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子小憨憨 作品

第433章:木棍敲冰柱

沈青持勺舀起一颗鱼丸,与入锅之前相比,鱼丸稍微膨胀了一点,白白胖胖的,煞是好看。

他咬下一半品尝,脆爽弹牙,鲜味十足,还没有一点腥味,让人吃了一颗后,还想再吃第二颗。

沈青吃了小半碗鱼丸后,沈小花吃完了那根鸭腿,她持勺舀一颗鱼丸品尝,尝完,目露惊艳。

“哥,鱼丸很好吃欸,脆而不腻,鱼香味很浓,你说...黑鱼能做成鱼丸吗?”

黑鱼,生性凶猛,喜食荤腥,鱼刺较少,鱼肉细嫩厚实,营养丰富,有解毒、消肿、增肌之效。

黑鱼做出来的鱼丸,会更加q弹紧实,但是,这年头鲜少有人用黑鱼做鱼丸,概因...黑鱼太贵了,价格是鲢鱼、鲤鱼的2-3倍。

沈青:“黑鱼刺少,鱼肉紧实,挺适合做成鱼丸的。”

沈小花:“哥,回头,等下一波黑鱼养大了,咱们杀一些黑鱼,汆成鱼丸呗。”

前段时间,水洼地起完黑鱼,卖剩下的黑鱼,已经吃完了,今年,春天买鱼苗,想要起鱼,起码要等到冬天。

不过,鱼食喂多一点,夏末秋初时,就能逮几条黑鱼尝尝鲜了。

沈青:“行,到时候,汆上一大盆,吃个够。”

听到肯定答复后,沈小花眉眼弯弯,继续舀鱼丸吃。

酱鸭咸香有嚼劲,鱼丸q叹脆爽,鸡蛋鲜嫩,菠菜爽滑,紫菜鲜味十足,包子,外皮松软,馅料层次丰富,豆芽的脆、细粉的糯、油渣的香,三味糅合,给人不一样的味蕾体验。

总之,这一顿饭吃得人很是舒爽。

饭罢,兄妹俩各回各屋睡觉,夜里,小狸感觉有点冷,悄摸摸由枕头旁挤进了被窝。

……

翌日,正月初七,晴。

晨曦透过薄雾,洒在大地上,令白雪如碎钻般熠熠生辉,麻雀们立在电线上,叽叽喳喳,吵得人睡不着。

东厢房,木床上,沈青半坐起来,眯了一小会儿,意识才渐渐清醒了,扫了一眼睡得四仰八叉的小狸后,他穿衣下床,走出了屋子。

嘎吱---

他抽出门闩,打开了堂屋的木门,发现屋檐上,结了一长溜冰柱。

那些冰柱,长度2-20厘米,底部尖尖的,中上部是圆柱形,表面有一圈圈褶纹,特像水晶做的钟乳石。

沈青抄起木棍,瞄准一根20厘米长的冰柱,轻轻戳了戳它的头部,瞬间,冰柱脱离屋檐,往下坠落。

沈青及时伸出手,于空中抓住了那根冰柱,触感冰凉湿滑,加大手部力道,冰柱才没有滑出拳头。

冰柱遇热,表面开始融化,些许冰水打指缝溢了出来,沈青能清晰地感受到...冰柱体积在慢慢缩小,他弯腰轮圆胳膊,在距离地面半米高的位置,将冰柱投了出去。

冰柱落地后,并未碎裂,而是贴着地面向前滑行,滑个七八米后,停止不动了。

其实,往结冰的水面上扔冰柱,才更加好玩,冰柱能向前滑行几十米。

噼零---

沈青举起木棍,敲落屋檐上的一根根冰柱,冰柱落地碎裂时,发出钢琴曲一般的响声,十分解压悦耳。

“哥,我也想敲冰柱。”

堂屋门口,梳着两个羊角辫,穿着浅棕色棉服的沈小花,兴奋地望着屋檐上的冰柱。

现在,还剩1/3冰柱,没有被敲落。

沈青递出木棍,“喏,给。敲冰柱,要往北边站远点,省得冰柱落地碎裂时,碎冰块溅身上喽。”

“好的。”

沈小花接过木棍,笑着轻轻敲碎一根根冰柱,一时间,银铃般的笑声和冰柱落地的噼零声,绘出一段悠美的乐谱。

沈青洗漱完,走进厨房,着手做早饭。

他热了4个包子,蒸了一盘鸡蛋羹,炒了一盘醋溜土豆丝。

吃完饭,叮嘱大黄看好家后,沈青便扛车离开了小院。

……

此后一连数日,沈青一吃完早饭,就骑车前往柳庄,给葡萄林治病。

由于土路泥泞,自行车没法在上面行驶,他先将自行车寄存在吴大有家,再徒步前往葡萄林。

面,土路被晒干了,踏脚物也一一被撤走了,他便直接骑到葡萄林。

下午,沈青也不闲着,忙着去做别的事情。

比如!

