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样稀松 作品

第660章 海外分封,加官晋爵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660章 海外分封,加官晋爵

“借着出兵相助的名义,应该能够得到武器弹药的供应。虽然打西班牙人有朝廷的军队,可占据棉兰老岛,自家的军队越强越好。”

郑经这样想着,看着陈永华,不禁叹了口气,说道:“复甫啊,棉兰老岛占领不难,要治理经营好,却不容易。孤这里,就缺乏你这样的治才。”

陈永华拱手谦逊道:“王爷高看下官了。若说治才,熟悉新政的新官吏比比皆是。棉兰老岛既是海外之地,湄公省和登嘉府的官吏,应该更会经营治理。”

郑经知道陈永华这是婉拒了他的招揽,但这说得也很有道理。

海外之地不同于内地,要使土著服顺,政策和手段自是不同。湄公省、缅甸和登嘉府就做得很好,值得学习和借鉴。

郑经轻轻颌首,说道:“孤已经派人去了这几处,既是观察,也是学习。虽然海外蛮夷也有所不同,但要收服,也不外恩威并施。”

“可惜,经过战乱,大明人口还不充裕,还要利用蛮夷耕种生产。否则——”狠厉之色在郑经脸上一闪而过。

汉人数量足够的话,土著就可有可无,留下做苦力也好,全部杀光也只是少些劳力,却不用太麻烦。

陈永华沉吟了一下,觉得得劝几句。否则,郑经已经起了杀心,没准会在那个棉兰老岛杀个血流成河。

“不服者可杀可做苦力,服顺者可耕田生产。再者,可以与湄公省、缅甸、登嘉府联系,置换人口也是高明招术。”

“土著离了本乡本土,无根无凭,还不是要老实服贴。带着家人的更好,有了牵绊,又能吃饱喝足,还敢闹事作乱吗?”

人口置换也是海外疆土稳定之后才有的政策,地方少的时候也腾挪不开。

缅人、越人、高棉人,还有马来亚人,在湄公省、登嘉府、缅甸这三地互相迁徙调剂,达到削弱本土土著的目的。

缅甸和湄公省现在更进了一步,组织缅人和越人军队,去占地抢掠,再酬以军功,分田地分钱财。

郑经笑着点头,说道:“以夷制夷,这招儿确实好。打仗都不用自家人马,这和鞑虏用绿营,倒是差不多的道理。”

“关键还是要有能震得住的实力,看看鞑虏败亡时,绿营非叛即降,这个教训不能不吸取。”

郑经思索着说道:“万岁对婆罗洲也是势在必得,棉兰老岛离婆罗洲更近一些,人口置换更方便。如果劳力不足,去周边抢掠也是个办法。”

海外华人的苦难史,其中就有“抓猪仔”的惨痛。

郑经并不知道这些,但黄立已经有了计划,只不过不再是华人,而是南洋各地的土著。

接下来,还有印度,一百多个民族,如何占领并统治,还要以最小的代价。对明廷来说,既是考验,也是良机。

分而治之,置换人口,以夷制夷,各种手段兼施,有皇帝的指点,在海外开疆拓土,阻力并不算大。

主要还是当时的国家还没有完全成形,人们的民族观念也淡薄。不管是谁来统治,老百姓只想着能吃饱穿暖。

特别是领土领海的概念,连国家都能被灭,就更无从谈起。

就象黄立所想所说,不用看什么历史,土地无主,谁占了能守住,那就是谁的。当然,一切还是要以实力来说话。

“万岁等同于开国之君,重视武功,开疆拓土当然是好,只是希望以后不要变成穷兵黜武。”

陈永华有些远忧,担心皇帝以后会昏愦,会好大喜功。隋朝怎么亡的,应该是教训吧?

郑经却是不以为意,笑着说道:“复甫过虑了。万岁的见识和眼光,可不是咱们能比的。这开疆拓土,目的性极强,获利极丰,大明只能是越打越强。”

“讨伐缅甸,抢了多少金银财宝,还把国内土司的力量都吸引进去;占领湄公,就建起了粮食基地。若非如此,北伐岂能只要一年的准备?”

