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一个优秀统帅的本能,朱棣察觉到,朱高煦谋反这事不简单!
朱高煦的本领,朱棣这个做父亲的最清楚不过了。搜索本文首发: 看书佬 kanshulao.com
他又不是刚出道的雏儿,怎会造个反还没打上几场仗,人就投降了呢?
朱高煦深度参与了朱棣靖难的全过程,整个流程都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就算打不过,也不至于束手就擒吧?
回想起靖难时期朱高煦的表现,朱棣面沉似水。
白沟河之战,朱高煦亲率精骑突入战阵,阵斩翟能父子,击溃明廷精兵。
东昌之战,在燕军惨败,大将张玉阵亡,朱棣仅以身免的情况下,朱高煦紧急率军驰援,亲自击退了追兵,掩护朱棣撤退。
《明太宗实录》上称其:冒矢石先登,所向披靡。
灵璧之战,作为靖难之役的决战,朱高煦也是亲自率军断了朝廷的粮道,并深度参与围剿敌将平安部,俘虏无算。
若非是在靖难中立有大功,朱棣也不会说出那句著名的话。
世子多疾,汝当勉励之。
这句话朱棣说没说过,目前虽然存疑,但朱高煦本人会打仗,是一员猛将,这是毋庸置疑的。
可这样的人,怎么造反就闹出这么点动静呢?
面对朱棣的疑问,好在李放有所准备。
略一沉思,李放开口道:“对于此事,我所知道的也都是后人从史籍中推出来的,其中或有谬误,不可尽信。”
“咱自有分辨,你说就是了!”朱棣示意李放继续。
“关于朱高煦的叛乱,其中有许多疑点。”
李放竖起一根手指:“其一,既然决定要造反了,那首要任务应该就是抢占一片根据地。收拢肯跟随自己的官员,杀掉不服自己的人,就像陛下在北平起兵时做的那样。”
“嗯。”朱棣点了点头,认可了李放的说法。
“那么,问题就来了。”李放坐直了身子,“可在有限的史料中,我们那个时候的人却找不到任何朱高煦残杀地方官吏,收拢各地兵卒的消息。”
朱棣陷入了沉思,脑中回忆着乐安附近的地势,将自己代入进去。
“若是咱在那里举兵,该如何做呢......”
李放看了眼朱棣,发现他没有什么特殊反应,竖起了第二根手指:“其二,既然是造反,那自然少不了攻城略地。可奇怪的是,朱高煦宣布起兵后就在乐安不动了,并未出城攻城略地,一直等到朝廷来围剿。”
顿了下,李放一口气说出了第三个疑点:“其三,在你们古代做事,都讲究个名正言顺。靖难之时,陛下的口号是‘奉天靖难’,还以《皇明祖训》为借口誓师出兵。而朱高煦呢,他却没有发布任何檄文说要讨伐朱瞻基,实在不像是要夺天下的样子。”
“至于是不是檄文被销毁了,这不大可能。这么大的事,肯定飞速传遍整个大明,指不定哪个文人的笔记里就记上一笔。可直到现在都未曾发现这样的记录,那就只能证明,朱高煦确实没有写檄文。”
朱棣瞪了李放一眼:“也就是你小子,敢在咱面前若无其事说起靖难旧事,若换做他人,早就不知埋尸何处了!”
“嘿嘿。”李放朝他笑了笑,拱手说道,“我年纪轻,又不是大明之人,陛下何必跟我计较呢?”
“哼!还有吗?”
“还有最后一点。”李放咽了口唾沫,“那就是朱瞻基对叔父下手太狠了。明代不乏藩王造反,近的有您......”
朱棣狠狠看了眼李放,才说过,李放还说?
“那就说远的!”李放赶紧改口,“比如安化王朱寘鐇、宁王朱宸濠,这都是藩王叛乱的例子,可也只是罪归一人,都会留下子嗣。”
“可到了朱高煦这里,朱瞻基杀了他也就罢了,可连一个儿子都没给二叔留下,属实是太过残酷了。”
李放心里还有句话没说,朱棣都将朱允炆的兄弟留下没杀,朱瞻基实在没必要杀了自己的堂兄弟。
对他的皇位又没威胁,完全没有必要啊。
说完了这些,李放嘴巴动了动,感觉有些干渴。
朱棣看了他一眼,高声吩咐了句:“来壶茶水!”
