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担心 作品

487 尾声——毕业,论文

在担任教员给学员们上课的同时,宋时杰也不忘虚心求教学习,同时作为学员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跟着一起上课。

这一方面让教课的教员感到压力山大——当抬头望见那张平静的面孔,总觉得自己站在讲台上给人家上课有点力不从心。

就仿佛是小学生站在讲台上给高中生,大学生讲课似的。

另一方面同样让李云龙这个刺头如坐针毡。

只能老老实实的上课,再不敢有什么小动作。

于宋时杰而言。

也是想充分的感受一下南京军事学院的学习氛围。

部队那种按部就班的,有规律的,却无比充实的生活,真是久违了。

而最重要的是。

宋时杰知道学院的学员们在毕业前,是要进行论文的创作和发表的,他记得李云龙最后发表的是《论军人的战斗意志——亮剑精神》,丁伟发表的是《论我国国土防御的重点》,孔捷发表的是《战略合围与向心突击》。

不得不说,这三篇都是极其优秀精彩的论文。

但问题的关键是,在眼下这个时期的特殊环境下。

丁伟的论文因为超前的预见性和假设性,而不符合当时的主流思想,这如果处理不好,将是埋藏的祸根。

宋时杰此次专门抽时间赶到学院,也正是为了处理此隐患。

时间一晃。

李云龙,丁伟,孔捷等学员开始准备论文,即将毕业的前夕。

李云龙的毕业论文在“鄙人不善奔跑的”教员常乃超的帮助下,逐渐走上正轨,还是论军人的战斗意志——亮剑精神。

贯穿李云龙的一生,也正像是这篇论文所述。

李云龙本人就像是为了诠释亮剑精神而生。

孔捷的论文也没有变。

在经历过北进战役,关内冲突,以及之后的立国之战,一直在不断学习,默默进步的孔捷,成长良多。

无论是战术思维还是战略目光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他在《战略合围与向心突击》的论文中,以相当扎实的军事理论和见解,以及实战指挥经验,结合经典战例,阐述了战略合围与向心突击作战的运用与精髓。

这标志着孔捷已经完全具备了指挥大兵团作战的战役级别指挥能力。

至于丁伟。

这是让宋时杰最忧心的一个,在丁伟发表自己的论文之前,宋时杰将丁伟叫到了自己的办公室。

老战友一场,有什么话也不必藏着掖着,宋时杰开门见山道:

“老丁,我听说你准备发表的论文,是关于我国国土的防御重点问题。

而且在你的论文中,更是直言不讳的提出,以苏方为假想敌,如何重点进行边防部署问题?”

丁伟点了点头:“不错,老宋你的战略目光向来过人,关于我国重点国防区域,我想你肯定比我更清楚。

按照咱们国家的几大片地形地势特点,核心区域是东部低海拔的“d型区”,包括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流域等,此区域经济发达,但无险可守。

所以要利用周边有利地形地势进行国防部署。

其中要害包括关东、蒙地、朝地、越地、台地这几大方向。

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关东。

关东可以说是我们国家防卫的最高级目标,它与华北平原相连,辽西走廊地势平坦,是外敌进攻“d型区”的便捷通道。

且关东自然资源和粮食产量宝贵,一旦沦陷,外敌可轻易进攻华北平原,后果将不堪设想。

当年日军侵华,便是占了率先发动九一八事变,攻占关东的大便宜。

否则我们又何至于辛辛苦苦的抗战十多年,才最终打赢这场战争?

抗战末期时。

包括苏方,说句实话,若不是老宋你建议,并一力促成的北进战略,咱们部队发起北进攻势之后,提前攻占关东,打了各方一个措手不及。

这关东地区的最终局势如何,还真不好说。

作为国土防御之重点也在情理之中。”

宋时杰点了点头,他当然知道丁伟说的都是事实。

“所以你的战略设想是什么?”

