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蒲津渡口

最终,这些城池里只剩下一群手无缚鸡之力的老弱妇孺,他们战战兢兢地站在街头巷尾,用惊恐万分的眼神望着李渊的大军如潮水般涌入城中。

李渊率领着八千骑兵,浩浩荡荡地抵达了蒲津渡口。

站在此处极目远眺,只见宽阔汹涌的黄河奔腾而去,而对面便是令人心驰神往的关中地区。

那狭长的河道宛如一条蜿蜒的巨龙,横亘于眼前。

此时的潼关尚未设立,面前呈现出的是一片平坦开阔之途。

只需一鼓作气跃过这道天险般的蒲津渡口,便能长驱直入,迅速杀进关中大地。

然而,此时此刻的李渊却并无立刻进攻关中之意。

个中缘由倒也并不复杂,实在是因为这片领土太过辽阔,纵使他有通天彻地之才、经纶济世之能,也难以做到面面俱到、事无巨细地去管理经营。

况且,对于自己麾下那些负责文职事务的官吏们,李渊心中始终存有一丝疑虑和不安,使用起来总觉得不够放心可靠。

至于说让军队去掌控各个地方,李渊同样不敢掉以轻心。

毕竟一旦形成军头主义,这些手握重兵的将领们难免会拥兵自重、割据一方,成为尾大不掉之势,届时局面必将失控。

目前来看,河东、太原、雁门以及上党这四个郡县已然连成一片,其范围大小恰好能够满足李渊掌控军政大权所需。

他决定以此作为坚实的根基,循序渐进、步步为营地逐步向外扩张势力范围。

切不可贪功冒进、急功近利,否则欲速则不达。

李渊身披重甲,威风凛凛地站在蒲津渡口,身后紧跟着一众文臣武将,他们神情肃穆,严阵以待。

而那八千精锐骑兵则整齐划一地排列着,马蹄轻踏地面,扬起阵阵尘土,仿佛一股钢铁洪流般令人震撼。

与此同时,黄河对岸的董卓正骑在一匹高大的战马上,目光锐利如鹰隼,紧紧盯着远处一河之隔的李渊及其麾下军队。

他眉头微皱,口中喃喃自语道:“真没想到啊,当年那个小小的贼寇,如今竟然发展得如此壮大,连朝廷都无法将其制服,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群贼寇肆意攻掠河东之地!”

说罢,董卓无奈地摇了摇头,长长地叹了口气。

其实,对于河东这块富饶肥沃的土地,董卓一直心怀觊觎。

在过去的四个月里,仅仅依靠着一座蒲坂城,他就成功地养活并训练出了两千大军。

若是能够让他当上河东太守,那么要募集三万大军简直就是易如反掌之事。

想到这里,董卓不禁心痒难耐,但却又无可奈何,只能在心中连连哀叹不已。

至于此次不发一矢便匆忙撤离河东,董卓倒并不是特别担心会因此遭到朝廷的怪罪。

毕竟,现在的朝廷自顾不暇,正忙着与李渊这个贼寇议和呢,双方讨论的焦点正是位于黄河以北的河内郡归属问题。

在这种局势下,朝廷哪里还有精力去追究他擅自放弃河东的责任呢?

朝廷如今正面临着双线作战的艰难局面,形势可谓岌岌可危。

为了缓解当前的紧张局势,朝廷高层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采取权宜之计,试图先稳住李渊一方。

于是,他们做出了一个重大决策:割让富饶的河东郡给李渊,以此作为交换条件,换取其从残破不堪的河内郡撤军。

经过一番周折,朝廷终于成功地与李渊达成了这项协议。

不久之后,李渊驻守在河内的七万大军开始有序撤离,而朝廷也如愿以偿地收复了河内这块曾经失去的土地。

然而,对于这场交易的得失利弊,众人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在董卓眼中,用富庶繁华的河东郡去换取那历经战火摧残、满目疮痍的河内郡,简直就是一桩赔本买卖。

即便是傻瓜恐怕也能够一眼看穿。

他不禁暗自叹息,感慨朝廷中的那些王公大臣们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全然不顾及这样做是否会助长李贼的势力,使其愈发强大难以控制。

实际上,早在几个月之前,大汉就已经派遣使者前往李渊处展开了漫长而艰苦的磋商与谈判。

双方代表你来我往,唇枪舌剑,经过整整两个月时间的激烈交锋和反复讨价还价,才最终敲定了这笔割地换城的交易。

虽然表面上并未明确提及“割让”二字,但实质上却是默认了河东郡将落入李渊之手,朝廷不会派出一兵一卒前去争夺。

不仅如此,大汉方面还答应给予李渊一系列优厚的条件,包括提供五十万石粮食以及此后每月至少十万石粮食,并按照市场价格进行交易;同时,要打通两地之间的商贸通道,允许各地商人自由往来于并州进行贸易活动,而朝廷不得加以阻挠。

就这样,五十万石的巨额粮食以及每月保底十万石的稳定粮食供应成为了这次交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月,李渊需要支出一亿钱用于购置这些粮食!

然而,对于财大气粗的李渊而言,这无疑是一桩极为划算、甚至可以说是暴利的生意。

要知道,李渊从来就不曾为钱财发愁过,他真正稀缺且急需的恰恰是能够维持军队和民众生计的大量粮食。

更值得一提的是,现如今那至关重要的盐池已被李渊牢牢掌控于手中。

如此一来,整个关中河洛地区的食盐供应皆须依赖李渊方可获得。

也就是说,那些看似如流水般花出去的巨额钱款,最终依旧会源源不断地回流至李渊囊中。

这般稳操胜券、只赚不亏的绝佳买卖,怎能不让李渊心满意足呢?

而成功推动并达成此笔交易的关键人物,则是大汉司空袁隗。

这位久居官场的老狐狸显然已经失去了继续与双方周旋、消耗时间的耐心。

于是乎,他果断选择暗地召集诸位大臣,并毫不吝啬地许下了异常优厚的条件,其目的只有一个——迫使李渊速速退兵。

按照协议约定,足足五十万石粮食将会分作三批,依次运往并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