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瞐 作品

第362章 锦囊妙计(下)二合一

第362章 锦囊妙计(下)二合一

“大帅在锦囊里怎么说的?”

杭州的中军大帐中,只有杨璟、朱寿、张温三人,见杨璟一直看着那锦囊里的密信不说话,朱寿当即问道。免费看书就搜:搜搜小说网

杨璟看完之后干脆把密信递了过去,“你们自己看吧。

“出征之前,大帅一直在担心天下大势的战略问题,一旦我们拿下整个浙北的太湖平原,元廷的大都失去了漕粮供应,很可能会快速崩溃。

“而那时我们的主力还都在南方,就很有可能被中原的刘福通和杜遵道抢先夺取大都,若是让他们扶持韩林儿在大都称帝,那就又会变成一个南北朝的局面,于我们是不利的,对天下百姓来说也不是好事。

“还有大都的那些鞑子权贵,如果没了粮草,他们甚至很可能会干脆跑回上都草原,之后即便我们能够北伐收取大都,那一个实力未损,且建制仍在的元帝盘踞草原,对我们将来也是个大麻烦,会有无休止的袭扰和战事。

“大帅一直有一个战略构想,就是怎么将元帝留在关内解决掉,而想要完成这个战略构想,前提是元帝得留在关内不能跑,等我们夺取整个浙北,断了大都的漕粮,怎么稳住元廷中枢,就成了一个问题,现在这件事就落在了方国珍身上。”

“方国珍身上?他还有这本事?能拴住铁锅帝不让他跑?”张温闻言顿时疑惑道。

杨璟当即道,“你们自己看信,但是若按照大帅信里所说的计划执行,此事必须保密,你们俩是大帅的禁军统领,级别也够了,可以知道这个计划的内容,但可千万不能往外说,一旦内容泄露出去,这计划也就泡汤了,保密纪律你们懂的,我就不强调了。”

“嗯,我们懂,先看看信再说。”

张温和朱寿连忙点了点头,这才看起了信的内容。

鲁锦在密信里提出一个方案,拿下整个浙北后,怎么稳住大都的元廷中枢别让他们往草原跑,其实这个事很简单,那就是粮食!

江浙行省每年往大都输送600万石漕粮,这些都是商品粮,也就是满足本地人口食用之后,还富余出来能够外销的粮食。

圣武军打下浙北后,如果每年拿出8%或者5%,给大都提供30到50万石的粮食,换他们留在大都不走,那鲁锦是愿意给大都供粮的,前提是这个粮食不能白给,当然也不能由鲁锦来送。

起码明面上不能由鲁锦来送,不然反贼给官府提供粮食,那也太扯淡了

所以他就需要一个白手套,一个中间人,而这个中间人,非方国珍莫属,因为只有他有船队,且有能力往大都送粮,而且方国珍的地盘还和自己接壤,方便操作。

在原历史上,这个事就是张士诚和方国珍一起干的,张士诚负责搜刮江南的粮食,方国珍负责走海路运粮,现在张士诚变成了鲁锦的手下,那换成鲁锦给大都供粮也不是不行。

每年五十万石对大都来说其实也不少了,原历史上的元廷更惨,张士诚占据江浙后,每年给大都的粮食也就十几万,撑死二三十万石的样子,就这都让元廷继续在大都苟延残喘了十几年。

所以仅从理论上来说,只要能给大都供粮,是能稳住他们的。

但是这个计划需要方国珍配合,那到底有没有可操作性呢?从原历史上来看,是有的。

原历史上,方国珍觉得朱元璋很厉害,就主动向老朱投降称臣,还答应每年上供,老朱还给方国珍银子,让他搞代购,帮忙去大都那边买马,给自己组建骑兵,方国珍也听话照做了。

这段历史事件给了鲁锦启发,鲁锦也缺战马啊,圣武军到现在才三个骑兵团,总数才一万出头,那能不能自己出粮食,让方国珍拿着粮食去大都换战马?这样既能稳住元廷中枢不让他们往草原跑,自己也能获得战马,组建更大规模的骑兵,岂不是两全其美?