“多谢陛下。”知道这是给自己叫的,李放赶紧致谢。
朱棣没有说话,而是靠在椅背上,闭目沉思。
看了看他,李放没有打扰,老实的坐在那里。
不一会儿,有人端着茶水上来,略显不情愿的摆在了桌子上。
李放自然清楚对方为何如此,朝他笑了笑,没有言语。
“呼~~~”
吹了吹茶水,李放润了润喉咙。
“老二为何主动请降?可是兵士不附,将无战心?”朱棣突然开口询问。
“咳!咳!”
李放呛了一下,咳了几声方才缓过来。
将茶杯放在一旁,李放想了下回道:“应该不是如此,《明史》上记载的清楚,将士倒是心气颇高,是朱高煦自己走小路出城投降的。”
史书原文写的清楚:高煦将出城,王斌等力止曰:“宁一战死,无为人擒。”
王斌等人宁愿战死,都不愿意束手就擒,朱高煦这个百战老兵却怂了,实在是匪夷所思。
朱棣默然不语。
半晌,他愤愤的骂了句:“小兔崽子!”
也不知道是在骂谁。
看向正在喝水的李放,朱棣语气不善的问道:“小子,你说说,老二究竟到底有没有反?”
“不知道。”李放放下茶杯,果断的摇了摇头。
“你这个当爹和爷爷的应该是最了解他们的,你要是都不能确定,我又怎么敢肯定?”
李放此话有理,朱棣无言以对。
沉默了一会儿,他又问道:“你方才说那小兔崽子的庙号是宣宗?”
在古代谥法体系中:圣善周闻曰宣、施而不私曰宣、诚意见外曰宣,这可都是好话。
在东汉《白虎通义·谥篇》中也说:“宣者,明也,光被四表也。”
君主的德行足以照耀四方,这更是溢美之词。
能弄一个这样的庙号,证明朱瞻基干的还算不错。
可听了朱瞻基对儿子的手段后,朱棣还是十分不满,进而开始质疑是不是不该立老大。
李放起初还没反应过来:“对啊,明宣宗朱瞻基。”
“等等!”李放眉头一皱,“陛下不会是想易储吧?”
朱棣默声不语,可有时候不回答也是一种回答。
“啧!”
李放觉得有些棘手了,无奈的苦笑一声:“难啊,难!”
“你喊什么难!”朱棣没好气的训斥了他一句,“咱还没觉得难呢,你就在这儿喊起来了?”
“我是说陛下这个念头难以办到。”李放认真的回道,“太子已立近五年,根基深厚,并无失德之处。且连续两代明君,治理大明安定祥和,史称仁宣之治,陛下要凭什么废储呢?更拿什么理由来堵悠悠众口?”
“再者,我们现代有句话送给陛下。”
迎着朱棣的目光,李放诚恳的说道:“当一个系统能正常运行的时候,最好不要去动它。”
“系统正常运行?”朱棣看着李放,“有点意思,你接着说。”
“眼下,仁宣二帝确实有毛病,但总归在历史上是正面形象。若果真换了朱高煦,陛下最了解自己的儿子,你觉得他真的能当一个安稳的皇帝吗?”
李放指了指自己:“有我这个穿越者在,历史上的遗憾或可弥补。但要是换了别人,前路一片迷茫,我也不知道会走向何方,或许会是另一个更坏的结局呢?”
朱棣不说话了。
上下打量了一番李放,朱棣心中暗道:“这些话是三妹教他说的?可也不对啊,老大已许久未见他这个姨娘了,几人不可能有联系的。”
李放向着朱高炽说话,朱棣第一反应就是他被徐妙锦影响了,是来帮太子的。
但转念一想,又不太对。
自从穿越之事发生后,锦衣卫就将白云庵监视起来了,徐妙锦不可能脱离朱棣的监视和朱高炽搭上线的。
想明白了这一点,朱棣的眼神变了变。
“这小子难不成还真是出于公心才进谏的?”
