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剑至天涯 作品

第1182章 大浪潮(9)

一连多日,内阁在这种氛围下运转,而中枢所辖一应有司,有不少大臣亦是察觉到了不寻常。

受战时机制的影响下,不管是中枢层面,亦或是地方层面,其实都处在一种紧绷的状态之下,故而对于某些势的变动,是有不少人能够察觉到的,也恰恰是这样,使得一些人避开了锋芒,选择趁势而为,故而在仕途上有所进展。

改革是大刀阔斧的,没有矫枉过正的改革,如何能被称之为改革,朱由校自是知晓其中的坏处的,可在大明没有达到他预期的成效前,他是不会选择叫停这一总体风向的,因为一些思想与念头太根深蒂固了,也太过顽固了,没有一段特殊的时期作为过渡,大明就无法实现对内对外的彻改。

故而在西苑的朱由校,知晓了外朝的种种没有理会。

对毕自严讲那些话,是朱由校觉得一些担子,可以移交到内阁这边了,而他也可以卸掉这些担子,以将宝贵的精力与时间,去投到他认为该做的事情上,在这一过程中,朱由校需要将他此前构想的一些构架,试着开始运行起来了。

“父皇,这段时日票易所出现些许波动。”

西苑,玉熙宫。

朱慈燃眉头微皱,看着手里汇总的奏疏,讲出心中所忧,“牵扯到征倭的债券,似有走低的趋势,反倒是赈灾、建设类的债券有疯涨之势,这使京城、天津等地治下,出现了一些舆情。”

“这是正常的现象。”

伏案忙碌的朱由校没有抬头,“牵扯到这一块的,出现波动与震荡都是常态,没有什么是不能变的。”

“这点儿臣知道。”

朱慈燃却道:“只是在这些舆情中,有一些群体似不看好征倭了,此前对倭一战,奉旨出战的各部,保持着高开的态势,一鼓作气拿下东倭沿海不少地方,但现在,前线却没任何消息传回京城……”

“战争本就是不可控的。”

朱由校放下御笔,看向朱慈燃道:“这世上没有谁能拍着胸脯保证,只要是经历的战争,就一定能取得最终胜利,说这话的人,不是死的很惨,就是遭人唾弃。”

“越是距中枢远的地方,一旦在战前明确了权责,除非是出现重大失误或死伤,否则中枢不能轻易去干涉。”

“对卢象升,朕是有信心的,征伐东倭唯一对我朝不利的,不是东倭本土怎样,而是该地距我朝太远了,而在这之间还没有陆地相连,也恰恰是这样,在筹备此战前,朕做了不少的准备,特别是藩属朝鲜这边。”

“针对这部分舆情,特别是不看好的,命鸾卫负责追查,把躲在幕后颠倒是非的全给朕抓起来审!!”

“儿臣遵旨!!”

朱慈燃当即作揖拜道。

对于征倭这一战,朱由校就没想过短时间内解决,这对大明反倒是不利的,以一段较长的时期来征伐,直到东倭所谓的天皇,卸下这一称谓,而德川幕府被彻底倾覆掉,伴随着战争的推移,临近东倭的几处地域,一个朝鲜,一个黑吉辽,一个北直隶与山东,一个直隶松江,其治下的诸多行业随之向上攀升,那么上述之地就能承载更多新币了,由此带动着其他地域的改变与发展……

财富是靠生产创造的,脱离了这一根本所在,那么是会引发严重危机的,朱由校可不希望他一手缔造的新大明,因为对外扩张夺取了东倭,在这一地域开采大量金银铜,就导致总体向上的趋势被打破了。

这还只是个开始呢,如果开始就这样,今后还怎样继续对外扩张?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明确创设大明中枢银行,将收回来的铸币权铸币税,一并移交到内阁这边,就是在为这件事谋势蓄力,等到毕自严梳理的差不多了,卢象升这边的仗也就能跟着结束了。

