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751章 华人武装,英人拜见
欧洲殖民者确实需要华商和华工,但是,他们绝不允许政治上或军事上的敌对势力存在。
由于明清两朝的封建统治者对于海外华人漠不关心,南洋的华人移民逐渐变成了“没有祖国的商人”。
早期欧洲殖民者在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严重依赖于华人:从事殖民地与中国之间的贸易;从当地获取财富;以及为殖民城市提供服务。
随着巴达维亚与中国的贸易愈发密切,华人对于荷兰人便愈显重要。
巴达维亚从中国输入茶叶、金银器、纺织品、丝绸、陶瓷等,向中国输出香料、胡椒、藤条、檀香木、犀角、燕窝以及其他物品。
而华人生活的进一步改善,又吸引了其他地区的华人纷纷离乡,到爪哇岛尤其是巴达维亚闯天下。
华人除了经商,大都靠手艺吃饭、开厂榨糖、开店售货,什么都能干。
在巴达维亚郊区和荷兰人控制的爪哇沿海地区,榨糖厂几乎全都由华人控制。
所有欧洲白人开办的工厂或者种植园,完全无法与华人的企业竞争。
这导致荷属东印度公司必须以行政命令强制华人糖厂、种植园、酒厂等等低价销售,并强加各种高额税率。
荷兰人还把欧洲流行的包税权交给了华人,由华人包税商来替荷兰殖民者对土著人征税。
实际上,贪得无厌的荷兰殖民者是靠着各种强制行政手段盘剥华人企业、用苛捐杂税剥削华人,以此来维持殖民地的运转,以及他们穷奢极欲的生活。
但荷兰殖民者为确保殖民统治,还是在不断对华人加强限制和迫害。
如新侨进入巴达维亚,如未得到殖民当局批准,要坐牢半年并罚苦役。
侨商上岸住宿要经批准和登记,水手一律不准上岸;若水手失踪则要处罚船主等等。
因为殖民者始终不信任华人,在与华人移民合作、利用华人力量的同时,时刻警惕、防范着华人力量的壮大。
爪哇的荷兰殖民者有着一种极度自相矛盾的情感:他们既需要华人,同时又害怕华人。
他们深知,如果没有华商,没有华人工匠,没有华人劳工,他们在殖民地将一事无成。
欧洲殖民者在经济上依赖华人,但在文化上根本不愿意去了解华人,对其一无所知,因此产生了巨大的恐惧感。
再加上荷兰人一直对华人课以重税,任意敲诈,因此也一直担心害怕会遭遇报复。
对于不断涌入的“异类”族群的恐惧感,存在于他们内心深处,更是始终挥之不去。
要知道,巴达维亚城内城内的华人数量有近一万,而有围墙的城市内却只有一千多名荷兰人。
正是出自种族主义心态,以及数量上的巨大差距,荷兰人非常恐惧,这也导致了几十年后大规模的屠杀华人事件。
只不过,历史很可能会发生改变。明军在吕宋的血腥报复,肯定会让荷兰人有所戒惮。
因为,若论实力,他们可并不比吕宋的西班牙人强。就在十几年前,还被西班牙人打得大败而回。
李龙生对于爪哇华人却是颇有微词,嘴角牵了牵,说道:“荷兰人的剥削压榨,很多人却并不以为苦,甲必丹可是很愿意为荷兰人效力。”
当荷兰人来到爪哇时,当地的华人自然成为了殖民者的合作伙伴。其中最有权势的商人,便被荷兰人任命为“甲必丹”。
这个“甲必丹”是荷兰殖民者委任的华人领袖,并不是华人群体推举的。在普通华人的眼中,其实并不太值得信任。
而华商精英之所以为荷兰人所重用,主要是由于他们的个人威望、乐善好施和手中的财富,所表现出的管理当地华人社会的能力。
当然,还有他们所保持的与家乡的联系,这有助于荷兰人拿到紧销的中国商货。
在明清国战之时,坤甸华商是出资出力,作出了贡献的。
主要是李家看好光复江南的新兴大明的前途,押下了重注,并游说和带动了其他华商。
但爪哇的华人,因为甲必丹连富光的作梗和压制,却远不如坤甸华人群体的表现。
这个连富光拥有十四家糖厂,用一车银子通过贿赂荷兰总督,方才获得“甲必丹”之位。
他上任后任人唯亲,利用职权为自己及亲属谋取特权,还仗势欺人掠夺其他华商财富,却压根就没有为华人争取过权益。
