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剑至天涯 作品

第1181章 大浪潮(8)

“卿家所讲的种种,其实就是内阁今后要做到的改革,一京五都制的问世施行,就是这一时期改革下的重要标志。”

在毕自严的注视下,朱由校沉默许久后,才表情正色的开口道:“这就与先前一段时期内,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的问世试行,是一个重要标志的相同道理。”

“在过去几个时期的改革下,存有的积弊与毒瘤在不断解决,当然在不断改革与发展下,又生出了新的积弊与毒瘤,所以改革没有停止这一说。”

“卿家的担子是很重的,卿家要与朕一起,给大明注入一道新的意识形态,即大明统治下,改革是没有停止这一说的,只要有统治的一日,就要持续不断地推动改革才行。”

毕自严露出复杂的表情。

其实天子讲的这些,他很早就在心里生出了,只是在此之前,天子没有对他,更没有对其他人,明确讲出过这些话。

这看似是轻飘飘的几句话,可实际上对大明产生的震动与影响,是远超世人想象的。

祖制,这可不是说说那样简单的。

但过去的历任天子中,关于这方面的斗法与博弈,可从来都没有停止过,远的不提,就说万历朝的国本之争,隆庆朝的开海,嘉靖朝的大礼议之争,其实在这些事件的背后啊,便牵扯到了很多斗法与博弈,只不过有天子的存在,使得这一切变得不一样了。

今日天子对他讲这些,让毕自严就知道一点,天子对他是绝对信任的,因为天子要干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即打破捆绑在大明身上的枷锁,祖制,是可以被打破的,一切都是能跟着去变的。

毕自严在想到这些时,他就已经想象到今后这些年,将会有多少艰难险阻等着天子,等着他。

改革越是到后期,其实是越为困难的,因为在这一过程中,是有一批批守旧群体被干掉了,被淘汰了,但也有一批批新的群体涌现,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成为了旧的一派,但他们所拥有的话语权与资源,却比此前的那批要浑厚的多,如果这个衔接没有做好的话,改革就可能在某一时期戛然而止。

“卿家可知朕为何要明确战时机制吗?”

看出毕自严神态上的变化,朱由校继续说道:“甚至在过去数载内,有无数人上疏规谏朕,想让朕颁旨把战时机制停下来,但是朕却没有理会吗?”

“臣猜到了一些。”

毕自严听后,微微低首道:“陛下是想以此高压统治下,让大明从上到下,从下到上都能处在一个紧绷的状态下。”

“臣甚至想过,这种状态就跟乱世纷争一样,稍有不慎,就可能会被别的强敌消灭吞并掉。”

“臣讲这些话,是僭越的,还请……”

“哈哈,这不是僭越,这就是朕想的。”

听到这的朱由校,大笑着摆手道:“果然,在这中枢最懂朕的,还是卿家啊,朕就是要营造这样一种氛围,所有人,包括朕在内,都必须时刻紧绷一根弦,如果谁的这个弦松掉了,那就要被淘汰掉!!”

“而一旦朕这个弦松掉了,长则数十载,短则十余载,甚至更短,大明势必迈向万劫不复之境,因为今下的大明,在朕的统御和带领下,已经跟过去完全不一样了,这也是为什么朕有着很强的危机感,因为朕一步都不敢停下啊。”

毕自严表情严肃起来。

因为他知道天子讲的这些话,就是现在大明所直面的真是境遇。

这世上谁都能松懈,但唯独天子不能。

大明的很多事,早就跟过去不一样了。

“朕知道,在朝野间有很多人,说朕是离经叛道的。”朱由校神情倨傲,眼神凌厉的说道。

“别的不说,单单是抡才取士这一块儿,因为朕简拔了一批人,用了些别的方式进行筛选,就叫这些人背负上传奉官的骂名。”

“特别是在这些人之中,有一些人的弦送了,掉队了,腐化了,就会被一些人拿来作为攻击,以此来倒逼着朕让步。”

“哈哈,可惜他们错了,错的离谱,朕是不可能让哪怕半步的,因为朕知道,抡才取士再不改动的话,那大明是要完蛋的。”

毕自严没有说话,此刻的他,已经彻底理解天子的这一想法了,一旦全新的体制推行开来,大明对于官员的需求只会成倍增加,特别是五都一旦明确,会有大批官吏要派驻过去,可中枢就那么点人手,全都派驻过去了,那中枢又该怎样呢?

更别提在五都之下,还有承宣布政使司,还有中枢直隶府,这些地方也是需要人手的,关键是上述地方所缺的人手,有很多是需要有专业知识的,这不是说靠八股取士选拔上来的人才,就能支撑起来的。

也是这样。

毕自严想到了一点,今后的几年内,关于抡才取士这一块儿,肯定是会翻天覆地的改变的。

“朕不妨告诉卿家。”

看出毕自严心中所想,朱由校撩撩袍袖道:“今后牵扯到抡才取士这块儿,我朝将明确京,都,省与直隶府,州府,县乡五级选拔制度,通过对应的筛选考核,则可到对应的层次为官。”

“而伴随着这一制度的改变,牵扯到监察这一块儿的也会有对应改革,朕也可以明确的告诉卿家,包括卿家在内,涉及到内政这一块儿,必须要接受对应的监察,而监察的直属永远只能是在御前,而非是在中枢层面。”

“陛下是想将监察从内政层面彻底剥离出来?”毕自严脸色微变,此刻毕自严的心跳明显加快不少。

“不错。”

朱由校点头道:“其实不止是监察,还有考试,司法,还有一些,朕现在不能对卿家讲,这需要等一京五都制问世施行后,朕会对卿家分说的。”