想到这些的朱由校,看着忙碌的朱慈燃,他的嘴角露出淡淡笑意,让朱由校感到欣慰的是朱慈燃没有长歪,更没有因为其嫡长子的身份,就由此生出什么不该有的想法,相反在自己的引导与调教下,其有着远超同龄人的沉稳,而最让朱由校高兴的,是朱慈燃一点都不优柔寡断,这是很重要的。

再等等看。

也是这样,朱由校在心里告诫自己,东宫之位尚不能颁诏明确,他要再好好的带朱慈燃几年。

不然东宫之位一旦明确,那与之相对的,就是朱慈燃的身边会凝聚起一批人,朱由校并不确定这些人之中,是否有揣着别的想法的,如果说他们的想法,影响到了朱慈燃,这对他而言,对大明而言,可都不是什么好事。

朱由校可不希望朱慈燃像乾隆一样,等到其继位后,就把他的一切全给推翻了,这样岂不等于一场空?

“陛下,信王求见。”

刘若愚低首走进殿内。

“宣。”

朱由校言简意赅道。

“喏。”

在刘若愚退下没多久,朱由检就走了进来。

“拜见王叔!”

朱慈燃起身朝朱由检行礼。

“好,好。”

朱由检忙上前去搀。

“燃哥儿,去看看你母后吧。”看着朱慈燃,朱由校露出笑意道:“这几日你一直待在这边,你母后都埋怨朕了。”

“是。”

朱慈燃作揖道:“儿臣告退。”

“坐吧。”

看着朱慈燃离去的背影,朱由校收敛笑意,伸手对朱由检说道:“这次来见朕,是有什么事?”

“是有一些。”

朱由检先是作揖一礼,随即便坐到了罗汉床上,在说话时,朱由检拿出他准备很久的奏疏,微微低首道:“臣弟这次来,是想向皇兄禀明一件事。”

朱由校伸手接过。

“你要向地方派驻廉政、检察两院直属厅?”而当看到上面的内容,朱由校却一点都不奇怪的说道。

“是的皇兄。”

朱由检讲出心中所想,“吏治整顿进行到现在,臣弟明显能感觉到有些力不从心了,这件事,臣弟考虑了很久。”

“尽管说我朝在地方设有按察司,以此来负责地方监察,还有别的,但在臣弟看来,这还是有些太杂了。”

“臣弟觉得监察就该专,就该精,既然是要监察,特别是在地方,那就应该跟地方剥离开才行,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官官相护的情况。”

真的是成熟了。

朱由校露出欣慰的笑容,这件事,他一直在等着朱由检开口,这也是朱由校对其的最后一个考验。

如果这件事,能通过朱由检之口讲出,那在今后十余载,数十载,甚至是更久一些,监察这一块的王大臣,就始终是朱由检。

但要是朱由检没有讲出这些,这也就代表其没有想的很深远,所以其所在的位置,可能在某一时刻就会被朱由校挪走。

“既然已经想好了,那就放开手脚去做。”

想到这里,朱由校合上奏疏,笑着对朱由检道:“如何把这一块梳理好,这对你而言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也恰是这样,既然这步路迈出去了,就必须要走好才行,慢一点不要紧,但绝不能栽跟头。”

“臣弟明白。”

朱由检起身作揖道:“不过皇兄,臣弟要真做些的话,恳请皇兄能降一道旨意,允准廉政、检察两院对外招选。”

“毕竟向地方派驻直属厅,这对监察一块还属首次,这跟中枢所辖诸总署不一样,如果不这样做的话,恐人手不够。”

“允了。”

朱由校不假思索道:“需要招选多少,这个你来定,不必在意此事出现后,会在朝野间引起什么。”

“不过有一点,朕要提醒下你,牵扯到中枢巡视一块儿,在推动此事时,要比之以前加大力度和频次才行。”

“眼下在中枢,在地方,已经有一批跟不上的官吏了,在他们之中,有一些所处的位置还很重要,不及时把他们给清理掉的话,这会影响到整个国运的。”

