘享提醒之后,又说到了乐观的前景。

关内的友军会赶来支援,蒙古诸部也会倒戈相向,鞑虏众叛亲离,不会再有复起的机会。

两人商议着,谈论着,已经看到了最终胜利的希望之光。

………………

祁县。

距离太原已经不足百里,穷追不舍的明军,终于在此地赶上了从西安撤退的八旗兵将,以及携带的家眷。

兵力已经处于劣势,鞑虏已经不得不放弃正面交锋的打算。

为了使家眷免于被屠戮,瓦尔喀和赫叶不得不且战且退,占据有利的地形,对明军进行不断的阻击。

此时,敌我双方都已经是人困马乏,但谁也不甘放弃,或者说是到了必须决一死战的时候。

形势对鞑虏尤其不利,现在他们只想先保护家眷退进太原城,休息体力后再作打算。

可即便能达到这个目的,已经被明军咬住,想要退到京畿,也已经是非常困难。除非放弃家眷,轻骑逃命。

赫叶大声嚎叫着,指挥着两千兵将,踞守在一处山林,抵挡着进攻的明军。

箭矢在空中掠过,铅弹激射而来,双方的战斗相当激烈。

大队的明军火枪兵下马就步,这正是枪骑兵的特点。不断推进,枪声轰鸣,掩护着原来甘陕绿营的反正官兵,向着山林猛烈进攻。

明军轻装追杀,没有携带火炮,在火力上有很大的削弱。

尽管火枪在射程和威力上胜过弓箭,鞑虏的拼命顽抗,还是不断拖延着明军追击的脚步。

估算着时间,也在不断计算着死伤,赫叶终于下达了撤退的命令。

下一个阻击地应该已经准备好了,又能阻挡片刻,为家眷尽快赶到太原争取些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