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报上的消息,看得杨广大跌眼镜。搜索本文首发: 如文小说网
他对李渊的情况也算是了解,知道李渊有个傻儿子名为李元霸。
可杨广完全没想到,李元霸竟然拥有如此实力,能够凭借一己之力力挽狂澜,帮助杨林守住潼关,击溃反贼。
按照杨林战报上的描述,那时候潼关已经到了生死存亡之际,他自己都已经做好了沙场捐躯的准备。
如果没有李元霸出手,恐怕潼关已经丢失,反贼早已长驱直入杀到关中。
那时候,杨广也将束手无策,他根本改变不了任何东西。
如果宇文成都还在他身边,或许杨广不会如此狼狈,但事实就是这么残酷。
现在的宇文成都已经沦为阶下囚,甚至早就死在单进手中。
看完这份战报之后,杨广的心情极为复杂,他吐出一口浊气,沉默良久,心情才逐渐平静下来。
他无比庆幸,庆幸自己当初及时下令,抽调边军前来支援,如果李渊父子不在潼关,他现在也不知是何等境地。
不得不说,李元霸的强大,给了杨广一个惊喜,也让他如释重负。
可是等他反应过来,表情再度变得凝重,现在的局势,并没有杨广想象中乐观。
就算暂时挡住了关东反贼的进攻,朝廷的局面,也没有任何改变,依旧是那么的被动。
潼关和散关两处要地,同时面对反贼的进攻,甚至于如今的江淮一带,也遭受岭南反贼攻势,朝廷根本无力应对。
现在的大隋已经到了强弩之末,杨广别无他法。
如今朝廷的主力部队,都聚集在关中之地,对抗反贼进攻。
大兴城是大隋的都城,杨广可以离开,但大兴城却在关中无法迁移。
若是让反贼攻入关中,就算杨广还活着,大隋恐怕也没有重振旗鼓的希望了。
在这短短时间,杨广脑海中涌现出万千思绪。他想不明白,为什么原本强盛的大隋,会突然变成这般模样?
不管他是否能够接受这个结局,有些事已经成为定局。
也不知沉默多久,杨广最终下达命令,让人召集朝中群臣到皇宫议事。
该做的准备,他都已经做了,那接下来该如何是好?才能击败敌军,扭转局势,才能让大隋恢复往日的强盛。
就算杨广从未改变自己的目标,但现实如此残酷,他的想法似乎只是痴心妄想。
很快,朝中群臣得知消息,便是纷纷赶来皇宫。
这些大臣也不知发生了什么变故,但他们也能预料到,现在的情况肯定不容乐观。
大隋腹背受敌,处境何其艰难?
尤其是那个单进,在散关之外大显神威,一举击溃朝廷数十万大军,更是将裴仁基等数位猛将拿下。
让原本就被动的朝廷,现在更加艰难。
杨广看着在场群臣,面露思索之色,他沉吟片刻说道:
“诸位爱卿,方才皇叔从潼关传来消息,反贼在得知潼关兵马调离之后,便是立刻展开猛攻,潼关几乎就要陷落。
也正是在这生死存亡之际,李渊之子李元霸,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竟然助皇叔击退了反贼,这其实是个好消息。
但诸位爱卿应该也知道,现在潼关之中兵马不多,就算能够暂时稳住,又能拖延多久呢?不知诸位有何良策?”