“皇兄放心,臣弟知道怎样做。”

朱由检当即表态道:“臣弟打算到各地去转转,不过这个日期还没有定下,等手头的事宜梳理好了,臣弟到时会上疏向皇兄明确。”

“可以。”

朱由校点头道:“等到你下地方时,朕会给你抽调人手护卫的,既然要下去,那大明信王的威仪必须要摆足才行。”

“臣弟叩谢天恩。”

朱由检心底生出一股暖流,其实这潜在的是什么意思,朱由检听出来了,自家皇兄这是担心他的安危。

毕竟当初在东南时,他可是遇到一些事的。

“还有一件事。”

朱由校想了想,伸手对朱由检道:“有些机密,朕会派人送去信王邸,你在看完这些机密前,就暂时别上朝了。”

“看完后,就地焚烧掉。”

“朕觉得你看过这些后,会对你想做的一些事,产生一些新的想法,看完后,想明白了,到西苑来见朕,咱们哥俩探讨下。”

“臣弟遵旨。”

朱由检有些心疑,但还是作揖拜道。

其实让朱由检知道的,就是围绕一京五都制的种种,跟毕自严讲这些,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既然朱由检通过了考验,那么作为监察一块的王大臣,朱由校不会对其隐瞒这些的,毕竟有不少事情,是需要朱由检去推动的。

都察院是向上的,检察院是向下的,廉政院是上下皆兼的,牵扯到监察一块的改革,在朱由校看来,比内政方面还要繁杂,因为这是持剑的角色,也恰是这样,如何确保监察不出问题,是朱由校必须要考虑好的事情。

而除了监察,司法与考试也很重要,现在朱由校在等他要考验的人,通过他的最终考验,通过了,就会跟毕自严、朱由检一样,获悉他谋划的种种,继而在各领域一起发力推动,继而叫朱由校构想的体系运转起来。

要是没有通过,那朱由校就要尽快选合适的人,也恰恰是这样,朱由校才决意将一部分担子移交给内阁,不这样做的话,朱由校的精力和时间根本就不够用。

当然了,在军务方面,类似的改革也在悄无声息的推动了,而对于朱由校而言,军权是他必须要牢牢抓在手里的,如果没有这一根本所在,那么他现在做的一切,就像是无根浮萍一般,风一吹就被吹飞了。

“皇兄,东倭的仗怎样了?”

在朱由校思绪万千之际,朱由检的声音,让朱由校收敛心神。

看着表情复杂的朱由检,他就知怎么回事了。

“在朕的预期之内。”

朱由校露出笑意道:“卢象升这个人,跟别的文官不一样,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是他的风格,但该下决断时,他比谁都要果决。”

“也是这样,朕才会叫他挂帅主导此战。”

“不要受外界一些舆情影响,这一战啊有的打,因为朕就没有想过短时间内结束,放心吧。”

“皇兄这样讲,臣弟就放心了。”

朱由检似松了口气,“臣弟……”

“朕懂。”

见朱由检要解释什么,朱由校笑着摆手道:“行了,回去吧,等到你离京后,把烺哥儿他们送到宫里来吧。”

“臣弟遵旨。”

朱由检作揖拜道。

对于下一代的培养,朱由校是很重视的,而这个下一代,可不止是他那些皇嗣,还有他看重的这些王大臣的子嗣。

人心都是肉长的,朱由校也不厉害。

如果在他们之中,能有值得培养的,朱由校并不介意花些心思去培养,这样下一代的王大臣人选就能先行定下一些。

但要是没有的话,那朱由校就要扩大范围了,毕竟对于朱由校而言,如果朱慈燃是最佳选择的话,那他肯定是要给其组建一个浑厚班底的,等到其克继大统之时,大明跟如今比起来,那又将是天翻地覆的,如果没有可靠的人手在身边辅佐,对于朱慈燃而言,想要统御好这庞大的王朝,只怕是件很难的事情,有些事想在前面去做去推,要比临时抱佛脚强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