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菜不蒸 作品

第294章 李承乾的小心思

初听王允这句话,李放还愣了一下,但很快就明白了过来。

“高,真高!”李放心中暗自赞叹。

王允就是王允,出手就是王炸。

比起干巴巴的“大汉当兴”四个字,王允新提出来的这八个字,不仅用典高明,甚至还顺带提了一嘴刘协的名字。

这分明就是想用这场人造祥瑞来给刘协背书啊。

王允也不是那么好糊弄的,单单一句“大汉当兴”解决不了当下的问题。

大汉可以复兴,但可未必需要你刘协来复兴。

远的刘备就不提了,单说最近,袁绍前两年还在鼓捣着拥立刘虞另立中央呢。

益州还坐着一个隔绝道路的刘焉,荆州也有一个单骑入襄阳的刘表。

真个乱世降临,这些宗亲对刘协的威胁,甚至比其他人更大。

而且李放此前主动要求王允将刘备召来长安,王允虽然同意了,但目前看来,他还是没有放松警惕的。

“汉厄三七,协运复还......”

李放仔细念叨着这八个字,短短几个字,言简意赅的表达了大汉将在刘协的手中复兴。

古人的智慧,果然不容小觑啊。

见李放在那里发呆,王允轻笑一声站起身来,捋了捋胡须,眼中闪过一丝得意:“贤侄可是有何不懂之处?老夫可代为解惑。”

“不用了。”李放摇了摇头,又重新坐了下来,眉头微皱,似乎在回忆着什么。

“若换做之前,或许我还不懂叔父口中‘三七之厄’是什么。但最近我身边穿越之事频发,各个朝代的历史我也去主动了解了一下,其中就有此事。”

“哦?”王允伸手示意,眼中带着几分好奇,“贤侄可试言之,老夫也想听听,后世是如何议论的。”

李放感慨道,语气中带着几分唏嘘:“昔年王莽篡汉,直言汉有十二世三七之厄,我本以为是他为自己的篡位找的借口,可不曾想,历史上还真有这种说法。”

王莽篡汉时,他以“汉厄三七”为借口,强调自身的合法性。

《汉书.王莽传》中就有记载:予(指王莽)前在大麓,至于摄假,深惟汉氏三七之厄,赤德气尽,思索广求,所以辅刘延期之术,靡所不用。

大麓,山林的意思。

这二字源自《尚书·舜典》,指舜曾掌管山林,后引申为身居要职。

王莽借此自比为舜帝。

而后面的摄假自不必说,就是王莽自封的“摄皇帝”。

赤德自然就是火德,赤德气尽,他的意思也很明显了。

王莽以天命代言人自居,强调自己本欲辅佐汉室,但因“三七之厄”已经无可挽回,只能顺天应命取代汉朝。

本质上,这还是王莽在为自己的新朝找寻政治上的合理性。

但实际上,这个说法并非是王莽独创。

汉有三七之厄这个说法由来已久,未到西汉末年时就开始有人提出来了。

汉成帝时,由于天下多灾,再加上天象有变,当时便有官员给汉成帝上书,以警示皇帝。

北地太守谷永首先上奏:“陛下承八世之功业,当阳数之标季,涉三七之节纪,遭无妄之卦运,直百六之灾厄。三难异科,杂焉同会。”

他当时只是为了警示皇帝,提醒皇帝自省,谁成想反倒被王莽给利用了。

当时的人深信天命符谶之术,又精研易数,因此许多人对汉朝将在二百一十年后灭亡深信不疑。

这也为王莽后来的篡位,从侧面打了个助攻。

毕竟好巧不巧,从西汉建国至孺子婴居摄三年,刚刚好十二帝,二百一十年整。

王莽篡位如此容易,除了汉朝已失人心,未必没有谶言的加持。

之后刘秀重建东汉,虽然宣称自己继承了西汉的法统,还认了汉元帝为父。

但从实际上来说,东汉与西汉已经是两摊子买卖了。

到了东汉末年,天下又进入了下一个轮回。

《搜神记》记载:“自光武中兴,至黄巾之起,未盈二百一十年,而天下大乱,汉祚废绝,方应三七之运。”

