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子小憨憨 作品

第379章:卖出鲤鱼王

当磅秤的杠杆与地面平行时,刘大年读取刻数。

“72斤9两,1块6分钱一斤,卖价为77块2毛7分4厘钱,算77块3毛,成不?”

“成。”李广田眼含笑意,呼喊道:“大家伙,鱼王,在2成8之外,其卖得的钱,不会被用来还账,6块3毛充公,剩下的71块,将会按户平分。”

“好呦~”

人群兴奋高呼,兜里将会多一块钱,能不高兴嘛。

咚---

沈青跳上车兜,几人将鱼王往上举时,他和刘大海抓住袋沿。

待车下几人松开手,二人将麻袋拎到大号篮筐中,扯掉麻袋,接过由车下递来的一桶桶塘水,倒进篮筐中。

大鲤鱼遇到水,便背鳍朝上,鱼尾轻晃,鱼嘴一张一合,鱼鳃亦是如此,只不过,鱼嘴张开时,鱼鳃是闭合状态的,反之亦然。

啪---

刘大海拍了拍身上的泥,“嚯,鱼鳃开合频率高,表明鱼儿...身体健康、精神头不赖。小伙,走,下去称鱼获。”

“行。”

二人跳下车兜,刘大海和李广田,站在磅秤旁,负责称重和记账,其余人负责...将鱼获放上或抬下磅秤。

不一会儿,所有鱼货,都在磅秤上走了一遭,李广田翻动账本,进行着心算,刘大海则狂按计算器。

须臾,刘大海不再碰按键,李广田合上了账本。

李广田:“拢共4058斤鱼,2成8,便是1136斤,单价---”

4058斤,听着是多,但是,西塞大塘的面积,是村中央大塘的好几倍,除以亩数,亩产量就低得可怜了。

他刘大海:“和村中央大塘一个价,6分5厘钱一斤。”

李广田:“那也太低了,这儿的鱼,比村中央大塘的大多了,怎么着...也得7分钱一斤。”

刘大海眉头紧皱,“李叔,鱼,情况比较特殊,别的东西,越靠近年关,价格越高。鱼嘛,村庄、养殖户,都在起年鱼,导致市面上鱼货大增,价格自然会往下降。”

李广田:“对,没错。集市上,卖鱼的多了,但是,买鱼的人也多了啊。过年,谁家不备上几十斤鱼获。”

刘大海抿了抿嘴,他算是看出来了,对方是个砍价和提价能手,再掰扯下去,自己也讨不到好处的,但...他仍想试一试。

“李叔,我大老远来一趟,也不容易呐,就让我赚回一点油费呗,你不知道,最近柴油又涨价了。”

“大海,若没有鱼王,让一让你也无妨,可...鱼王进你车兜了啊。这样,6分8厘钱一斤,行不行?”

刘大海无奈一笑,“行吧,把背篓、麻袋,再过一遍磅秤,称够1136斤鱼后,将鱼倒进我带来的篮筐内,再装到车兜中,余下的鱼,我待会帮忙拉到村里。”

李广田:“行。来,大家再把鱼过一遍磅秤。”

“好嘞~”

安浩笑得格外灿烂,6分8厘vs6分5厘,他又赢了李响一局。

接下来,麻袋和背篓们,再次被抬上、放下磅秤。

当鱼货去掉毛重、重量达到1136斤时,上了两次磅秤的鱼货,先被倒进刘大海带来的篮筐内,再一筐摞一筐,装入了车兜。

车兜内,还剩了一点容积,不装鱼货了,改为载人,六名村民爬进车兜,突突,随车回了安宁村。

许素芬和安桃,拉着板车往北走。

沈青、豆子、安浩等人,留在了原地,毕竟,待会拖拉机来了,得有人帮忙把鱼获装进车兜不是。

“安浩~”老蛤坏心眼一笑,“你咋不坐车回去,第一时间跟李响显摆西塞大塘捕到了鱼王?”

“你懂什么?”安浩昂起下巴,活似一只斗胜的公鸡,“第一波离开西塞的人,是先锋队,向守在村中央大塘边的人,讲述咱们如何捕到了鱼王,如何说服刘大海花高价买下鱼王,如何将鱼王抬上磅秤的。前面,都铺垫好了,我过去时,直接走到李响面前炫耀就行。”

突突---

说话间,一辆带兜拖拉机,驶到大塘边停了下来。

“刘大海派我来拉鱼货。”

开腔者是个寸头青年,穿着胶皮背带裤,皮肤黢黑,短眉小眼,笑起来...眼睛直接眯成了一条缝。

沈青:“岸边都是,能装得下吗?”

