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暗流涌动

郭嘉的身影消失在门外,厅堂内再次恢复了寂静。

叶明独自站在舆图前,刚才一系列果决的命令似乎耗费了他不少心神。

高览守邺城,是险招,也是妙招,成败在此一举。

姜维赴天水,是磨砺,也是期望,雏鹰能否展翅,还看今朝。

张辽扼虎牢,高顺镇长安,牵招御北疆……棋子已落,只待风起。

他缓缓吐出一口浊气,试图驱散心头的沉重。

接下来的日子,注定不会平静。

时间,在忙碌的政务和军务中悄然流逝。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在叶明的政令推动下,新得的冀州以及原有的幽、并、司隶等地,展现出勃勃生机。

荒废的土地被重新开垦,官府组织兴修水利,鼓励农桑。

蓟城、邺城等地的工坊昼夜不息,打造兵甲、器械,为大军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物资。

各地的征兵处也从未冷清,随着治下日渐安定,粮草渐丰,越来越多的青壮选择加入叶明的军队,或是为了保家卫国,或是为了博取功名。

讲武堂内,更是热火朝天。

羊祜、文鸯等第一批学员,在严格的教导和残酷的淘汰中迅速成长。

叶明偶尔会去旁听,看到那些年轻的面孔,眼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心中总会涌起几分欣慰。

这是他未来的根基,是他扫平乱世的希望所在。

一切似乎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然而,一种莫名的压抑感,却始终萦绕在叶明心头,挥之不去。

问题出在哪里?

他审视着各方送来的情报。

北面的乌桓,在牵招的严密布防下,除了些许小规模的袭扰,并未敢大举南下。

西线的凉州,高顺坐镇长安,姜维驻守天水,虽与马氏残余势力时有摩擦,但整体局势尚在掌控之中。

真正让他感到不安的,是东面和南面。

曹操,在夺取扬州之后,竟然偃旗息鼓了。

按理说,曹操占据兖、豫、徐、扬四州之地,实力大增,又与自己接壤,正是图谋冀州的大好时机。

可他偏偏没有任何动作,仿佛对近在咫尺的冀州视而不见。

这太反常了。

以曹操的雄心和狠辣,绝不可能就此满足。

他像一头蛰伏的猛虎,收敛了爪牙,只是冷冷地窥伺着,让人不寒而栗。

更奇怪的是刘备。

荆州的刘备,在丢失了扬州这块重要的战略支点后,也出奇地安静。

他没有尝试夺回扬州,也没有趁着叶明立足未稳之际,向司隶或豫州发起进攻。

这位素以“仁德”示人,实则坚韧无比的枭雄,似乎也选择了沉默。

两个最强大的对手,如同事先约定好一般,同时按兵不动。

这绝非巧合。

府衙内,叶明将最新的军情简报放下,眉头紧锁。

“奉孝,你怎么看?”他问向一旁的郭嘉。

郭嘉的神情同样凝重:“曹操与刘备,皆非庸主。他们此刻的平静,非同寻常。”

“曹孟德新得扬州,根基未稳,或许需要时间消化?”郭嘉沉吟道,“但以他的行事风格,绝不会放过冀州初定这个机会。”

“刘备失了扬州,实力受损,按兵不动倒也说得过去。可他若真甘心偏安荆州,当初又何必与我等争夺?”

叶明起身,踱到窗边。

窗外阳光明媚,市井喧嚣,一片太平景象。

但这表面的平静之下,却隐藏着汹涌的暗流。

“暴风雨前的宁静,往往最是磨人。”叶明低声道。

“他们越是安静,就越说明他们在酝酿着更大的图谋。”

郭嘉赞同:“不错。曹操老谋深算,刘备百折不挠。他们任何一方单独行动,我等尚可从容应对。可若是……”

他没有说下去,但意思已经很明显。

若是曹刘联手……

这个可怕的念头,让叶明的心头猛地一沉。

虽然曹刘之间也有宿怨,但面对共同的、日益强大的威胁,暂时摒弃前嫌,联手对敌,并非没有可能。

历史上,赤壁之战前的孙刘联盟,不就是如此吗?

如果曹操从东面,刘备从南面,同时发难……

叶明不敢再想下去。

他现在摊子铺得太大,冀州新附,人心未定,西线、北线都需要兵力牵制。

若是两线同时开战,后果不堪设想。

“必须尽快查明他们的意图!”叶明语气斩钉截铁。

“传令下去,加强对兖州、荆州方向的斥候探查,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弄清楚曹操和刘备的动向!”

“尤其是他们之间,是否有使者往来!”

郭嘉躬身领命:“嘉这便去安排。”

看着郭嘉匆匆离去的背影,叶明重新坐回案前。

他拿起笔,却迟迟没有落下。

发展内政,积蓄力量,固然重要。

但若不能洞悉对手的阴谋,再强大的力量,也可能在突如其来的打击下土崩瓦解。

曹操,刘备……

这两个名字,如同两座大山,沉甸甸地压在他的心头。

这诡异的平静,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杀机?

他必须做好最坏的打算。

蓟城的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无声的紧张。

山雨欲来风满楼。

。。。。。。

邺城的日子,一天天过去。

府衙内的烛火,似乎比往常更早点燃,又更晚熄灭。

空气里那股无形的压抑,不仅没有消散,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浓重。

叶明处理着堆积如山的政务,心思却总不由自主地飘向南方和东方。

那些新开办的学堂里传出的琅琅书声,曾几何时是他最为悦耳的慰藉,如今听在耳中,也仿佛隔了一层什么。

他在等待。

等待郭嘉带回的消息,无论好坏,都好过这悬而未决的揣测。

这日午后,郭嘉的身影终于出现在门外,步履匆匆,面色比离开时更加凝重。

叶明搁下手中的毛笔,抬起头。

“奉孝,如何?”他的声音平静,但指尖轻微的颤动泄露了内心的急切。

郭嘉快步上前,并未立刻回答,而是先躬身行了一礼。

“主公所料不差。”郭嘉的声音低沉,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疲惫。

叶明的心,沉了下去。

“斥候回报,”郭嘉继续说道,“近段时日,许都与襄阳之间,信使往来异常频繁,远超常态。”

“路线诡秘,护卫森严,显然是在刻意规避我方耳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