群臣听得杨广之言,也是面面相觑。
他们能够感受到潼关所面临的危险,在杨广调走二十万大军之后,潼关之中恐怕只剩下十多万兵马。
可这些人,却要面对城外的百万之众,这样的差距,着实令人心生惶恐。
但是对于在场群臣来说,他们同样没有更好的办法,因为散关之外的单进,给朝廷的威胁更大。
他们只能抽调兵马,前往散关与单进对峙。如此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总要付出些代价。
从杨广口中得到确切的答案之后,在场群臣皆是松了口气。
他们还真有些担心,要是反贼一举突破潼关,杀入关中之地,那就麻烦了,在场众人没有谁能够置身事外。
可是杨广的担心也不无道理,现在的局势,对他们来说并不好,反贼一方始终占据着优势,而朝廷却那么被动。
有大臣小心翼翼的说道:
“启禀陛下,微臣觉得,如此紧要关头,可以传令边境,再从中抽调部分兵马,让他们前来关中支援。
如今我大隋已经到了生死存亡之际,要是无法挡住反贼攻势,恐怕大隋基业将毁于一旦。
这种时候,留下兵马防守边境,亦是无济于事,倒不如到此迎战反贼。”
听得这名大臣之言,杨广稍显犹豫。
但他很快下定决心,因为他知道,这名大臣说的没错,如今大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防守关中。
如果关中丢失,就算边境稳固又有什么意义呢?到时候大隋都已经覆灭了,边境守得再好,也只是给他人做嫁衣罢了。
如今关中兵马不济,面对两方反贼的攻势,当真是捉襟见肘。
很快,杨广郑重其事地说道:
“爱卿说的没错,那就立刻起草圣旨,送往边境各地,让他们再抽调部分兵马前来支援。只要能够击退反贼,朕重重有赏。”
群臣纷纷拱手称是。
但只是这样,杨广仍旧心有不安。
他看向大殿之中,一直沉默不已的宇文化及,忽然开口问道:
“宇文化及,朕看你方才一直闭目思索,莫非已经有什么良策?”
此刻的宇文化及,确实在考虑其他的事情,面对杨广的询问,他犹豫了一下说道:
“启禀陛下,微臣觉得以如今关中局势,我们一直防守,始终是处于被动,还是要想办法打开局面。”
杨广挑起眉头,沉声说道:
“那你觉得,朕应该怎么做,才能打开局面,扭转局势?”
此刻的杨广,多少有些期待,希望宇文化及能够说出一个良策。
很快,宇文化及神色肃然道:
“想要打破僵局,那就只能主动出击。”
听到宇文化及之言,杨广眉头一挑,顿时觉得有些可笑。
要知道,先前正是因为他贸然下令,让裴仁基主动出击,迎战单进,才导致散关大败,落得如今这般局面。
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他都吃了这么大的亏了,自然不敢再冒险行事。
要是再发生什么变故,杨广已经无法承受相应的代价了。
想到此处,杨广没好气的说道:
“宇文化及,你难道觉得朕还会这般冲动吗?”
宇文化及跟随杨广多年,他当然知道杨广在顾忌什么,所以他也没有含糊其辞,便是认真的说道:
“陛下,如今的局势和先前并不相同。
此前主要是臣等太过低估了那单进,才让那反贼有了可乘之机,致使散关大败。
但此番,李渊之子李元霸能够力挫敌军,助靠山王取得胜利,足以说明他的实力非同小可,绝对不是关东反贼能够应对。
或许凭借一人之力,也难以扭转局势。但有靠山王这等老将,再加上这李元霸的实力,他们出奇制胜,未必不能掌握先机。
只要潼关能够打破僵局,击溃反贼,到时候我们才有喘息的机会,才能真正想到办法,对付那单进。
否则的话,让关东反贼牵制朝廷大军,不断的消耗之下,朝廷何来余力?”
曾经的宇文化及,自然是顺着杨广的心意,因为在他看来,杨广乃是大隋天子,不管怎么做,都是天下之主。
反正他只要顺着杨广的意,自然能够得到荣华富贵。
对他来说,并没有什么坏处。
可是现在,情况已经不一样了,大隋几乎就要到绝境了,要是继续这样发展下去,恐怕真要彻底覆灭了。
一旦大隋不复存在,宇文化及同样没有半点好处。所以他也只能竭尽所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帮助杨广改变局势。
同样的,宇文化及也不敢将之前的罪责说到杨广身上,只说是他们这些大臣的问题,只有这样杨广才能接受。
果然,在宇文化及说完之后,杨广顿时面露思索之色。
他的内心有些纠结,因为散关之败,现在的杨广已经有些心理阴影了。
他不敢主动出击,他觉得若是主动出击,迎战敌军,必然十分冒险。
一不小心,恐怕又要损兵折将。
到时候朝廷该怎么办?