其实不光是元末明初,这种事近现代也出现过一次,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受到美西方封锁,抗美援朝时,一些紧俏物资,药品纱布什么的,就是通过香港这个渠道走私进来的。

那么能不能学习学习,先不要把舟山群岛和台温两路收回来,把舟山变成鲁锦的香港?

从这点来说,方国珍不真心投降也无所谓,舟山群岛和香港一样,暂时不收回来也无所谓,只要方国珍肯和自己合作,愿意帮自己走私粮食和战马,那鲁锦就能暂时容忍他。

反正地又跑不了,只要有兵在手里,鲁锦想什么时候收回来,就什么时候收回来!

因此想完成这个计划,最起码要先把方国珍打服,逼他称臣,但是要把舟山群岛、还有温州和台州留给他,暂时不要打下来,然后再跟他谈合作。

当然这只是最差的情况,如果方国珍是真心归附的话,那能搞的操作就更多了,给大都送粮,让小铁锅暂时留在关内,这只是稳住他,一旦圣武军北伐,估计他还会往草原跑,怎么把他彻底留在关内,到时候也可以用方国珍来完成。

原历史上,刘福通搞的龙凤北伐,规模很是庞大,战果也很辉煌,三路大军北伐,除了西路没有建功外,东路军的毛贵打到了连云港,又实施大兵团渡海两栖登陆,突然从山东背后冒出来,一个月就攻占了山东省全境。

并且从山东修碉堡,一路修到了河北,毛贵的碉堡攻势都快怼到大都城下了。

中路军的关铎那边,更是从河南突入山西,又从山西突入内蒙古,横穿千里草原,一把火烧了上都,再向东跃进千里攻占辽东,渡过鸭绿江,打完了高丽首都,又调头回来从辽西走廊进攻大都,和山东的毛贵一南一北,隔着渤海湾夹击北京。

要不是赵均用这个垃圾跑到山东捣乱,偷袭杀了毛贵,那龙凤北伐很可能就真的成功了!

但是这个时空,圣武军的快速崛起,挤占了很多刘福通发展的资源,龙凤北伐还会不会如原历史上那般出现,就不好说了

那鲁锦能不能学习一下龙凤北伐的套路,复制毛贵和关铎的操作,如果方国珍真心归附,圣武军就能迅速获得上千条海船的运输能力,现在他北线已经占据了淮安,距离海宁州(连云港)只有一步之遥。

能不能用方国珍的船队,运送一个方面军从青岛的胶州湾登陆,拿下整个山东省,这样他江北的地盘就能和山东连成一片,形成一个整体。

然后再以山东为基地,屯田练兵,送一个方面军横渡渤海,在辽东半岛的旅顺登陆,拿下整个辽东之后,再继续以辽东为基地,送一个方面军横穿辽泽,攻取内蒙草原的上都城。

一旦这三步完成,就能从山东、辽东、内蒙三个方向,对河北的大都形成战略大包围,把小铁锅彻底堵死在关内,到时他想跑都难.

想法虽然是大胆了点,但既然原历史上的关铎和毛贵能做到,为什么圣武军做不到?

但是想要完成这个战略构想,就需要一支庞大的海运船队,而这个船队只有方国珍有,虽然鲁锦自己也能造船,但需要时间,时间长了谁知道局势会怎么变化。

当然,这只是鲁锦的一个初步战略构想,想要真正实施,除了方国珍的船队,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辽东兵团的粮食还好说,可以从海路运粮过去,原历史上关铎的中路军在辽东的时候,可没有江浙的粮食供应军需,他们就是因为找不到吃的,才非要去打高丽首都的,目的也只是想找个有粮有屋子的地方过冬而已,这点对圣武军倒不是问题,鲁锦这的条件可比关铎那时候好的多。

但军事层面,辽东兵团需要承受河北的大都和半岛的高丽,甚至还有东北女真的三面围攻,圣武军能在辽东站稳脚跟吗?