更巧合的是,如果算上被董卓废黜的刘辩,东汉刚好也传了十二世,十二个皇帝。

当然,如果不算刘辩,只算刘协的话,那三七之厄就是应在了刘协的身上。

可不要低估谶言对古人的影响,这种仿佛宿命轮回的说法,对那个时候的古人来说,是真的会有人相信的。

如今王允想要改那几个字,就是想要向天下宣告,汉朝确实有三七之厄。

但如王莽头颅被制成东汉的收藏品一般,董卓也已经应了谶言。

接下来,天下万民就应该在天子刘协的带领下,上溯先辈世祖刘秀之德,重塑大汉了。

再跟王允讲述了一番自己的理解后,李放心中也搞清楚了王允的意图。

他不得不承认,姜还是老的辣。

听完了李放的讲述,王允不禁感慨道,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谶纬之说过于玄虚,然天下皆以此术为道,老夫今日也不得不冒用此名,现在想来还是......”

他本身不信这些的,要信的话,他也不会冒着身死族灭的风险,去铲除董卓,重新辅保汉室了。

在正统的儒家文人眼中,这些谶言本就是歪门邪道。

现在被迫要和李放联手作假,王允这心里,也是百味杂陈。

感慨叹息了好一会儿,他才继续询问,语气中带着几分期待:“如何?这八个字可否能实现?”

“没问题。”李放一口答应了下来,脸上露出一丝轻松的笑意,“顶多到时候放烟花的时候麻烦点,算不得什么。”

放四个字和放八个字还是不一样的,起码工作量就翻了一倍。

可又麻烦不到李放身上,他自然答应的痛快。

“只是,我方才忽然又想到一节,还要叔父帮忙。”李放又开口请求。

王允十分豪爽:“可是需要钱财?刚才老夫便已吩咐下去,今日贤侄回去之时,可先带走一部分,剩下的我再尽力筹措。”

“钱的事好说。”李放摇了摇头,眉头微皱,似乎在思索着什么,“我要说的是字,这谶言,总不能用简体字来表达吧?”

要不是王允刚才提醒了李放,李放差点就忘了。

真弄出一大堆简体字的烟花来,虽说也不是不行,但效果可就没那么好了。

“还请叔父留下一副墨宝,我好拿回去以为参照。”

听李放说了原因,王允眼中闪过一丝精光,忽的提议道:“老夫的字不甚出挑,既然贤侄想要,那不如我去请蔡伯喈写上几个字,他的飞白书可谓是当世一绝!”

“蔡伯喈......”

李放知道,这说的是蔡邕,蔡文姬又或者叫蔡昭姬的父亲。

他的书法乃是当世一流,连李世民都多为倾慕此人的飞白,时常临摹。

只是有一点毛病。

李放犹疑着抬头,眼中带着几分试探:“叔父果真能索来蔡公的书法?历史上......”

他话没说透,但意思已经很明白了。

历史上蔡邕就是王允亲自下令弄死的,虽说现在还没发生此事,但王允真好意思再和人交往?还跑去要字?

这段历史李放可没有隐晦,在初次拉着王允穿越时便已经跟他说过了。

王允是知道的。

李放话中的未竟之意,王允自然理解,无奈苦笑一声,表情尤为感慨。

同为当世名士,王允怎么也不会想到,竟然是自己下令处死了蔡伯喈。

由此也可看出,当时铲除了董卓之后的王允膨胀到了什么地步。

见王允失神,李放赶紧往回找补两句。

他语气缓和了几分,安慰道:“还有就是,按照历史上的记载来说,蔡公对董卓还是心存感激的。若是让他知晓了这几句谶言,恐怕会横生波折,还是算了吧。”

王允回过神来,摇了摇头,语气坚定:“自知晓历史之后,我一直无颜去见伯喈,今番刚好借此机会解了这个心结。至于泄密之事,倒不必顾虑,我只说让伯喈兄写上一副字帖,将那八个字嵌入其中便可。”

那王允既然愿意,李放也没有拦着他的道理。

“既然如此,那我就静候佳音了。”

李放微微一笑,眼中闪过一丝期待。

蔡邕的亲手书法,哪怕不能卖钱,拿来欣赏也是很有格调的。

看王允还有些惆怅的样子,估计还在感怀蔡邕之事,李放起身行礼告辞,直接离开了。

返回桌案前,李放感觉到这桌子上气氛好像有些奇怪啊。

“她干嘛去了?”李放指着徐妙锦的空位随口问道。

任红昌带着些嗔怪之意,看了眼李放,嘴角微微上扬:“徐姐姐有些抹不开面子,故此逃开了。”