陈永华笑了笑,不断点头。这倒是眼见的事实,他只是担心将来,但却有些多余了。

郑经说的倒是心里话,只不过,钦佩之中还有几分敬畏。反正,他觉得皇帝象是能看穿人心,令人心生凛惧。

所以,陛见过一回,他就怕了,不再敢往前凑。

但好在有一点,皇帝似乎挺仁厚,也不玩什么帝王心术和阴谋诡计。而且,比较讲究言出必行和双赢互利。

在郑经看来,这比较象商人,那种诚信经营的。只不过,交换的不是钱财商货,而是利益,哪怕是臣子也一样。

“这就是自信吧,能看透臣子的心思,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660章 海外分封,加官晋爵

不担心他们欺瞒不忠,更不怕哪个家伙犯上作乱。”

“郑家退出东宁,归顺于朝廷,还真是走对了。皇帝投桃报李,现下就给了丰厚的回报。”

“臣子们也一样,但凡忠心,不违法犯纪,总能得个善终。可惜,有些人还看不明白,活得心累。”

郑经心有所想,对陈永华这个曾经的心腹和亲信,却也不能说出来。

与郑家分割得清楚明白,陈永华就更有前途。凭他的才干,只要皇帝信任,晋升空间还是很大的。

两人吃喝着,闲聊着,尽欢而散。

……………

黄立并不知道自己已经在臣子心里有了这样的印象,对臣子的掌控更多的是依靠制度监督。

只要实心任事,不贪不腐,他自有赏赐和安排,保证他们能够安享余生。

嗯,说余生不是很确切,但就是那个意思。

你忠心,你实干,不用你去贪腐钱财考虑身后事,皇帝自会奖励;你贪婪,你欺上瞒下,皇帝处置起来也不会容情。

两下权衡利弊,就看个人的选择。其实,这并不难。存了戒惧之心,不是不能贪,而是不敢贪。

你说是赏罚分明也好,忠心勤勉换荣华富贵也罢,总归是有正路可选。

不奢望个人道德品质的优秀,以制度规范和严刑竣法来约束官员行为,黄立似乎正在复制朱元璋的老路。

尽管没规定贪几十两银子就扒皮揎草,但动不动就阖家流放,好象成了皇帝最喜欢的刑罚,让人更加戒惧。

当然,严苛有可能,但你不犯法不就得了。忠心耿耿、勤勉奉公,皇帝还是不吝封赏的。

“微臣叩谢天恩,万岁,万岁,万万岁!”刘体纯跪倒叩头,双手接过圣旨。

没有太监,传旨的是礼部官员,恭喜之后,便转身离去。好几道圣旨呢,这报喜鸟当得挺累。

郡王爵位不变,可降袭两代;军衔升至大将,赐军礼服;赏银币五千两,赐京师宅府一座。

另有御派画师,会前来为刘体纯画像。京师建凌云阁,万岁“驱驾英才,推心待士”,为功臣武将画像陈列之所。

刘体纯收好圣旨,接受了众将的恭贺,也定下改日酒宴,便回到了住处。

作为北京军区的司令,他驻防于蓟州,这里的房屋不大,也不算是正式的府宅,但他却也不挑。

坐在书案前,刘体纯的心情激荡,久久不能平静。已经拿好纸笔,准备写谢恩奏疏,却半晌没有写下一字。

唐太宗建凌烟阁,有功臣二十四位,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名臣武将。同时,也陈列“十八学士”图。

唐朝诗人李贺有诗:“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唐太宗李世民很善于处理君臣关系,恩威并施,双管齐下,把一个个能人异士治理得服服帖帖,却又使名将功臣多半得以善终。

“万岁这是再次表明心迹,能入凌云阁,就要载入史册,日后再清算历史问题,便有损万岁声名。”