丁伟道:“其实很简单,咱们在关东部署永久国防工事,设置大纵深防御地带,并组建一线和二线部队,实施一线部队全攻全守战略,多路反突击,重点打击敌方后勤,特别是切断西伯利亚铁路大动脉。”

宋时杰笑了。

丁伟道:“怎么,老宋,我的防御部署有什么问题?”

宋时杰摇了摇头:“倒是没什么问题,如果要针对苏方进行国防的话,再没有比你提出的战略部署更合适的。”

他话锋一转:“只是,老丁啊,咱们打了这么多年仗,也应该明白一个道理,军事是为政治,是为利益服务的。

眼下的形势,咱们和老邻居的关系还算不错,甚至可以说还在蜜月期。

即便咱们不能没有防人之心,也总不能这么大动干戈的在明面上显露出来。

就拿当初抗战期间,日军为了提防苏方的进攻,修建的中苏大防线,号称东方的马奇诺防线。

但后来怎么样?即便没有咱们的腾龙计划,部队北进。

以苏方的强大军事实力,日军的中苏防线也不过是个摆设。

摆在明面上的防御工事,要我说绝不是最稳固的防御方式。

相反,那些藏在暗中,让敌人完全搞不清楚,却时刻忌惮,而投鼠忌器的筹谋,那才是可保百世千世安稳的万全之策。”

丁伟闻言,若有所思道:“老宋,那你的意思是?”

宋时杰道:“要我说论国防防御重点,其他四个方向完全没有问题,只是在关东的防御方面,我建议换个噱头。”

“什么噱头?”

“友好携手,联合防御战略!”

……

……

恢弘的大礼堂上,学员们进行毕业论文演讲的这天。

宋时杰以教员的身份,坐在观礼席上,参与见证李云龙,丁伟,孔捷等老战友发表最终毕业论文的高光时刻。

一个个登台进行论文演讲的学员们不少。

但是说句老实话,这些论文基本上都中规中矩,或是讨论战术层面,或是讨论战略层次,缺乏新意和深度,没有什么突出的亮点。

相比之下,孔捷所写的《论战略合围与向心突击》,还是相当不错的,分别从战术层次,战役层次,以及战略层次阐述了当下时代最为先进的海陆空机动化部队的协同作战。

将战役级别的大兵团作战之中,如何迅速调动部队,改变敌我势态,形成绝对的战略优势,争取主动的精髓与核心阐述的淋漓尽致。

虽然缺乏一些新意。

宋时杰却很清楚,这是天赋虽然一般,却一直在不断学习,默默进步,逐渐成长到今日的孔捷,用自己大半辈子的身经百战,而积攒的经验,以鲜血和泪水所铸的成就。

扎扎实实,不掺杂一点水分。

孔捷还是这么实在的性子,不惧困难,选择的是貌似缺乏新意,可一旦上手,却会发现难以下笔,极难论证出彩的一篇论文。

甚至毫不夸张的讲,即便是换作李云龙和丁伟二人。

也未必能在战略合围和向心突击的大兵团作战中,论述的比孔捷更为精彩。

啪啪啪——

宋时杰力挺老战友,开始鼓掌,很快,整个礼堂上掌声响彻一片。

此次同样前来旁听论文演讲的老旅长,便坐在宋时杰的一旁,望着拿着论文侃侃而谈的孔捷,也不禁唏嘘道:

“一个个都成长了,就连孔捷这小子都能独当一面了!”

说到这里,老旅长又笑着对宋时杰说道:“不过要说到成长,你小子还是最夸张的一个,有时候甚至让人觉得震撼。

刚刚我还在想,假如让你小子上去写篇论文,你八成能写出点什么精彩的文章来。”

宋时杰笑道:“老旅长,您瞧着吧,就算我不上去,这精彩的文章呢它还在后面呢!”