顺着任红昌的手指,李放抬眼看去,徐妙锦正好偷偷的在看向这边。

见状,她赶忙转过头去,继续装做在研究烧烤架的样子,脸上泛起一丝红晕。

“抹不开面子,谁怎么她了不成?”李放嘀咕了两句,也没深究。

被王允拽去聊了半晌,他还没吃上几口饭呢。

可或许是注定了他今天就不得安生,刚刚坐下还没动筷,那边便又有人找了来。

李承乾与李泰兄弟联袂而来:“先生,阿耶派我二人前来告辞,我等这便返回大唐了。”

说着,二人朝李治示意了一下,意思是让他带他们回去。

除了李放能穿越,李治自然也可以。

李放赶忙站起身来,客气的说道:“这么快就走了啊?不多待会儿?”

李泰拱手回复,脸上好似带着几分讥讽之意:“我朝国务繁重,不似先生悠游自在,实在不得空闲。”

他表面恭敬,话语里却还是夹枪带棒的暗讽。

“四郎!”李承乾厉声训斥了一番李泰,然后朝着李放再度施礼,“先生,阿耶此前就曾有言,今日只得半日空闲,实在抽不开身,还请先生体谅一二。”

要说李承乾是真的对李放道歉?

那自然是不可能的,有李世民压着,这两人当然不敢对李放有什么意见。

可一旦脱离了自己亲爹的视角,两个一向自视甚高的皇嗣如何能看得上李放一个屁民?

李承乾如此做,也不过是想借着李放过一过训斥李泰的瘾罢了。

而且,他还有用得着李放的地方,当然要把表面工作做足了。

只是任凭他表面功夫做的再足,他的心思李放也多少能猜到点,历史上的李承乾可没有这么温和,更不会如此伏低做小。

李世民专门给他找的老师都压不住他,李放如何有这个本事。

不过,似笑非笑的看着李承乾,李放倒也没戳穿他。

“还是太子说话好听。”站起身来,李放拍了拍身上,语气轻松的说道,“那我去送送陛下。”

“哼!”早就已经不耐烦的李泰冷哼一声转身边走,脸上满是不屑。

李治有些小心思,他回头看了看李承乾,然后使了个眼色,自己小跑着跟了上去。

李承乾心领神会,躬身示意:“先生请。”

“太子客气了。”李放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玩味。

李承乾这么有礼貌,弄得李放都有些不好意思继续坑他了。

不过想起他历史上干的那些糟心事,李放还是清醒了过来,这八成还是李承乾的伪装。

跟着李承乾朝李世民那边走,李放默不作声,就看李承乾什么时候忍不住了。

李泰已经跑的远了,李治在他后面跟着,二人此时说些悄悄话就没人能听到了。

果然,李承乾没能忍住。

走了没几步,他就直接开口,语气中带着几分试探:“先生与稚奴相交甚好,不知先生可否知道稚奴与在下的谋划?”

“不就是改变历史嘛。”李放随口答道,脸上带着几分漫不经心,“你想正常继位,李治想活下去,人之常情。”

李承乾仔细看了看李放的表情,他回答的很是随意,不像是经过了深思熟虑。

如此反而更加让李承乾相信了。

“看来稚奴之言应是无虚。”李承乾心中暗自思忖。

想着想着,他自己都失笑了,摇了摇头:“我也是糊涂了,稚奴如今才多大?外朝无有势力,他凭什么想火中取栗?”

想通了这一点,李承乾的内心便越发火热。

他自信,有了李放的帮助,自己绝对不会如历史上一般,兵败身死!

又前行了没几步,见李世民迎了过来,李承乾也就没敢再多说什么。

恢复了正常的神色,如常在前领路,脸上带着几分恭敬。

只是恭敬归恭敬,他内心却还在不停地转动。

李承乾暗暗盘算着:“那恶贼还是这般不会掩饰,如此正好让我借势,送走阿耶,我却可请求留下来谋划一二。”

眼角余光又看向李放:“此人可用,只是成事之后需提防此人借稚奴之手搅风弄雨。”

对于一个常年被皇帝管束的太子来说,李承乾的演技还算是不错了,起码表面功夫做的很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