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邹维琏、方正化、曹化淳他们猜想的一点没错,在朱聿键当着他们的面明确这些决断后,也就是半个月后,那封经朱聿键提前急递进京的密奏呈递到了御前,朱由校在看过这封密奏后,非但没有任何的震怒,相反却对朱聿键的决断很认可,既然有些仗不可避免,那就跟他们打!!
对于西夷,朱由校向来没有好感观。
这就是一帮只会烧杀抢掠的强盗,他们的底蕴跟大明比起来,简直是一无是处的,对待这样的群体,必须要表现出强势一面才行,不然的话他们只会蹬鼻子上脸!!
为此军务院诸臣被召到了御前。
西苑,玉熙宫。
在朱由检、朱由栋、朱常淓、朱术桂、朱慈烟等一众王大臣的注视下,熊廷弼、孙承宗等军务院大臣聚在一起小声议论起来,他们各个的表情凝重且严肃,看到此幕的朱由检一行,一个个的内心是无比复杂的。
谁都没有想到事态会发展的如此之快。
也是在看到了朱聿键呈递的密奏后,朱由检这才明白自家皇兄,为何不同意自己前去东南诸省了。
在地方的这段经历,让朱由检知道东番那边发生的事,肯定是跟本土的一些群体密切相连的。
天下熙熙皆因利来,天下攘攘皆因利往。
随着大明对外海贸规模的不断攀升,这也使得大明治下的海商群体在增多,而在这一群体之中,也是分大小的,也是分强弱的,而那些排在前面的,谁又能确保在他们之中,就没有别的想法呢?
而除了他们之外,那些排在中间的,还有靠后的,又有谁能确保在他们之中,也没有类似的想法呢?
“陛下,这一战真要打起来的话,我朝就必须要想好怎样解决部分粮食供应替代了。”在此等态势下,熊廷弼低沉的声音响起。
“眼下在我朝治下,牵扯到内叛这一块儿是消停了,但是与之相对的,是一批批以工代赈群体的增多,他们之中有很多是不直接从事农产的。”
“在长江以北的诸省治下,集中聚集的群体是不少的,在粮食充沛下,他们是我朝解决各项问题的先锋所在,可一旦粮食出现短缺的话,那……”
讲到这里时,熊廷弼停了下来。
这之后的话何意,殿内所聚众人,有一个算一个全都知道。
而一旦真发生这样的事儿,那可要比先前出现的要严重的多,毕竟他们组织更为严密,等级也很分明。
“以军务院之名,向各地都司传达命令。”
朱由校是不假思索,便明确了第一道旨意,“自今岁起,羁押囚犯及九族亲眷,非我朝子民在地劳作群体,所供主粮份额减半,削减的这部分主粮,以红薯、土豆进行替代,军务院会同有司做好此事,在南洋方面战事没有平息前,此例即为常态。”
熊廷弼、孙承宗他们听后无不是脸色微变,真要这样做的话,的确是能节省不少主粮,只是这样一来的话,只怕会死不少人啊。
为了便于管理与掌控,派至边陲各地建设卫戍的罪囚及九族亲眷,还有从东倭等处汇聚的青壮,负责看押的群体统定为各地都司,在内政、监察等方面改革持续推进下,军改方面同样是没有丝毫的松懈。
截止到今下了,大明涉军方面的权力构架,明确了在中枢统管一切的军务院,而在军务院下辖有对应有司,以此来解决对应事宜,至于在中枢的兵部,则划归到了内阁治下,其权柄被削减不少,同时负责起一些对应的事宜。