丁伟随即登台。

演讲他的毕业论文,《论我国国土防御的重点》。

它先是按照思路相当精彩的介绍了中国国防的地形地势特点,紧接着提出了除关东之外的四大重点防御方向。

但是话里话外明显透露出一个最大的破绽,那就是关东方面的防守问题,没有这个方向,整个国防就像是一个缺口大开的盾牌——怎么看都不太合理。

于是画风突变。

台下甚至有领导询问,这整体的国防部署为何缺了一块,关东地区怎么什么部署都没有?

丁伟想到宋时杰的嘱托,按照两人的探讨,朗声回道:

“这个问题问得好。

关东地区为何没有防御部署呢?

因为这是一个特殊的地方,有和咱们关系密切的老大哥,我们双方签订了友好同盟互助合约,且面临的主要威胁比较一致,有共同的战略利益,而且苏方在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部署的兵力也并不算多,并不会直接威胁到关东的防御。

最主要的是什么呢?

在关东地区,有老北进纵队的精锐在,难道还会差那么一道两道的防御工事吗?

当年的鬼子关东军倒是有号称东方马奇诺防线的战略防御工事,但最终怎么样,还不是被我们彻底击垮?

对我国而言,朋友来了有美酒,敌人来了有猎枪。

咱们中华民族是有气度,是有胆魄的民族。

所以,相反。

我认为在这片区域,咱们完全可以进行友好携手,联合防御,以进一步促进我国国防发展,包括军工、科技发展,经济发展等诸多项目。”

而即便缺失了关东战略防守部署这一块。

丁伟所发表的关于我国国防的重点的论文,依旧具有超前的战略眼光,且极具新意,因此而出彩,博得了阵阵雷鸣般的掌声。

——至于宋时杰当时说服丁伟的原话是:“论文是公开透明的,过于激进影响不好,还是那句话,咱们得学会蓄势,学会隐藏锋芒。

从当年的绥蒙战局,到北进战略,再到后来的立国之战,哪一场战斗不是如此?

关东的防守和发展问题本来就是咱们老北进纵队负责,你又何必在论文上把它阐述的这么明白,利益掰扯的这么清楚?

不如故布疑阵,瞒天过海,也好让对手放心。

至于你老丁担忧的问题。

当年北进战略结束,咱们拿下关东之后,不是早就已经开始暗中筹备布局了吗?难道还真怕人翻脸不成?”

丁伟是听得进劝的。

其实他和李云龙一样,对于宋时杰十分敬重,对于宋时杰的判断,从这么多年偶尔的质疑到最终的震撼和佩服,早已经形成了信任的习惯。

换作其他人,缺少宋时杰与丁伟曾经这份老战友的情谊,这些话恐怕不会和丁伟说的这么明白。

最终,宋时杰这么一解释,丁伟立马明白是什么意思了。

最终,他所进行的论文演讲也就演变成了眼下的样子。

最后老战友里边压轴上台的当然是李云龙。

当《论军人的战斗意志——亮剑精神》这篇论文——在李云龙用大半辈子完美诠释,人站在那里便是一块活字招牌,以及铿锵有力的声音宣讲而出——这种另辟蹊径,别具新意的文章,听得在场众人热血沸腾,一时之间竟全部沉浸在其中。

直到李云龙将论文的最后一个字朗声读完,众人还久久不能回神。

油然震撼!

继而不知是谁率先带头鼓掌,掌声打破了平静,其余众人这才像是反应过来似的,跟着鼓掌,霎时间,整个礼堂掌声雷动,久久不息。

老旅长的脸上满是感慨,欣慰的神色。

掌声过了好久才彻底停下之后,老旅长低声对宋时杰说道:“李云龙这小子很有个性,从当时来看还觉得是个刺头,但直到今天这篇论文横空出世。

我想我们才明白,这不止是一种个性,更是一股极具品质的精神!

这篇论文算是说到点子上了,更和李云龙契合,简直就像是为李云龙这小子量身打造的。”

三篇论文,各有千秋。

孔捷的扎实。

丁伟的目光长远。

李云龙的极具精神。

老旅长望着曾经的三位老部下,满是欣慰,宋时杰亲眼见证三位老战友的成长,同样唏嘘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