驱动异能,催育东厢房里的花。

给院子里的植物和菜园里的菜,注入一丝丝生命力,使得它们春天发芽后,长势能更旺盛一些。

拿着写有蓝字的纸,在铁匠铺那儿,取回把柄中空的镰刀、大剪刀。

寻两根竹竿,插入大剪刀的把柄中,站在看桃树下,咔嚓咔嚓,剪下一根根桃枝。

修剪桃枝,要比修剪葡萄枝容易多了。

剪掉树梢区域垂直向上生长的侧枝,并修剪树梢外缘,使其缩小一大圈。

接着,针对中间桃枝过密的区域,剪掉较细的弱枝,外围区域,剪掉过度向外伸展或者向下生长的桃枝。

剪完,看桃树大变了一个样,中部空空的,只有几根粗壮的桃枝,外部还算茂盛,却也寻不见一根弱枝。

小狸爬上看桃树,趴在桃枝上眯起了眼睛,不知是睡着了,还是在假寐。

一些村民,闻声来到小院,向沈青讨要桃枝。

在当地,人们认为将桃枝挂在东南方,便能驱邪纳福。

沈青觉得自己要那么多桃枝也没用,就让村民随意捡拾落枝,那些村民离开时,嘴角都带着笑容。

沈青曾带着家伙事,锄头、水桶、扁担、铁锹,拉着一车农家肥前往水洼地。

麦苗没啥变化,甘蔗...长得跟大腿一样高了,茎杆也有水管粗了,叶片翠绿,风一吹,便轻轻摇晃,煞是好看。

农家肥+干淤泥,混合成肥料,撒在甘蔗根部附近,扁担挑水,浇灌甘蔗沟,待土壤被水浸透,挥动锄头,将甘蔗两侧、未接触到水的土壤,锄起、放到甘蔗根部附近。

甘蔗,一旦到了拔节期,隔几天,就要浇一次水,隔15-20天,就要施一次肥。

沈青施肥时,还驱动异能,向每一根甘蔗的根部,注入一点点生命力。

值得一提的是,沈青领着沈小花,去许家寨小学报名时,撞见了小美妈---王霞。

王霞用车把绑板凳的板车、煤炉、蒸笼、牛皮纸、挎包,支起了发糕小摊子。

发糕,是提前蒸好的,炉火不旺,却也能给蒸笼里的发糕保温。

王霞准备了一碗切碎的发糕,邀请路过的村民、学生试吃。

兄妹俩各尝了一块,软糯q弹,清甜之中带着一股南瓜香,半径6厘米、角度50°、扇形的发糕,售价5分钱一块。

沈青要了10块发糕,王霞以‘同住一个村,小美和小花是好朋友’为由,不愿意收钱。

沈青称...小本买卖,再熟的人,也不能这样送,一旦起了头,遇到别的熟人,不送,就磨不开面子,如此,别说赚钱了,保本都难,5毛钱,若是不收,他就不要发糕了。

王霞头一次摆摊,她晓得沈青摆过摊,懂得比自己多,便收下了5毛钱,并决定...再遇见熟人,不免费送扇形发糕了,但可以多送几块试吃的小发糕。

元宵节那天,沈青在镇集上买了一些糯米粉、红豆沙、熟芝麻,回家自己滚元宵。

用擀面杖将熟芝麻碾碎,倒入大碗中,再加入红豆沙、白糖、猪油,搅拌成馅料。

用手把馅料揉搓成一颗颗弹珠大的圆球,将糯米粉倒入大汤碗中,再备一盆清水。

把圆球丢入糯米粉中,轻轻摇晃汤碗,圆球滚动间,表面会沾上一层糯米粉。

用笊篱捞出圆球,过一遍清水,再放进汤碗中,继续滚动它们。

这样整上六七遍,元宵便滚好了,煮熟后,元宵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外皮软糯粘牙,馅料清甜润喉,还挺好吃的。