老者轻轻叹了口气,说道:“对连富光的人品和行事,爪哇华人也颇有怨忿。或许,这也是荷兰人有意为之。”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751章 华人武装,英人拜见
江度芳冷笑着说道:“既是如此,不如请朝廷下禁令,不与爪哇华商贸易。或者向荷兰人施压,更换甲必丹的人选。”
“朝廷能答应吗?”中年华人说着疑惑,目光却看着李龙生。
这位可是皇帝的老丈人,女儿为贵妃,还诞下了目前唯一的皇子。朝廷能够大力支持,多是人家的面子。
李龙生笑了笑,说道:“万岁既承认海外华人都是大明子民,自然会派人加以管理,并予以保护。”
“华夏会或炎黄堂,也是团结华人,并具有管理职能的机构。连富光是个败类,但在爪哇建起华夏会,也能与其抗衡。”
“当然,我们也可请求朝廷,与荷兰人交涉,订立条约,以保护当地华人的安全和权益。”
李龙生的手指在桌案上轻轻叩击,继续说道:“其实,爪哇那边的事情可以先放一放。王师攻取吕宋,咱们要如何行动,才是今日会商的主题。”
老者点了点头,用浓重的潮汕口音说道:“王师已经占领吕宋岛,还要去占领巴拉望岛的普林塞萨港,已经打通了与坤甸的海上直航。”
“如果能够继续行动,只要几艘军舰来到坤甸,便能轻松占领。到时我等全力配合,是最简单的。”
江度芳说道:“就算王师暂时不能进军婆罗洲,待我部训练完成,也能占领坤甸,并向周边扩展。”
李龙生摸着下巴,缓缓说道:“在朝廷决定动向之前,我们的武装还是要低调行动。”
“坤甸土王对此好象有所觉察,但也无力对付咱们。倒是请求咱们出人作战,抵御兰达土王的侵扰。”
婆罗洲现在有大大小小二三十个土王,相当于部落。管理很落后,实力也很孱弱。
但这些土王之间,还经常因为利益而发生争斗,很象是菜鸡互啄。
坤甸土王就是更弱的一个菜鸡,邻近的兰达土王欺软怕硬,就爱拣这个软杮子捏。
“兰达土王?”江度芳冷笑起来,说道:“只要一千人,就能灭了他。”
李龙生轻轻颌首,面色冷竣地说道:“那就留一千人防备意外,再出动两千人,直接攻灭兰达。”
“那不是让坤甸土王白捡了便宜?”中年华人疑惑地问道:“难道他不是在利用我们?”
李龙生淡淡地说道:“他利用得起吗?灭了兰达土酋,再收拾他也不迟。”
这个次序好象不大对,但众人仔细一想,便明白过来。
如果先收拾坤甸土王,有可能造成动乱,收服土著也需要些时间。这就会让兰达土王有可趁之机,华人武装可能难以全力施为。
先打兰达,其实是在助坤甸土王作战,粮草物资不用自己出,还会有土兵参战,能省不少力气和钱粮。
“灭掉兰达土王,就向坤甸土王要土地和金银酬功。识相的话,先保留其土王的地位。”
“具体行动,还是要看朝廷。是支持我等建功立业,还是直接派军队进驻婆罗洲。”
李龙生端起了茶杯,喝着茶水,语气又和缓了下来,“婆罗洲是早晚要纳入大明疆土的,万岁所要建立的第一岛链,某已与诸位说过。”
老者点着头,说道:“从地图上看,婆罗洲应该是最后一环,已经没有什么大的困难,能阻碍万岁实现目标。”
中年华人笑着说道:“婆罗洲还有咱们这数千的武装,维持治安、镇压土著应该没有问题,这可比吕宋的情况强多了。”
江度芳信心满满地说道:“如果动员全部精壮,五六千人也不在话下。”
李龙生很欣慰地连连颌首,说道:“某这便派人去联系总督大人,陈述婆罗洲的情况,请他转奏朝廷,或是直接派兵行动。”
冯建只是吕宋总督,李龙生还不能确定他的职权有多大,是否能作主进军婆罗洲。
毕竟,万岁的扩张也是有计划的,要考虑到很多方面,并不是随便作出的决定。
“另外——”李龙生拉长了声音,思索着说道:“派人联系爪哇的苏大成和黄班,不要求他们直接对抗荷兰人,只需暗中发展华人,争取建起华夏会。”
苏大成是第一任甲必丹苏鸣岗的孙子,黄班则豪爽敢言,在华人中威望较高。
李龙生知道些内幕,晓得万岁早晚要将西夷从亚洲全部赶出去。现在也只剩下荷兰人,肯定会是下一个目标。
……………..