瞅了眼朱棣,李放不自然的晃了晃身子,他看自己的眼神好奇怪啊。
斟酌了下,李放开口说道:“我的意见就是,换储君这个事,还是要慎重的,言尽于此,陛下自己考虑吧。”
这是个大事,肯定也不是朱棣现在就能决定的了的,他随口应了一声,准备日后再考虑一下。
定了定心神,朱棣说道:“继续说下去吧,咱那个‘好圣孙’英年早逝之后,大明又发生了什么事。”
说到这儿,李放的表情就变得复杂了起来。
提起明英宗,恐怕没有几个知道历史人不对他心生鄙视的。
“宣宗驾崩后,继位的是长子朱祁镇,这一次大明的皇位继承总算是走上了正轨,没有太多的斗争了。”
朱棣瞥视李放,他这是点谁呢?
不过还要他继续讲下去,朱棣心中又给李放记了一笔,没有打断他。
李放并不知道朱棣的心情,而是怅然说道:“可惜的是,这次和平的继位致使大明将迎来仅次于亡国......”
“不对!”
李放否定了自己刚才的说辞:“恐怕这次的屈辱,要比亡国之祸更甚!”
面对亡国的危机,崇祯他也努力去拯救国家了,奈何能力有限,大明积重难返,实在是回天乏术。
但他也坚守到了最后一刻,以身殉国。
所以,历来人们对崇祯的评价都不甚负面。
可是朱祁镇就不一样了,自己被外敌俘虏就算了,还自己去叫开国门,方便蛮夷南下。
叫门天子之称,真是太贴切了!
“唉!”
朱棣暗暗叹了口气,今天知道的消息都太劲爆了,以至于他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时,甚至并没有多少意外。
略显疲惫的换了个坐姿,朱棣倒要听听,大明又迎来怎么样的屈辱了。
“正统十四年,瓦剌也先分四路南下。”李放沉重的声音响起,“大同参将吴浩战死于猫儿庄,西宁侯宋瑛、武进伯朱冕全军覆没于阳和口,石亨单骑得脱逃回大同城内......”
朱棣怒道:“瓦剌!此等跳梁小丑也敢南下犯边!”
语气虽然发怒,但表情还是很谨慎的。
作为蒙古衰退后,北方草原新崛起的游牧势力,其实力不容小觑。
要不然日后朱棣也不会五征漠北了,五次征伐,不是讨伐蒙古势力就是讨伐瓦剌,证明朱棣也十分清楚他们的威胁。
“来人!”朱棣示意李放停一下,“给咱拿北地舆图来!”
不一会儿,地图送了上来。
朱棣指着地图问道:“你方才说瓦剌兵分四路,究竟是哪四路?”
闻言李放有些尴尬,这又不是考试,他怎么可能记那么清楚。
朱棣一看就明白了,忍不住呵斥了一声:“该记的你不记,不该记的倒是记得清楚!”
刚才说起他的家事时,李放可是如数家珍,什么推测、猜想、假说一个个说的跟真的似得。
可到了关键的时候,李放却哑口无言了。
双手一摊,李放表示无可奈何。
没办法啊,八卦就是比正经的东西吸引人,这是人的本能。
朱棣不管李放了,对着地图自己研究了起来,口中不住的喃喃。
“若从北地南下,兵分四路的话......”
“走阴山出其不意?但此处大军难行,恐怕只是偏师,或走河套威胁关中?大同驻军参战,此处会不会是主攻方向?”
朱棣不住的思考,时不时摇头否定自己的方案。
手指在舆图上不住的划来划去。
李放百无聊赖之际,也只能去看看地图,或许是熟悉的名字唤醒了他的记忆,李放忽的想起了什么。
“我好像记起来了,这里!”
朱棣顺着李放的手指看去,他指的地方是宣府。
“这里应该是历史上也先选择的一条进兵路线!”
“宣府嘛?”朱棣旋即就看向了另一个地方,“既然侵入此地,那大同也必有大兵,所以此处才是瓦剌的主攻方向!”
在李放的帮助下,朱棣总算是确认了当时的战局。
可看了半天舆图,他却猛地发了火。
“蠢货!”朱棣忽然挥掌拍在舆图上,震得桌上的茶杯跳起半寸,“宋晟当年随咱出塞时何等英武!可他的儿子怎的这般蠢笨?竟丧于胡虏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