辽东的后勤粮草尚可用海运解决,那上都草原兵团的后勤又该怎么办?

上都远离圣武军的核心地盘,和辽东中间还隔着一片辽泽,那一片沼泽地对后勤运输可是十分不友好,隋炀帝和李世民都深有体会,隋朝三征高句丽时,辽泽里的隋军尸骨可是铺的满地都是。

除非让上都兵团在草原自己屯田,但是想要在草原屯田,恐怕还需要等汪大渊从美洲弄回土豆和红薯再说。

不是说没这俩东西就种不了地,而是把土豆红薯当作保底,就算麦子种不出来,好歹还有土豆能填肚子,大军不至于因为断粮而崩溃。

还有辽东兵团和上都兵团的过冬问题,还好鲁锦的地盘里盛产棉花,可以想办法做军大衣和棉鞋。

总之,整个计划牵一发而动全身,想要完成并不容易,现在只是初步设想,但不管怎么说,收服方国珍才是这个计划的第一步。

还有,如果方国珍肯真心归附的话,那好处还有很多。

比如之前包毓跟鲁锦提过,说往山东和大都那边安插情报站不好操作,南北分离太久了,短时间内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去北边主持情报站的建设。

可如果方国珍能归附的话,这就不是个问题了,方国珍之前主动求元廷招安的时候,曾经走海路去大都,派人给大都的官员行贿,帮他说好话。

如果鲁锦掌握了这条渠道,他能把情报站安插到大都的皇宫里,甚至辽东和高丽的情报站也能建立起来,这就是方国珍的用处,他可真不止是有几条海船那么简单,只要你会用,那这货身上可以利用的价值简直太高了

但是想要完成这一系列构想,前提是得能降得住这个货。

于是为了彻底收服这厮,让方国珍乖乖听话配合,鲁锦就在密信里提出了几个谈判条件,如果方国珍答应那自然好,如果他不答应,那就先揍他几顿,以打促谈,打到他答应为止

朱寿和张温看完,张温当即感慨道,“这的确是只有大帅才能想出的主意,目光长远无人能及,咱们这还没打完浙东呢,大帅已经想到怎么利用方国珍在辽东和大都布局,怎么包围大都了。

“只不过,这方国珍真能那么听话吗?”

杨璟顿时道,“听不听话也由不得他,大帅不是在密信里说了吗,方国珍如果真想投降,就得把三个儿子全送去建康做人质,他如果答应了这一条,我不信他还敢阳奉阴违。

“再说了,谈判条件里还有一条,要在他的水师船队里安插咱们的人呢,等咱们的训导官进了他的水师,那些水师士卒还会不会听方国珍的都不好说,我们怕什么?反正现在的主动权在我们这边。”

朱寿闻言点了点头,“那就先跟他谈一谈,看看他是什么反应,不管他现在是不是真心归附,反正暂时先稳住他,只要他不来钱塘江捣乱,我们就能稳扎稳打的攻下绍兴和庆元路,之后兵临台州和舟山,再看他答不答应。”

“嗯。”杨璟也点点头,伸手要回了密信重新装好,然后才对帐外喊道,“来人!”

帐外立刻有亲兵进来,“将军。”

杨璟当即问道,“方国珍的使者到哪了?”

“已在帐外等候。”

“把他带进来。”

“是!”

没一会儿,丘楠就被带入帐中,见里面只有三位年轻将领,还有些惊讶,统帅三十万大军,打下半个浙东攻无不克的将军,居然这么年轻?!

三人都是约莫二十岁左右,全都身着一身亮银色鱼鳞甲,显得英武不凡,杨璟独自坐在上首,朱寿和张温分坐左右,一副三堂会审的架势

丘楠见状连忙拜道,“海道漕运万户方国珍麾下使者丘楠,拜见杨总督。”

杨璟晾了他一会,也没让他起来,而是反问道,“我是圣武军华东方面军的总督,我军中并无万户一职,你这海道漕运万户是谁家官职,为何又来拜我?”

