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阿山小树 作品

第四百二十六章 春闱新潮涌,军改暗变生

正月里的金陵,依旧透着丝丝彻骨的春寒,冷风似冰针般,肆意地往人衣领里钻。免费看书就搜:求书帮

新学新政的激辩正酣,春闱的脚步也悄然临近,城中的氛围随之愈发凝重而紧张。

今年与往年大不相同。

科举新增了诸多前所未有的科目,与此同时,京师大学也开启了春季招生的大门。

如此一来,赶赴金陵参加考试的人数,较往届相比,竟呈几何倍数增长,多得超乎想象。

当然,这背后还有其它因素。

首先是大明交通条件的显著提升。

在这个时代,想要长途跋涉,历经艰难险阻来到京城赶考,绝非易事。

且不提一路上车马劳顿,让人疲惫不堪,甚至可能将双腿走到酸痛麻木,几近废掉,单说旅途中的吃住行,每一项都是一笔相当不菲的开销。

那些高中举人的士子,通常会收到地方乡绅慷慨馈赠的礼银,宗族也大多会伸出援手,给予资助,因此,他们倒也无需为赴京赶考的盘缠而忧心忡忡。

再者,朝廷在这方面也提供了相应保障,举子们凭借起送文书,便能够使用驿站的资源。

不过,朝廷的驿站仅仅在交通方面给予便利。

若是举子家境贫寒,地方乡绅与宗族所给予的钱财又不多,不够支撑行程,有些人便不得不向商人借贷,才能勉强凑齐前往京城的路费。

好在他们有着举人身份,多数商人都极为乐意将钱借给他们,满心期待着对方日后高中进士,给予丰厚的回馈。

这种专门为筹措进京赶考银子而产生的借贷,被人们称为“京债”,在不少地方已然形成了一种颇为盛行的风气。

至于其中是否存在权钱交易等贪腐问题,那便是另一个话题了。

自朱允熥掌权之后,大明各地掀起了修建水泥大道的热潮,交通状况得到了翻天覆地的改善。

此外,朝廷大力建设向外开放的驿站客栈,而非仅供官员使用,这使得赶考之人的吃饭与住宿有了可靠的保障。

以往的客栈,规模普遍较小,入住的客人寥寥无几,运营成本居高不下,自然而然的,每个顾客的客单价也就水涨船高。

而如今,随着交通愈发便利,商旅往来日益频繁,客栈的生意变得异常火爆。

看到其中商机无限,不断有人投身其中,新客栈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市场竞争加剧,客栈利用率上升,反而促使吃住的价格持续下降。

其三,在朱允熥的积极引导下,许多地方的城市之间,已然开通了公共马车。

这种公共马车一般由两匹膘肥体壮的马拉动特制的四轮车厢,行驶在宽阔平坦的大水泥大道上,一次便能搭载数十人。

这些公共马车每天定时定点出发,乘坐价格十分低廉,极大地便利了城市之间的交通往来。

除此之外,朝廷还持续不断地对江湖人士、绿林强盗以及各类贼寇进行高压打击,社会治安状况得到了大幅好转,旅途安全有了保证。

这一系列的显著变化,使得如今从大明各地前往金陵城,不再是一件令人望而却步、艰难无比的事情。

正因如此,不仅各地中举的举子纷纷奔赴金陵,就连那些尚未中举的秀才,乃至连秀才都未曾考取的普通读书人,也都怀揣着梦想与希望,成群结队地赶来金陵城,渴望在这片充满机遇的土地上,寻觅属于自己的前程。

当下,金陵城仿若一颗冉冉升起的璀璨星辰,正处于如火如荼的蓬勃发展阶段,对读书人的渴求呈现出急剧增长的态势。

以前的读书人,听起来不错,但实际上,除了挤破脑袋通过科举踏入仕途,便只有投身私塾担任教书先生等寥寥可数的出路。

这其中,不乏那些在科举之路上屡战屡败、多年不第的人,他们即便想要谋求一份私塾教书的职位,亦是难如登天。

而脱下长衫,去干粗重的苦力活,对于自幼浸淫在诗书经史中的他们而言,更是难以接受,实在无法迈出那一步。

也因为长期没有艰苦劳作,身体没有受到锻炼而缺少相应的体力。

高不成,低不就。

虽读了些书,空有满腹经纶,在现实面前却毫无施展的空间。

倘若家中并无丰厚的钱财产业继承,那等待他们的,多半是穷困潦倒、落魄不堪的凄惨下场。

类似这种无奈又悲凉的例子,在漫长的封建时代,犹如恒河沙数,俯拾皆是。

然而,青史留名的,往往只是那些科举成功、金榜题名的幸运儿。

可实际上,受限于科举极低的录取率,在这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激烈竞争中,百分之九十九的书生都沦为了失败者。