青年扫了一眼塘岸,背篓、麻袋、水桶,每样都摆了十来个,不过,约1/3的容器,内部是空的。

“再来一

倍,也装得下。我用竹排,把车框加高,把鱼倒进车兜。背篓、麻袋、水桶,你们自己拿着。”

沈青:“成,我跳上车兜,和你一块倒鱼。”

沈青换上背带裤,跳上了车兜,接过豆子等人递上来的竹排,将它们斜靠在车框上。

竹排上,有一些小拇指般粗的孔洞,车框上部,有‘h’形的铁栅栏,铁丝穿过孔洞和栅栏,便能把竹排和车框固定在一块。

待四个车框皆被加高了,只留一个豁口,供人上和下时,青年呼喊道:“来,把鱼递过来。”

随即,众人将鱼货搬到豁口处,并向上一举,沈青和青年接过,将鱼货倒进车兜内后,再把空了的容器丢到地下。

不一会儿,容器便全部被清空了,满是鱼腥味的车兜内,仅剩下1/3的容积了。

车兜内的鱼儿,有大有小,大的体长60厘米,小的...约有半个巴掌大。

咚---

青年用一块木板,放在临近豁口的鱼堆上,接着,青年和沈青跳下了车兜。

沈青向下一瞅,小腿以下,糊满了黏液、鱼鳞、水草,还好,穿了胶皮背带裤,用清水一冲,腌臜物随水流到地上,不然,非被鱼腥味腌入味不可。

他和青年各拎一个空桶,走下了沟坡,舀一桶塘水,哗啦,浇在背带裤上。

须臾,背带裤上再也寻不见一点腌臜物,二人返回土路,青年启动拖拉机,坐上车座,突突,开车往北驶去。

沈青收拾麻袋,背上背篓,和豆子等人,往远处村庄走去。

安浩拎起一桶白鲢,塞到堂弟安明手中,并将还渔网的活计,交给了他。

然后,安浩背上背篓,一路连走带跑,追上了大部队,中途,他脚底打滑,差点摔了一跤。

十几分钟后,众人回到了村中央大塘,此刻,大塘边聚了一大堆拿着空麻袋、等待分鱼的村民。

李广田和刘大海,正站在一边闲聊。

刘大海:“钱,我已经付清了,若没别的事,我就先走了。”

李广田心里打着珠算,计算着各种数字。

西塞大塘,卖了1136斤鱼获,6分8厘一斤,卖得77块3毛钱。

村中央大塘,卖了790斤鱼获,6分5厘钱一斤,卖得51块3毛5分钱。

二者加一块,共128块6毛1分5厘钱。

接电入户,公账出了396块7毛,看来,明年这个时候,才能还清李三爷的账。

“大海,先别走,今年鱼获收成不错,我估计...有些村民拿到鱼获后,会觉得自家吃不完这么多,想匀出一些卖给你。”

其实,寸头青年将一批鱼获,拉到刘大海挖的鱼池后,方驶到西塞大塘,帮忙将鱼获拉到村中央。

刘大海:“鱼王,得赶紧送到鱼池去,迟了,我怕会生别的变故。要不,让大年(寸头青年)留在这。”

李广田:“他有管钱的权力吗?”

刘大海:“有啊,大年是我堂弟,我不在场时,他也有收鱼、卖鱼的权力,只不过,他报出的价格,波动空间,要比我小一点。”

大塘里的鱼,以鲢鱼、鲤鱼、鲫鱼居多,这三种鱼,都是平民鱼种,价格再怎么波动,也波动不到哪里去。

李广田:“那成,大海,劳你跟大年说一声。”

“没问题。”

刘大海走向寸头青年,凑近其耳旁,说了几句话后,启动一辆拖拉机,开车离开了。

另一边,安浩找上李响,嘚瑟道:“西塞的鱼王,你见了没?”