孟加拉,达卡。
总督陈进才阅看着莫卧儿帝国送回的诏书,微抿嘴角,露出了淡淡的冷笑。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751章 华人武装,英人拜见
对于给的台阶,皇帝奥朗则布顺坡下驴,承认了明军对孟加拉邦的实际占领,也接受了相关的条件。
但奥朗则布还是要面子的,他下了旨意,指定纳瓦布为孟加拉邦的新土王。
“不过是表示孟加拉邦并没有完全分离,还是服从他的旨意和号令。”陈进才放下了诏书,对此有些不以为然。
就算纳瓦布是土王,也只是表面上的称号,没有实权的傀儡罢了。
“就算在名义上是屈居土王之下的总督,对于治理经营孟加拉,以及日后的扩张,又能有什么影响呢?”
陈进才早已成熟,才不在意这些虚名。
何况,他是大明的总督,孟加拉也从实际上脱离了莫卧儿帝国的控制,这是改变不了的事实。
至于奥朗则布为何暂时妥协,捏着鼻子承认了明军对孟加拉邦的占领的控制,陈进才也能猜想到其中原因。
莫卧儿帝国看似庞大,但却并不安宁。
刚刚平定了尤苏夫柴人的起义,阿弗里提人和卡塔克人又有异动,喀布尔省面临不稳的状况。
德干地区还有比贾普尔王国和高康达王国没有被灭掉,次大陆的南端还有马拉塔王国,更是奥朗则布眼中的强敌。
英国人在孟买等地的商业据点,越来越有要塞堡垒的性质,这也让奥朗则布感到威胁和忧心。
明军干脆利落地击败了孟加拉邦的大军,这使奥朗则布意识到敌人的强大,也不敢狂妄轻敌。
在征服整个南印度,并消除掉英国人的威胁,并能遏制马拉塔王国之前,贸然调动大军,与明军作战,风险很大。
“我军占领孟加拉,估计刺激到了奥朗则布,他要加快对德干地区的征服,对两个独立的王国动手了。”
陈进才估测着奥朗则布的行动,却也没有放松警惕。
他已经让夏国相在恒河狭窄处建起炮台要塞,驻防人马,以阻击可能沿恒河而下的莫卧儿军队。
同时,他也加快了对孟加拉统治的进程。
只要孟加拉安定下来,再组织训练出数万的孟加拉附庸兵,就有更加充足的把握击败莫卧儿帝国的大军。
更重要的是,足够的军队也具备了向周边土邦进攻,继续扩张的实力和条件。
“大人,英国商务代表约伯·查诺克请求会见。”侍卫入内禀报,打断了陈进才的思绪。
英国人到达印度的时间还是很早的,公元1608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船只便抵达了印度西海岸的苏拉特地区。
在获得莫卧儿帝国官方批准后,东印度公司在苏拉特建立了一个贸易点。
三年之后,英国人又在印度东海岸的黑苏利珀德姆建立了第二个贸易点。
随后,东印度公司不断扩大着自己的贸易存在。到了公元1647年,其在印度拥有的贸易点就已经达到了二十三个。
在孟加拉邦,东印度公司也有贸易点,在吉大港附近。
同样,英国佬也打算将这个贸易点建成军事要塞,但明军的到来,打乱了他们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