丘楠哪里不知杨璟的意思,分明是在强调方国珍是元廷的臣子,而杨璟他们是反贼,你来拜一个反贼,总要说明一下为什么吧?实际上就是想让方国珍先低头!

丘楠本来就是被派来投降求和的,哪里能硬的起来,连忙赔礼道歉,“总督容禀,我家万户之前有眼不识泰山,误信了定定的鬼话,冒犯了天兵威严,现已幡然悔悟,公输大帅的天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实乃天意,非人力可敌也。

“我家万户特意遣小人来此,愿向大帅献表称臣,为大帅奉上黄金五十斤,白金三百斤,恳求大帅饶恕他的过错,希望总督能代为转达。”

杨璟淡淡点了点头,又问道,“降表呢?”

“在这。”丘楠连忙掏出降表,见没人过来递,杨璟又没叫他起来,一时有些尴尬的愣在那里。

“起来吧,把降表呈上来。”

“多谢总督大人。”

丘楠连忙起身将降表奉上,杨璟接过来拆开看了看,降表大概率是詹鼎写的,很有文采,内容主打一个卖惨和求饶。

开头先是说他方国珍和鲁锦隔着太远了,对鲁锦不够了解,错信了谣传,以为鲁锦的圣武军和徐寿辉、刘福通之流一样,都是白莲、弥勒之类的妖教,而且他地处边鄙海岛,没看到鲁锦的檄文,再加上有元廷官职在身,受那定定的胁迫和欺骗,这才带水师去找鲁锦麻烦的。

总之,这一切都是误会。

之后水战惨败,才知道天兵威严,又说鲁锦大度,他主动打上门,鲁锦明明打赢了,还让手下放回他被俘的侄子,送还了他兄弟的尸体,他才知道鲁锦的仁义。

还说他收到了鲁锦的信,这才知道鲁锦的为人,也觉得鲁锦说得对,他和鲁锦一样,都是受了元廷欺压,被迫举事的,只是他能力有限,又没什么大志,不敢妄想匡扶天下,只想苟安于世,这才接受了元廷的招安,跟鲁锦没法比,米粒怎敢与皓月争辉?

最后又说他让人找来了鲁锦的檄文,看了檄文和鲁锦那封信后,才知道鲁锦是真正胸怀天下的仁义君主,麾下的圣武军战无不胜,还秋毫无犯,浙东百姓闻王师则喜,是真正受天命护佑的王师天兵。

他方国珍只是个小人物,不敢继续与鲁锦对抗,又怕鲁锦误会,于是特意派使者送上礼物和降表,今后愿意归附鲁锦,给鲁锦做臣子。

詹鼎还引用了儒家的传统外交观念,就是以大事小,以小事大那一套,大国面对小国的冒犯,即使是大事,也要有肚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要跟小国一般见识。

小国面对大国,即使大国只是提出很小的一件事,小国也要认真当成大事一样对待,如此邻里之间才能和睦相处。

现在鲁锦就是那个大人物,而他方国珍只是个小人物,希望鲁锦大人有大量,别跟他一般见识,他已经知道错了,现在愿意求饶,而且也不敢逃跑,就不劳烦鲁锦下五洋搜山捡海去捉他了

杨璟看完了也不吭声,将降表递给朱寿和张温看了之后,才对丘楠问道。

“方国珍奉上的那些金银呢?”

丘楠连忙答道,“回禀总督,小人是从海盐上的岸,所带金银上岸时被贵军的海盐守将接收了,他们让小人赶紧来杭州见总督大人,金银估计还在后面。”

杨璟这才点了点头,又问道,“方国珍只是想献表称臣,还有呢,就没其他的了?”

丘楠这才哭丧脸道,“我家万户还愿遣一子,去建康服侍公输大帅。”

杨璟继续面无表情的逼问道,“还有呢?”