李响面无表情,云淡风轻道:“见了,体长1米4,重达72斤9两,鱼鳞大如贝壳,鱼皮呈黄白色,鱼鳃一张一合,精神头还行。”

安浩昂起下巴,神情倨傲,“哼,大家同时起鱼,西塞起出一条稀罕物---鱼王,这一局我赢了。”

李响眨了眨眼,两个大塘都属于安宁村,有啥可比较的,不过,安浩那‘龇牙大笑’的表情,实在是太欠揍了。

“鱼王,是你抓到的嘛?我怎么听说...是李叔、豆子、李业抓到的呢。”

当时,两个相邻的渔网,围出长8米、宽8米的水域。

竹竿敲打一通后,沈青、安浩、李丰负责的东边渔网,粘了或大或小30条鱼,李广田、豆子、李业负责的西边渔网,捕到了鱼王。

安浩表情僵硬几秒,“我也有功劳,鱼王,出自我、大青、李丰敲打的水域,只不过,没粘在我仨负责的渔网上而已,如此,我还

是赢过了你。”

“哦。”

李响敷衍一声后,去找李广田商量分鱼事宜了,安浩紧跟在他的身后。

李响:“村长,鱼获要怎么分?”

李广田:“简单,总斤数÷71,便知晓每户村民应分到多少斤鱼获了,接电入户走公账者,其能分到的鱼获,应只有其他村民的三成。”

“那个---”沈青插话道,“对于之前接电走公账的人,卖出鱼获所拿到的钱,是不是应该先扣除买鱼苗和请人割草喂鱼的费用,再用来还欠公账上的钱?”

李广田:“嗯,我算过账了,鲢鱼、草鱼、鲤鱼,三者的鱼苗,价格都很低,3块钱就能买一千尾鱼苗。

两个大塘加起来,占地13亩半,大概需要3万9千尾鱼苗,费用约为78块钱,分摊到每一户,便是1块1毛。

请人割鱼草费用,每户出4毛钱得了。

71x0.4=28.4。

一年赚28块4毛,够买日常生活用品了。

分鱼前,我呦喝一声,看谁愿意揽这个活。”

“也行。”

辘---

这时,李丰拉着板车,走到大塘边上,车兜内装有一个磅秤。

沈青看向车兜,军绿色的,长65厘米、宽45厘米、高1米,与刘大海的磅秤相比,它的个头要小上一号。

李丰:“村长,我把磅秤拉过来了,别看它个头小,能承载200斤重的东西呢。”

适才,有几个人乘坐刘大海的车,回到了安宁村,李丰便是其中一个。

李丰跳下车兜后,李广田

知道他家有个磅秤,遣他回家去取。

“喂~”李广田举起大喇叭,‘喂’了数声后,说道:“来,分鱼喽,大家都往我这儿聚一聚。

看一看左邻右舍有没有在场,没在的话,回去喊一下,记住,让他们带着麻袋过来。”

“好嘞~”

大家环顾四周一圈后,分成了两波人。

一波人走向李广田,一波人往外面走,很快,又领着拿有麻袋、水桶的村民,回到了大塘。

李广田看向乌泱泱的人群,“人都到齐了吗?”

“到齐了。”老蛤兴奋呼喊,“村长,快点分鱼吧,我等得腿都酸了。”

李广田:“老蛤,你说得不算,来,大家伙按自家电表箱的数字,从小到大报一下号。”

1、2、3、4......

数,报到‘4’后,迟迟没听到‘5’。

李广田皱起眉头,“5号是谁?”

“是安大左,刚才,他家就没派个壮丁帮忙起鱼,听说---”

“我知道。”老蛤举起手,双眼充满了分享欲,“安大左的儿媳妇,啧,真有能耐,撺掇丈夫随她一起回娘家过年,安大左气不过,天不亮就领着媳妇,去亲家那边讨说法了。”

沈慧嘴一撇,她心中有个讨厌榜名单,老蛤...位列第三名。

6月份的某个夜晚,受杨硕牵连,被派出所带走,父母、大伯、大娘、爷奶,聚在一间屋子,商量怎样凑齐赔偿款时,闹得不太愉快,因沈青做局陷害,再一次被派出所带走……

一桩桩,一件件,全部经由老蛤的嘴,迅速传遍了十里八乡。

名声大大受损,令沈慧怎能不气。

“哼~”沈慧冷哼一声,“老蛤,天不亮安大左就走了...你是如何知道的,难不成,你夜里不睡觉,躲在阴暗处,一直偷瞄左邻右舍情况。”

潜台词:老蛤是个偷窥狂。

嘴皮子超溜的老蛤,自然也不是个吃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