元宵,瓷实顶饿,兄妹俩一人吃上七八颗,便吃不下去了,好在,元宵不是必须要冷冻保存的,常温下也能保存2-3天。

葡萄林的治疗,和沈青预料的一样,他花了10天,才治疗完10亩葡萄林。

……

正月十六,晴。

天空晴得像一张蓝纸,几片薄薄的白云,飘在天空之上,阳光照在脸上,暖乎乎的。

沈青吃完早饭,骑车前往柳庄,昨天,他就和吴大有说好了,今天要检查治树效果。

咚咚---

柳庄,沈青敲响了院门。

很快,院门被从里面打开了,梳着低马尾的吴丽珍,热情地邀沈青进去。

“沈青,来啦,我爸天不亮就起了,说是...紧张地睡不着。”

沈青推车走进院门,发现柳村长、柳和也在。

柳村长:“听大有说,今天要验收治树效果,那片葡萄林,是柳村一大标志,身为村长,我定是要跟过来看一看的。”

柳和:“我也比较好奇,大有家的葡萄树,和我家的有啥不一样。”

柳村长一脸正气,估计真的只是来看看,柳和嘴角上扬、眼里带有恶趣味,过来估计是想看笑话的。

吴大有端来一碗茶水,递给了沈青,“骑了一路,累了吧,喝碗茶,坐下来歇一歇,咱们再去葡萄林。”

尽管,吴大有想立刻见到葡萄林的治疗情况,但是,哪有别人骑了一路,刚到柳庄,不让人休息,就直接拉到地里的道理。

院子里,摆着几张小板凳,沈青停好车后,接过吴大有手中的瓷碗,“我不累,就是有点口渴。”

茶水不烫,温温的,沈青端起瓷碗,喉结上下滚动间,瓷碗就见了底。

沈青:“走吧,去葡萄林看一看。”

吴大有:“不再歇一歇。”

“歇什么歇?”柳和抓住吴大有的胳膊,作势要往院外走,“大有,那个小伙子,脸不红、气不喘、额头上没有汗,一看就知体力充沛的很,和‘累’一点都没关系,走,去葡萄林去。”

吴大有杵在原地,任凭柳和怎样拉拽,他都不带动的。

其实,沈青刚才骑到柳庄村头时,还是有点累的,他跳下脚蹬,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慢悠悠推车来到吴大有家。

‘村头-吴大有家’的路上,沈青就歇息好了。

咚---

沈青将瓷碗放到了板凳上,“大叔,我真的不累,走吧。”

吴大有:“那...那行吧,秀芬,你在家守着,我和丽珍去店里。”

“好。”坐在屋檐下织毛衣的妇人,笑着答道。

随即,一行人离开小院,向北、向西、再向北,来到了葡萄林。

途中,柳和化身话痨,疯狂朝吴大有、柳村长输出,话里话外,都在暗示葡萄林没生病,病的是吴大有。

吴大有心里惦记着葡萄林,懒得搭理柳和,柳村长偶尔敷衍几句。

眼下,葡萄林里的地,干干的,能看到干枯的葡萄叶和葡萄枝。

一行人走进葡萄林,父女俩明显感觉林内空气和之前不一样了,以前,闷闷的,让人喘不过来气,现在,虽然谈不上清新,但是不闷。

柳村长环顾四周,葡萄树,株株都有半个手腕粗,竹竿+铁网织成的棚架上,爬满了葡萄枝。

屋前和屋后,也栽了几株果树,虽然,果树一直由媳妇打理,但是,他也知道...果树枝子太密,是不利于结果的。

“大有,葡萄枝太密了,抽空修剪一下吧。”

“剪,上午看完树,下午去找人,明天一早,就动工修剪葡萄枝。”

柳和眼珠一转,心思顿时活络起来了,“大有,大家一个村的,你家急需人手,我岂有不过来帮忙之理。剪葡萄枝时,中午那顿饭,不需要你管,我回家吃,薪资,和别的工人一样就行。”

柳和,柳庄出了名的懒汉,他的‘懒’不是躺着不干活,而是干了一天,效率只有别人的1/5,也就是说,他是属乌龟的,干活速度极慢。

吴丽珍:“柳和叔,你可是大人物,坐在村头空地上,给几个大老板指点下迷津,大老板便会给你送钱。我家一天只能赚几毛钱的体力活,哪会入得了你的眼。”

吴丽珍用温和的语气,说出十分扎心的话,指点迷津、乖乖送钱,是柳和之前在人场里闲聊时说的话,大家知道他在吹牛,哄堂大笑一番后,没揪住他的话深究。

这番话,无异于打柳和的脸,瞬间,柳和的脸,像打翻了颜料盒一般,时而青,时而紫,时而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