就连考取一个秀才的功名,对他们而言,都宛如遥不可及的天边星辰,是一种难以企及的奢望,这才是大多数读书人所面临的残酷现实。

他们投入了大量宝贵的时间、不菲的金钱以及无尽的精力用于读书,最终却一无所获,恰似竹篮打水一场空。

为何范进中举之前,他那市侩的老丈人对他读书一事极为反对,丝毫不给予支持?

就是因为科举这种择优录取的制度,从一开始,便注定了绝大多数人会铩羽而归。

倘若人人都能轻易成功,那民间百姓即便生活再困苦,哪怕拼着饿肚子、忍饥挨饿,也必定会想尽世间一切办法,送子女踏上读书科举之路。

可事实上,正是因为目睹了大多数书生最终的落魄与一无所获,才使得众多家境普通的百姓,对于送子女读书一事,兴致缺缺,仅仅满足于让孩子在私塾读上一两年,认几个字,略通文墨罢了。

读书科举,金榜题名这等事,对他们来说,就如同后世的买彩票中大奖一样,完全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但如今,风云变幻,局势已然截然不同。

朱允熥推行的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恰似一场春风,吹进了读书人的世界,为他们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辉煌盛世。

如今的读书人,不再仅仅局限于入朝为官或是在私塾执教这两条狭窄的道路。

放眼望去,有大量的工作岗位,都如饥似渴地等待着能识文断字之人。

解缙主持编书,急需满腹经纶的才子助力。

京师大学广纳贤才,渴求有志学子前来深造,而教书育人的老师岗位更是求贤若渴。

《大明日报》招募编辑与记者,需要妙笔生花、思维敏锐的文人。

朝廷众多工程的推进,离不开懂技术、有学识的人才。

大量新兴的工厂,也急需识字之人来记录生产,管理运营……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正因如此,奔赴金陵的读书人如过江之鲫,越来越多。

那些不够资格参加科举的人,还能尝试应聘朝廷编书的工作,开启不一样的人生旅程。

若此路不通,总能去参加京师大学的入学考试,为自己争取一个提升学识的机会。

倘若连这也不行,还有众多工厂,只要能识字,便能谋得一份待遇颇为不错的工作,足以维持生计。

换而言之,在如今的金陵城,不同文化水平的读书人,都能在此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进,可凭借科举高中,踏入朝堂,施展心中抱负。

退,亦能寻得一份工作,养活全家,衣食无忧。

总而言之,再无后顾之忧。

他们自然都趋之若鹜,趁此机会,都赶来金陵了。

金陵城在这几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老城古老的城墙依旧屹立不倒,只是如今仅进行日常维护,不再大兴土木予以新修,城门更是不分昼夜地敞开着。

毕竟,这座城市早已突破了往昔城墙所圈定的范围,向着四方延展了数十里之遥,规模较之前已然膨胀数倍。

城内与城外,宛如水乳交融,合为一体。

一幢幢崭新的新式建筑,以钢筋水泥为骨,拔地而起,气势非凡。

街道上,路灯整齐排列,在夜晚散发着柔和光芒。

公共马车往来穿梭,叮当作响。

远处,钟楼巍峨耸立,准时奏响悠扬钟声。

更有工厂里那高耸入云的烟囱,吞吐着云雾。

人流如织

,昼夜不息,这般繁华盛景,让初临这座城市的读书人惊叹连连。

他们就如同初入大观园的刘姥姥,眼神中满是新奇与震撼,左顾右盼,怎么也看不够。

果然,人这一辈子,不仅要读万卷书,更要行千里路。

若非亲身来到金陵,又有谁能想象得到,世间竟存在如此繁华的人间胜境?