这是他绝对无法接受的结果。
但是宇文化及所言,也不无道理,潼关的失败,主要还是他们太过低估单进,太高估裴元庆了。
单进的实力,确实非同小可,自他起兵作乱以来,就让朝廷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处境越发艰难。
现在杨广,根本想不到办法应对单进。
但另一边就不一样了,如今聚集在潼关之外的,乃是关东反贼。
原本这些反贼,都在朝廷的压制之下,要不是单进横扫蜀地,并且生擒宇文成都,杨广也不至于收缩防线,困守关中之地。
可以说,关东反贼的实力,本身就比不上单进,若不是有单进牵制,朝廷早就出兵,将这些反贼尽数剿灭了。
根本不可能让他们苟延残喘到今日。
那他到底该怎么办呢?
是当机立断,传令杨林,让他伺机而动,寻找破敌机会。还是继续防守下去,拖延时间,等待变化出现。
杨广很纠结,他眉头紧锁,不知道该如何决断。
沉默良久,杨广终于有了决断,他终究不是愿意坐以待毙的人。
虽然这个计划,风险亦是极大,没有谁知道杨林能不能成功,但只要有一点希望,他还是愿意尝试一下。
因为现在的大隋,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如果杨广什么都不做,恐怕用不了多久,大隋就要濒临绝境。
要是杨林主动出击,能够击溃关东联军,那大隋就多了一线生机。
想明白之后,杨广并没有优柔寡断,他直截了当的说道:
“好,那就试试吧,传令告知靠山王,让他设法找到机会,向反贼发动反攻,当然了……如果实在不行,还是稳妥行事。
除此之外,朕要重赏李渊、李元霸父子,他们助靠山王抵御反贼,功劳赫赫,朕自然不会亏待他们!”
既然要李元霸帮他办事,杨广当然要给点好处,人家立下这么大的功劳,要是杨广什么都不做,谁会给他卖命?
安排完这一切,杨广便是令人起草圣旨,盖上玉玺送往各地。
——
潼关之地。
杨林收到杨广送来的圣旨,不由得面露思索之色。
其实这道圣旨之中的内容也很简单,那就是杨广让杨林尽可能找机会反击敌军,可这件事情,哪有这么简单?
就算先前防守潼关,杨林取得了胜利,但反贼依旧兵强马壮,有着绝对的优势,岂是随随便便就能对付的?
如果以身涉险,要是发生什么变故,那可就有些麻烦了。
到时候,非但不能击溃反贼,更是连潼关都要丢了,那可就后悔莫及。
幸好,圣旨之中并没有强求杨林,如果他非要坚守,也无人能说什么。
但杨林心中,同样想要主动出击,只是心存顾虑,无法付诸实施罢了。
这是一个难题。
杨林想了想,便是让人将李渊父子叫了过来。
现在的李元霸,已经是潼关第一猛将了,能不能守住潼关,还真得看李元霸。
不管是伍云召还是伍天锡,这二人任何一个,杨林都不是对手。可李元霸却能追着二人跑,足以说明他的实力。
所以,这就导致李渊和李世民的地位也是直线上升。
李渊乃李元霸之父,而李世民,则是因为李元霸只听李世民的话。杨林也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可人家就是有这样的本事。
主动出击的事情,杨林当然不会轻易付诸行动,但找人来商量商量却无妨。
很快,李渊父子得到消息,便是匆忙赶到潼关府衙之中。
杨林突然找他们,也令李渊和李世民有些摸不着头脑,不知要做什么。
很快,到了府衙之中。
杨林看着行礼的李渊和李世民,便是摆了摆手,沉声道:
“二位不必多礼,本王派人找你们过来,是有要事商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