丘楠闻言顿时怔住,有些不明所以,想了想才道,“还有?有,有的,我家万户愿每年给大帅上供黄金十斤,白银二百斤。”

杨璟继续逼问,“就这?没了?”

丘楠都要哭了,“小人真不知了,不知总督还想要什么,我回去后定然禀告万户,给大人尽力筹集。”杨璟连忙纠正道,“不是我想要什么,也不是我家主公要什么,而是他方国珍究竟想要给什么?他这是称臣的样子吗?

“看他这降表中的意思,是还想和我家主公做邻居,而不是给主公做臣子是吧?

“既然如此,我看他这一子也不用送去建康了,我家主公还不至于缺一个奴仆,还有这岁贡也省了,他不过台温两路之地,居然能榨出那么多金银,我这边刚打完半个浙东,手中兵力还有富余,现在还有二十万大军,不如替主公收了台温两路,与其让方国珍每年上岁贡,倒不如让主公自己去收税。

“他方国珍也不要想做邻居了,和我主公做邻居,他还不配!

“你滚吧,回去之后让他洗干净脖子,等我兵临台州城下,让他再来跟我说说,到底是要给我家主公做邻居,还是做臣子!”

丘楠顿时吓得噗通一声跪到地上,连忙哭丧道,“请总督大人息怒,我家万户是诚心诚意乞降,绝无口是心非之意,总督和大帅若还有何要求,请明言告知,小人回去一定向万户转达。”

杨璟这才起身走到丘楠身前,伸手将他扶起,拍着他的肩膀,然后才在丘楠忐忑的目光中,语重心长的说道。

“既是乞降,就该有乞降的样子,只是献表称臣纳贡是不够的,不要拿我当傻子,更别想着糊弄我家主公,让他不要避重就轻,最关键的献土,还有他的水师船队,怎么一句都不提?

“既已称臣,那他还留着私兵干什么,难不成他还想造反吗?!”

丘楠当即又想跪下,却被杨璟抓着肩膀硬生生提了起来,“诶,丘使者不要动不动就跪吗,鞑子的跪礼,在咱这可不兴。”

丘楠这才稍稍放心,随即又哭诉道,“回禀总督,我家万户真不是有意避重就轻,总督和大帅若还有什么要求,我一定回去转达。”

杨璟点了点头,“看在你态度还算诚恳的份上,这事就这么定了,你先回去问问方国珍,他究竟是不是真心归附,如果只是虚与委蛇,那我的二十万大军稍后便至,如果他是真心归附,那就该更加主动一点,不要打一鞭子才走一步,这样他什么都得不到,都记住了吗?”

丘楠闻言连连点头,“小人记住了,那小人这就告辞?”

“诶,使者好不容易来一趟,不急着走嘛。”

见丘楠一脸疑惑的看向自己,杨璟的态度却更加和蔼了一些,上前一把揽住了丘楠的肩膀,和他勾肩搭背起来,语气更是缓和道。

“刚才是公事公办,现在公事谈完了,那咱们再谈谈私事。”

丘楠眼珠一转,这个他见过!估计是要主动向他索贿了吧?毕竟元廷那些官员历来就是如此,看来这圣武军的将领也不例外,还好他早有准备,如果能让这位大将军出面替方国珍说几句好话,那鲁锦应该就能放过他们了吧?

只是朱寿和张温怎么还在这里,莫非他们三人是一伙的?那这岂不是要贿赂三个人?这,恐怕难以满足三人的胃口啊.

正在丘楠胡思乱想之际,杨璟突然又说道,“丘兄如此大才,不知在方国珍那里担任何职?”

嗯?怎么好像不太对劲的意思,这不是在索贿吧?