“而现阶段牵扯到上述这三类,是需要跟内政剥离出来的,如果有合适的王大臣,朕会叫他们负责兼管,如果没有的话,这些会由御前明确对应的人来负责。”

“当然在这过程中,或许会出现一些弦松掉的,心变掉的,所以朕会赋予内阁首辅一项特殊权利,即联名弹劾权,一旦牵扯到上述的人,于所在位置做了违背律法之事,内阁首辅是有权弹劾的,而御前一旦收到这封联名弹劾奏疏,就必须要给天下一个交代。”

这哪里是改革啊,这分明就是再造一个王朝啊。

毕自严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

“而除了这项联名弹劾权外,朕也会组建一些不被世人知晓的特殊有司,他们要做的事情,就是负责监察与弹劾这些有司。”

朱由校继续道:“这世上,没有一项制度是完美无缺的,哪怕是朕,能够为大明想到的制度,也是存有一定问题的,可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去改的决心。”

“卿家,这件事要与朕一起去推,一起去做,朕知卿家今下的压力很大,今后的压力会更大,可如果不做的话,朕会后悔的,至于卿家是否后悔,卿家现在不必对朕说,而是问问自己的心。”

会后悔吗?

肯定会!!

当天子这话问出后,毕自严想了很久,在心里给了自己一个肯定答案,如果在今日,他没有获悉这些的话,毕自严的内心深处,其实是有不少疑惑与不解的,但是今日他获悉到了这些,毕自严才真正回过味来,为何天子在此前会做那么多违背大势的事情了。

别的不说,单单是持续累积的债券规模,这是最叫毕自严不理解的,拿以后的钱,去花在当下,还是那么大范围的去花,这早晚是有出现透支的那日,而一旦出现这种境遇,大明就可能完蛋了。

可现在,毕自严不这样想了。

一京五都制的明确,就让毕自严知道一点,今后的大明在一段时期内,必然是会持续对外扩张的,该制一旦明确,这股势头是任何人都不可能阻止的,而在这不断扩张下,大明会拿下很多疆域,这样有些事就会迎刃而解了。

尽管毕自严不希望这样的事出现在大明,毕竟扩张的越大,所需要承受的风险与压力,也是呈几何状攀升的。

但在这件事上,毕自严不得不妥协,因为他看出来了,天子这是拿一个完整的内阁,来让他认可这件事。

他能拒绝吗?

答案很显然,不能!

如果他拒绝的话,一种可能必会出现,那就是天子会毫不犹豫的换掉他,哪怕新上来的人,在一些方面不如他,但天子也必然会换掉他的。

因为天子为大明选择的路,是没有回头这一说的。

也正是因为这样,毕自严其实是没有选择的,除了按着天子所想的路去走,以内阁治理内政,没有第二条路可走了。

“元辅。”

“元辅。”

当毕自严回到内阁,在一道接一道的行礼声下,毕自严回过神来,直到此刻,毕自严才发觉他已回到了内阁。

“嗯。”

只是毕自严对这些人,没有过多的理会,而是脸上没有喜悲的朝自己所在公事房走去,今日在西苑,在御前,天子讲的那些话,有太多需要他去消化和吸收的,也正是因为这样,毕自严需要好好理一理思绪,需要改变的必须要尽快改变,不然在这过程中,大明会走一些岔路的。

只不过毕自严不知道的,是他从西苑回来后,其流露出的状态与神情,在被一些人知晓后,他们无不陷入到沉思之下。

内阁次辅刘鸿训、群辅李长庚,王永光,黄立极,洪承畴,李起元,韩一良,施邦耀他们都在想一件事,被天子召见的首辅,究竟在御前经历了什么,能让这位经历很多的首辅会有这样的状态?

甚至在他们之中,一些人聚在了一起。

管着都察院的李起元,管着检察院的韩一良,管着廉政院的李长庚,他们就聚到了一起。

作为监察这一块的三大巨头,他们入阁是朱由校有意推动的,而在他们之上,除了有毕自严以外,而直接管辖他们的,就是大明信王朱由检。

这位王大臣,在过去几年,在东南那块地方,可谓是掀起了惊涛骇浪,经三院被抓,被审,被遣,被杀的群体不计其数,但也恰恰是这样,使得三院在中枢,在地方,那份量是极不一样的。

“你们说,元辅在御前,陛下究竟是说了什么,居然会叫元辅如此?”李起元眉头微皱,看着韩一良、李长庚说道。

“元辅此前可很少这样啊,这次本辅总觉得事儿不太对,你们说有没有一种可能,陛下有意要掀起一股风潮?”

“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沉思刹那,李长庚沉声道:“现在的国情,中枢,地方都如此的复杂,更别提由内阁发动与推行的新政,遭到明里暗里的排斥与阻挠,只怕在陛下的心里,早就生出了不满。”

“倘若真是这样的话,那陛下到底是想掀起什么样的风潮?”

韩一良听后,皱眉道:“内阁这边,所遇到的一些问题,是需要时间来解决的,特别是金银这块,此后数载要到期的债券会有很多,这需要国朝层面有更好的税收才行,但……”

讲到这里时,韩一良停了下来。

其实在过去,心里有疑惑与不解的,可不止是毕自严一人,在很多人的心中都有,特别是在中枢层面,所以朱由校选择这个时候跟毕自严讲这些啊,是有自己的考虑的,他需要毕自严的改变与影响下,继而去带动朝中一些人改变。

当然了,毕自严只是其中一环,在王大臣之中,也要有人站出来才行,而这个人选,朱由校思前想后下,觉得他的弟弟朱由检是最为合适的,也恰恰是这样,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大明中枢与地方层面,肯定会有对应的改变,以此来给朱由校创造一个相对安稳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