读书人向来热衷于对国家大事高谈阔论,总觉得能凭一支笔、一张嘴,指点江山,改变乾坤。

当下,新学与新政之争,已然成为朝野上下热议的焦点话题。

方孝孺自来到金陵之后,每次开坛讲学,慕名而来的听众动辄不下万人。

那些即将奔赴科举考场的仕子们,也纷纷放下手中书卷,赶赴现场聆听教诲。

毕竟,在众人的揣测之中,今年科举的试题,大概率会与新学新政紧密相连。

听一听方孝孺这位新学开创者的讲学,说不定对自己的科举之路大有帮助。

就连蓝玉、朱能、张辅等一众原本与科举毫无瓜葛的领兵大将,也时常有读书人前去登门拜访,虚心请教他们在女真三部推行新政的详细情形,满心期待着能在科举考场上派上用场。

不过,这也仅限于刚开始他们自己都有点搞不清原因的时候。

如今,早已接到朱允熥的明确指示,紧闭大门,谢绝访客。

平日里,他们除了每日前往军务处,处理军务,履行军务大臣的职责,便是奔赴大明军事学院,或是登台授课,或是虚心听讲。

对于那些为科举而来的读书人,以及朝廷中的一众文官,一概不予理会,绝不与之有任何往来。

朱允熥自从下达免除历年积欠田税的诏令,又将大臣们呈递的关于新政新学的奏章,一股脑儿全部驳回,令朝臣们公开评议后,他便极少再过多涉足繁杂的政事。

相反,他把全副精力都投入到了治军之上。

频繁出入大明军事学院,以天子之尊,亲自为前来学院研习的将领们授课讲学。

与此同时,朱允熥先后巡察应天府周边的军队,检阅三军。

不仅如此,他还针对全国各地的军队,展开了新一轮缜密的调动与部署。

由于当下军政分治,加之军队的训练、移防以及将领的调动等事宜,均不会刊载于《大明日报》之上,所以,民间对此全然不知,未引发丝毫议论。

一切行动,皆在悄无声息中稳步推进。

唯有由军务处主办、面向军队校尉以上将领发行的内部报刊,接连不断地刊登着皇帝陛下亲自视察驻军的消息。

旧军的裁撤工作已基本接近尾声。

数百万旧军将士,大多从军队中退伍,转业,走上了新的岗位。

取而代之的,是数十万大明新军。

人数更少,但装备更精良,训练更有素。

由原来半农民半士兵的军队,转变成了全职业化军队。

大明各省至少有一到两旅新军驻扎,守卫当地。

一些重要的省份会更多。

应天府周遭,更是驻扎着十几旅新军,牢牢扼守着所有紧要关卡,守护着京城的安危。

表面上看来,这些似乎都与百姓毫无关联。

毕竟新军仅仅驻扎在关卡周边,并未设卡盘查过往行人。

新军将士们皆在军营内驻守,连营门都甚少迈出,自然不会对百姓的日常生活造成任何干扰。

于朝局而言,亦是如此。

陛下曾再三郑重强调,大明施行军政分治,军人不得干政。

军务大臣们对于朝廷的任何政务,均三缄其口,不作表态,只是一心按照陛下的旨意,全心全力地治军,大力整肃军中贪腐、扰民,占功等不良现象。

经过一番又一番的整肃,原本大明第一批由朱允熥亲自教导的军事学院学员,在短短数年间,已然成长为整个新军基层的中坚力量。

尤其是在校尉这一级别,新军当中,几乎清一色都是军事学院的学员,而且又是朱允熥所带的第一届占据多数。

在更高一层的都尉职位上,他们也占据了相当可观的名额。

这一方面是因为新军乃是一支装备着火枪、火炮以及各种先进器械的新式军队,与以往的旧军截然不同,将领自然也不同。

首批军事学院的学员率先研习了相关知识,也拥有相应的战争经验,而后再将所学传授给其他士兵和将领,他们的职位也自然而然地不断提升。

另一方面,他们身为朱允熥悉心培养出来的兵,乃是天子门生,受到重用,提拔迅速,亦在情理之中。

但反过来说,这批人对朱允熥绝对忠诚,随着他们逐步掌控大明军队的基层,原来勋贵将领的影响力开始急剧消退,朱允熥对军队的掌控力则大大增强。

不过,并没有太多人留意到这些变化。

众人的目光,全都聚焦在新学新政的争论之上,聚焦在即将来临的科举考试之上。

二月初九,科举正式开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