刘体纯微笑起来,心中已是大定。除了凌云阁,还有降袭两代的恩典,这也是要与功臣善始善终的表示。

要说皇帝是因为还未完全掌握兵权,对他们这些有历史问题的功臣暂时安抚,等着日后再算账,刘体纯并不这样认为。

当然,现在就鸟尽弓藏确实容易造成动乱。要知道,武将中没有历史污点的很少,也没有几个是高级将领。

大顺军、大西军和吴系、归降反正的,要挑毛病,谁也躲不开。牵一发而动全身,分而治之也容易让人有物伤其类的忧惧。

但刘体纯却相信皇帝不是那样的人,从一贯行事来看,皇帝性格相当宽厚。

更重要的还是皇帝的思维,并不同于以前的帝王。新政频出,就表现得很明显。

“不管怎样,忠心就是了。”刘体纯终于落下笔,心情也平静下来。

除了谢恩,刘体纯还决定辞掉北京军区司令。这与李来亨的想法一致,有了出息的儿子,父子同掌兵权,不是好事。

刘享任山东提督,与京畿紧挨着,实在是过于敏感。数数几位郡王和国公,除了他和李来亨,还有更加合适的。

不掌兵权,在大都督府任职,就在皇帝眼皮子底下,应该更好。不论是皇帝,还是他们,都放心。

现在激流勇退还早了点,但解掉兵权,也是一种变相的表示。郡王已经够高,再立战功岂不是让皇帝为难?

“还有海外分封,或许是更好的选择。”刘体纯来到北方没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660章 海外分封,加官晋爵

多久,在大都督府却是知道皇帝对郑经的安排。

这应该不会是首例,皇帝可能也拿不准,先试试再说。

“海外之地要想稳固,少不了朝廷的支持。自立为王?就凭封地的人口和资源,简直是白日做梦。”

刘体纯对于明军的情况了解得更加透彻,也做出了自己的分析和判断。

除了武器弹药这个关键因素,还有发展和经营。就算粮食能够自给自足,没有工商也不过和海外诸国一样,没什么发展的空间。

要发展工商,就不可避免地要与大明打交道。就象大明进行海贸,要与众多国家往来通商是一样的道理。

“不能操之过急,等到万岁确定分封,再主动请缨也不迟。”刘体纯思虑已定,下笔更加顺畅。

“重文轻武”通常被确定为明朝的痼疾和弊端,但从太祖朱元璋颁布的《大明律》中,却能看到文官所受到的诸多限制。

例如,明太祖朱元璋时期的册封的十公中,只有李善长是文官,其他几个皆是能上阵杀敌之能人。

很明显,在开国之后的一段时期,武将地位要高于文官。

转折点应该是在“土木堡之变”,武勋损失大半,文官集团趁势而起,对武将实现了全面压制。

或许是这个原因,也或许是处在和平时期,在明朝中后期,武将封爵便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如明末镇守辽东的总兵李成梁,其封爵为宁远伯,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封爵是平西伯,而平定倭寇的戚继光则连一个爵位也没有。

到了南明时期,又开始滥封,别说侯爵、公爵了,就算是亲王、郡王的爵位也是毫不吝啬。

但不管怎么变,非武功不能封爵的大原则,还是基本没变。

《大明律》中便有如下规定:凡文官非有大功勋于国家,而所司朦胧奏请辄封公侯爵者,当该官吏及受封之人皆斩;

其生前出将入相,能去大患,尽忠报国者,同开国功勋一体,封侯谥公,不拘此例。

也就是说,文官想要封爵,必须要有特殊的贡献。

第一,是出将入相;第二,是能除大患;第三是尽忠报国。

如果满足这三项,那么文官被封公侯是可以被准允的。

此外,开国功勋,地位超然,无论是不是文官,都可以被册封为公侯。

其实,自从明成祖以后,基本上就形成了武官有爵位,文官有实权的局面。

而对文官的褒奖,不是封爵,而是赠荣衔。

荣衔是一种荣誉官衔,没有实权,但极为荣耀。

明朝最高的荣衔是太师,在理论上太师是明朝最大的官衔!整个明朝只有九人在生前获得太师衔,可见太师衔之贵重。

除了太师以外,太傅和太保的头衔也很荣耀,这三个头衔合称三公。排在三公之下的头衔是三孤,分别是:少师、少傅、少保。

而荣衔虽然是虚衔,没有实权,但是可以领钱。

比如太师是正一品品级,加太师衔就可以领一份正一品的俸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