丘楠满头问号,但还是不敢怠慢,忙说道,“在下不才,忝为万户府一书吏。”

“啧,才一个书吏,小了啊,兄台如此大才,怎么能才做一个书吏呢,要我说,你跟着那方国珍能有什么好下场,他这厮胸无大志,你跟着他,做到头也不过是个万户府的都事而已。

“要是跟着我家大帅,那机会可就多了,我家主公不看出身,唯才是举,只要能把大帅交代的事办好了,从不吝惜官职赏赐,你若跟我为同僚,以邱兄的才华,现在少说也已经做到知府了吧。”

丘楠闻言一阵窒息,好家伙,敢情不是找自己索贿,而是用官职来贿赂自己,想策反他背叛方国珍?

丘楠张口欲言,正想说什么,却被杨璟抬手打断。

“诶,邱兄不必多言,先好好考虑考虑,若是想更进一步,过几日再说也不迟。

“现在这里没有外人,抛开咱们背后各自的主公不谈,我以个人的身份私下里问邱兄一句,那方国珍乞降究竟有几分诚意?”

丘楠心里翻了个白眼,娘希匹,这不还是谈的公事吗?

“不知将军问这是何意?”

杨璟当即正色道,“不瞒阁下,实话跟你说吧,其实此次东征之前,大帅对于怎么处置方国珍,倒也对我有过一番嘱咐。”

“哦?不知将军可否告知,大帅究竟有何嘱咐?”丘楠立刻来了兴趣,若是能探听到鲁锦的真实态度,倒也不算白来一趟。

杨璟这才说道,“有何嘱咐,关键还是要看方国珍究竟有几分诚意。

“这么跟你说吧,我是在大帅刚破庐州城时投的军,之后屡立战功,得大帅信重,虽然年少未及弱冠,也非巢湖元从之臣,却也只用一年多光景,便做上了这统军三十万的一方总督。

“与我同等官职,上个月刚攻占江北淮安的朱亮祖,用不了多久也要升到方面军总督之位,你可知那朱亮祖是何来历?”

“这,在下不知,还请将军明示。”丘楠连忙道。

杨璟继续道,“朱亮祖本是元廷的六安义兵元帅,被大帅击败后才归附的主公,他是元廷降将出身。”

丘楠有些惊讶,闻言顿时瞪大了眼睛,一个降将,居然也做到了方面军总督?

看着他惊讶的表情,杨璟才又说道,“觉得惊奇?其实跟你说这些,主要是想告诉你,我家主公为人大度,不管他从前如何,只要肯真心归附,又有战功,能做事,主公并不计较出身,全都一视同仁,给予重用,至于能做到什么位置,也得看自己争不争气,我这么说,你能明白吗?”

丘楠点点头,“明白。”

杨璟则继续说道,“过几天,你回去告诉方国珍,让他不要怕这怕那的,以为曾经与我军为敌,就担心主公会刻意对付他,告诉他不用担心,朱亮祖曾经也与主公为敌,但他归降之后主公也没有任何针对,一直在重用他,当然,前提得是‘真心归附’,若是三心二意,首鼠两端,那就另说了,记住了吗?”

“记住了。”丘楠再次点头,然后又问道,“那将军说的过几日再让我去说,又是什么意思?”

“噢,我有些东西要给你看,需要邱兄在营中暂住三四日,也是希望你能回去转告方国珍,让他不要错判了形势,若是继续这样左右摇摆,后果可不是他能承受的。”

丘楠这才点头道,“我明白了,那不知大帅可还有何要求,我回去后一并转达?”

杨璟则再次说道,“要求吗,倒也不多,就这么几条。

“一,我家主公正在建康训练炮兵,教授主公家传的公输秘典,此天书也,不传外人,听说方国珍有三位公子,若他真心归附,就该主动把这三位公子送去建康学习,将来好歹也是主公的亲传弟子,前途无量呐。”

丘楠张着嘴有些惊讶道,“三位公子都去?可是公子们还小啊,这离家千里,没了爹娘照顾,可怎么得了?”