而在地方就更为明确了,五军都督府囊括了整个大明地域,以负责好各自辖地的对外战事等,围绕边陲而设的建设卫戍体系接受中枢有司的直辖管控,按着朱由校的设想,建设卫戍这部分,在今后会有一部分被裁撤掉,彻底归于地方有司管辖,眼下的时机还不成熟,所以尚不能移交出去。
此外就是各地都司了,他们是全面负责对内事宜的,而且明确规定了各地都司的建制,明确了各自都司辖地不准越权等各项事宜,此外负责招募新兵及操练事宜,也暂归到各地都司所辖……
军改推行到今下,在明面上已无世袭卫所官、世袭兵卒这一说了,想要做大明的兵,不是谁想当就能当的。
其实很多人都看出来了,天子一直在明确一个不容更改的事实。
即大明军队所需的兵源,不管是陆军方面,亦或是海军方面,必须要是优中选优的存在,以此方能确保大明军队的整体战力。
而在此基础之上,牵扯到天子亲军方面的更迭与增补,那就更为严苛与明确了,对于中下层军官及底层将士而言,他们最为渴望的就是能选进天子亲军麾下,只是天子亲军的筛选与增补太严格了,非绝对精锐,非绝对忠诚,是断无可能选进天子亲军麾下的。
“御前这边,会向东倭颁布上谕,着征倭主帅卢象升以最短的时间,调遣麾下各部接替皇明宗军。”
在众人思绪万千之际,朱由校继续说道:“集结完毕的皇明宗军,给朕以最快速度赶赴到东番一带,接受唐王节制与调遣。”
“既然有些人想试探我朝的态度,好啊,那就以坚炮大船来告诉他们,大明对外到底是怎样的态度!!!”
熊廷弼、孙承宗、朱燮元、袁可立、王在晋等人听到这里,你看我我看你,在他们的心底皆生出不少想法。
透过天子所讲,他们知道东倭之战维系不了多久,就要在卢象升的统筹下结束了,其实东倭的仗,再通过几场较大战事就能宣告结束了,可过去迟迟没有这样做,是出于对内对外的考虑,所以才让德川幕府苟延残喘的。
别的不说,单单是一批批火枪火炮列装到征倭麾下诸军各部,还以冷兵器为主,配有各式各类的低端火器火炮的东倭各部,如何会是大明天军的对手啊,特别是对于反叛群体的铁血镇压,更是叫大明征服的地域是整体安稳的。
更别提在过去这一年下来,大批适龄男女被集中起来带离东倭,男的分散到泛东北各地从事繁重差事,女的则嫁给大明适龄男子,这对东倭的元气消耗是极大的,但在朱由校看来这一切都是东倭该去承受的!
成王败寇!!
这个世道本就是如此残酷。
“皇兄,让皇明宗军整建制的南调,这是否会在其内部出现些声音?”听到此言的朱由检,犹豫了刹那,还是讲出了心中所想。
“毕竟不管怎样讲,皇明宗军远离本土,在东倭征战了一年有余,难保这其中没有不恋家的。”
朱由检讲的很含蓄,其真正想表达的,是长期作战的皇明宗军,其内部是否存有严重的厌战情绪,如果真有这样的情绪,而中枢不加以解决的话,只怕皇明宗军即便是奉旨南下去了东番,只怕能起到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
“吉王。”
“臣在”
被点到名的朱由栋当即上前作揖。
“你以宗人府的名义,尽快赶去东倭一趟。”
朱由校表情严肃道:“待到皇明宗军悉数集结完毕,便明确愿奉旨南下的群体,对于那些犹豫的,想要归朝的,不要对他们有任何的不满,把他们全都带回大明,余下的,在完成整饬后,再赶赴到东番前去参战。”
“臣遵旨!”
