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季重新打量起蒙恬身边那名副将。
消瘦的脸颊略显黝黑。
看上去在二十七八岁的样子。
嘴唇也因为暴晒的缘故起了一圈白皮。
但是范季知道。
蒙毅的真实年龄应该才二十岁左右。
只是这草原的环境远远比不上中原安逸。
在这里呆上一段时间,很容易就会让人变得更加沧桑。
况且蒙恬是被蒙毅拉到军中历练的。
每天都要顶着烈日和他一起训练。
几个月的时间下来,已经远不负当初在秦国时的模样。
至于蒙毅这个人,范季也不陌生。
虽然之前没见过,但却早有耳闻。
蒙氏满门忠烈。
到了蒙恬这一代更是一门双虎。
一文一武。
哥哥蒙恬是手握重兵的远征大将。
弟弟蒙毅则在朝中为官。
最高位置上卿,深得嬴政喜爱。
在嬴政东巡的时候,更是让其与其同乘。
只不过现在很多事情都提早发生。
蒙毅还未曾崭露头角。
蒙恬也是想让他能够快些建功立业,才会在这种关键时候将他带到这边来。
一来是磨练磨练,二来是看看北征匈奴的时候有没有机会让这个弟弟立点功劳。
正因为是亲弟弟。
蒙恬刚才才会在他说话的时候直接开口呵斥。
毕竟兄弟二人感情深厚,也不可能因为这点小事产生间隙。
“蒙毅,原来是你。”
范季的话让蒙恬蒙毅兄弟俩都感到奇怪。
“国师知道我弟弟?”
话刚说完,蒙恬便拍了拍脑门道:“看我都糊涂了,国师算无遗策,知道我有个不成器的弟弟也不足为奇。”
他只当是范季消息灵通,掌握了朝中大部分的家庭情况。
却怎么也想不到,范季对于蒙毅的认知,是来自于教科书。
蒙毅将来的地位,可不比蒙恬低。
更胜者,因为常与嬴政亲近,还要更得嬴政信任。
而且他本身也是个有真才实学的谋臣。
侍奉嬴政不离左右,在朝内出谋献策,被称为“忠信大臣”。
范季无视了蒙恬自谦的话,转而朝蒙毅问道:“什么时候来的这里?”
蒙毅不敢迟疑,连忙回道:“年关之后家兄便写信让属下来此,至今已有七个月了。”
范季又问道:“据我所知,你自幼读书,学识渊博,而你兄长从小习武,研读兵法,你更适合在朝为官,来这苦寒之地岂不是大材小用?”
蒙毅笑容腼腆道:“如今朝中人才济济,恐难有出头之日,家祖与家父更是不愿行人情世故。”
“蒙毅!”
蒙恬突然一声呵斥,将他的话打断。
蒙毅这话说得越来越肆无忌惮。
听着好像是在说他爹和他爷爷铁面无私,不愿意走动关系帮他走后面。
实则实在抱怨他们不懂得变通。
“继续说。”
范季饶有兴趣的听着,抬手阻止了蒙恬。
蒙毅看了眼后者,继续说道:“唯一能够最快崭露头角的机会只有战功,而如今秦国境内一片和平,只有这苦寒之地有匈奴为患,所以兄长让我来,我便来了。”
范季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
秦国现在要想当官是人人都有机会。
那就是等第一届科举开考。
但缺点就是太慢。
现在咸阳的那座大学都才刚建设不久。
要开等开恩科,更是还有几年光阴。
蒙毅不想等。
而最快能引起嬴政注意的,就是和蒙恬一样,立战功。
范季颔首笑道:“我看你更适合在朝为官,这边境战场,你哥哥更合适。”
蒙毅的才能更多的体现在文职方面。
要论打仗,蒙恬才是一把好手。
正所谓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什么样的人适合什么样的岗位。
在什么样的岗位才能发挥最大的能力,这点很重要。
你不能让一个渔民去种地。
也不能让一个农民去捕鱼。
这叫货不对版。
只会白白浪费掉他们的能力。
蒙毅从范季的话中听出一些信息。
强压内心的激动道:“在朝在野,都是为大秦效力,只要能为陛下和国师分忧,那在哪里都一样。”
蒙毅没有注意到,旁边的蒙恬在听完他这番话后已经脸色大变!
蒙毅内心是渴望能够在朝廷中有所作为。
而不是整日舞刀弄枪。
范季刚才的一番话中已经包含了对他的认可。
蒙毅清楚。
只要国师愿意点头,效果会比他父亲和爷爷帮他走后门的更有用百倍千倍。
蒙毅从小聪慧过人,自然能够听出范季话中的赏识之意。
范季点了点头,笑眯眯地看着他。
蒙毅心跳不受控制地加快。
毕竟自己今后的命运如何,可全在他一句话间。
“好。”
范季淡淡说了一个字。
让蒙毅不禁更加激动起来。
可是。
范季接下来的话,却如寒冬腊月中的一盆冷水般浇在了他头顶。
“既然如此,那你就好好在这里跟着你哥哥建功立业吧。”
说完,他不理会蒙毅惊愕的目光,转身离开校场。
丝毫没有留念与后头的意思。
蒙毅呆呆站在原地。
黝黑的脸颊不知何时变得如病态般惨白。
他想不明白,刚才还对自己赏识有加,说他更适合在朝中为官的范季,为什么会突然对他弃之不理。
别说是提拔了,甚至连聊下去的欲望都在瞬间失去。
“兄……兄长……”
过了许久,他才僵硬地扭过头看向旁边的蒙恬。
“我可是……可是说错话了?”
虽然更适合战场,但不代表蒙恬的智商比蒙毅低。
他只不过是更加适合领兵打仗而已。
心思细腻之程度,甚至比得上老将王翦。
蒙毅刚才和范季说完那番话,他就知道大事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