“那就把方公子的娘亲一起送去,不就得了。”

“.”丘楠一阵无语,你他娘说的好有道理。

“第二,让方国珍不要避重就轻,首鼠两端没有好下场,他若真心归附,就把水师船队和台温两路一起交上来!

“至于对方国珍的职位安排,若是这两条谈不拢,那安排也就不用谈了,这是底线!”

丘楠额头冒汗,用袖子擦了擦额头,这才点头答应道,“在下一定转达。”

杨璟又提醒道,“还有,此事不要声张,不可传的人尽皆知,大帅对他的安排有些特殊,你回去之后先去询问方国珍的态度,若是他答应了,就再来杭州寻我,我再做其他安排。”

“是,在下谨记。”丘楠连忙答应下来。

杨璟点点头,“别的就没了,哦对了,邱兄也别忘了为自己的前途考虑考虑。”

丘楠尴尬一笑,即便他很心动,但现在这种时候跳反好像也有点不厚道,让人看不起,于是便只是笑笑没再接话。

等处理完了方国珍的事,还不等丘楠退下,杨璟立刻当着他的面喊道。

“来人!”

帐外立刻有亲兵进来,“将军有何吩咐?”

“去传张龙,还有41军的两位总管过来,我有安排。”

“是!”

丘楠一见杨璟要处理军务,连忙用询问的眼神看过去,意思自己是不是要回避一下?然而杨璟却没搭理他,本来就是做给他看的。

等张龙,徐用,郭子兴三人来了之后,杨璟当即安排道,“张龙,你率骑兵一团去钱塘江沿岸,寻一适合搭桥渡江之处,两日之内回来报我,现在立刻就去。”

“是!”张龙当即领命离去。

“徐用,郭子兴。”

“末将在!”

“你二人带41军,去运河沿途搜集船只和渡江器材,腊月十二之前,我要在钱塘江上架起几座浮桥,船只有多少要多少,不要嫌麻烦,明白了吗?”

“明白!”

“现在就去,不可失期,否则军法从事!”

“是!”

丘楠顿时凛然,恐怕杨璟让他看的,就是圣武军怎么渡江吧?这是要示威给他看,让方国珍知道知道圣武军的实力,不要误判了形势?

其实还不止这些。

腊月初九,西面有快马前来报捷。

“报总督,42军的华总管,率118师主力,于腊月初八攻克余杭,现正继续向临安进兵!”

“再探再报!”

“是!”

“报总督,42军徐副总管,率119师主力,于腊月初九攻克富阳,现正向新城继续进兵!”

“再探再报。”

“是!”

一直在杭州大营当‘观察员’的丘楠,这才知道,原来杨璟还不止杭州这些兵力,居然还有两支偏师正在攻打余杭至昱岭关一线,以及钱塘江西岸一线,这个华东方面军究竟有多少兵力?

四天之后,腊月十二,正在感慨华东方面军兵力之多的丘楠,又被杨璟叫去,跟着他出营十里,一起去北边迎接某位将军。

正当丘楠疑惑还有什么将军,需要杨璟亲自去接的时候,就看到从崇德方向又开来一支大军,人还未至,便已隐隐听到雄壮的歌声。

“狼烟起~江山北望,龙旗卷~马长嘶,剑气如霜~,心似黄河水茫茫,二十年纵横间,谁能相抗~

“恨欲狂~长刀所向,多少手足忠魂~埋骨它乡,何惜百死报家国,忍叹惜~更无语~血泪满眶~

“马蹄南去人北望,人北望草青黄尘飞扬~,我愿守土复开疆,堂堂中国要让四方~来贺~~!”

北面的地平线处,为首的两个将官身旁,擎着40军和114,115两个师的三面红色军旗,后面的队伍更是一眼望不到头,赤红色的布面甲组成的队列,好似一条蜿蜒前进的火龙,丘楠还是第一次直观的感受到什么叫旌旗蔽日!

俞通海和张德胜率领的足足九个团,四万多大军也到了,又一支生力军抵达杭州战场,方国珍他还敢继续首鼠两端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