朱由栋当即作揖拜道。
皇明宗军、皇明宗学是朱由校给底层宗室的晋升渠道,这些年下来,已有一批批底层宗室通过这一渠道实现身份的逆转,朱由检的话说的没错,谁都无法确保皇明宗军的内部,是否存有厌战情绪,如果是带着这种情绪奉旨南下的,那这支好不容易缔造出来的强军,就会折戟在南洋一带,这是朱由校绝对不愿看到的。
只不过有一件事,朱由校没有对任何人讲。
这次在东倭的选择,将标志着两种选择下的不同人生,愿意前去东番,参与到可能爆发的南洋之战,他们之中会有一批人,成为继唐王朱聿键后,属于大明移藩的先驱者,他们会以此前的表现与功绩,或以亲王爵,或以郡王爵,或以镇国将军,或以辅国将军,这四等宗爵的身份移藩到南洋各地去。
而与之对应的,是在大明本土的一批群体,会被罢黜掉对应的爵位。
至于那些没有选择南下的皇明宗军,他们的晋升之路已然是结束了,至于他们的爵位朱由校会保留的,不过等他们离世后,下一代能承袭的就是降等爵位了,如果他们的子孙后代,没有表现优异的,最终会面临的就是除爵。
大明宗藩宗室的爵位,已然被朱由校除掉了兜底的奉国中尉一级,既然对大明社稷没有任何贡献,那就不该享受大明社稷的福泽。
朱由校当然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肯定会有一些人生出不满的,但这没有什么,自有宗人府负责震慑与约束。
依着今下宗人府的权柄与底蕴,别说是管着几百万的宗藩宗室群体,即便是上千万,那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不过等到一批宗藩外迁到南洋等地后,关于这部分的管制会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职权归属于宗人府,一部分职权归属于理藩院,在一些时候,朱由校就像是无情的政治机器,以明确对应的职权与区分,确保他所构建的国制体系不存在任何缺陷。
“还有一件事。”
在众人思绪万千之际,朱由校伸手道:“派人前去内阁,着中枢海关总署对外颁布,鉴于东番所遇无端之事,我朝海关税对外征收统加两成,非我朝海商必须缴纳,不然严禁停靠通商,荆王,这件事由你来具体操办。”
“臣遵旨!!”
朱慈烟当即上前道。
既然远在东番的唐王朱聿键,已经明确要跟那帮西夷打擂台了,作为大明皇帝,朱由校必须要有对应的态度才行。
再一个,这件事在朱由校看来,背后掺和其中的群体不少,既然是这样的话,那趁着此次势头,就将这些家伙全都给挖出来。
“南洋真要起了战事,只怕这持续的时间,会比征伐东倭,甚至当初镇压建虏叛乱,都要长很多啊。”
离开御前,袁可立眉头微皱道:“而且这一战开打了,对于我朝沿海地带,势必会产生不小的影响。”
“是啊。”
王在晋紧随其后道:“跟西夷这一战打起来,那来我朝海贸的西夷势必锐减,到时这部分海贸该怎样增补,就成了重中之重。”
“这算什么。”
熊廷弼满不在乎道:“既然西夷不来,那我朝就过去,如今我朝治下从事海贸的规模,那是很多的。”
“试想一下,等到中枢有司出台对应的政策,你们觉得我朝会缺敢冒着风险,前去南洋搜刮的群体吗?”
“枢辅,话别说的那么难听。”
孙承宗皱眉道:“这怎么能叫搜刮呢?这是贸易,是你情我愿的事!!”
“哈哈,你说的对。”
熊廷弼大笑道:“的确是你情我愿的事,现在有人不愿意了,那我朝也就没必要惯着他们了。”
其实在这件事上,别看熊廷弼一开始讲了不少,但是在其内心深处啊,是希望唐王在东番一带,跟那些西夷打一仗的。
如果这一战打下来,大明能恢复旧港宣慰司,能将马六甲控制起来,这对于今后掌控南洋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毕竟在这片土地上,大明拥有毫无争议的法理,过去是因为一些原因,所以才放弃了这片土地,现在不一样了,大明的国力蒸蒸日上,既然有能力,有实力,再度将这片土地控制起来,那么属于大明的规矩,就必须要在这片土地上重新树立起来,谁要是遵守了,那一切安好,但谁要是敢突破,那不好意思了,打你没有任何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