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白波谷

再往后,则是数量众多的战兵,他们手持锋利的兵器,排列成井然有序的方阵,紧紧跟随在中军之后。

就这样,七万大军宛如一条长龙般浩浩荡荡地朝着西河郡挺进。

如此声势浩大的行军动作,又怎能逃过那些有心人敏锐的目光呢?

特别是身处黄河南岸的董卓,听闻这个消息后,犹如惊弓之鸟一般惶恐不安。

他一面手忙脚乱地部署防御工事,加强对自己领地的防守;另一面则心急火燎地派遣信使快马加鞭赶往洛阳,向朝廷详细禀报李渊大军的一举一动。

然而,当朝廷得知李渊率军入侵西河郡的消息时,朝堂之上却陷入了一片死一般的沉寂。

满朝文武大臣们面面相觑,谁也没有率先开口对此事发表任何意见或看法。

整个场面显得异常凝重压抑,就好像大家都心照不宣地默认了李渊即将占领西河郡这件事情似的。

其实,并非朝廷不想采取行动阻止李渊,而是如今的局势已然让他们感到力不从心。

自从李渊成功占据了河东地区以后,西河郡便如同汪洋大海中的一叶孤舟,孤零零地夹在李渊势力与匈奴之间,进退两难,根本无路可逃。

面对这样艰难的处境,朝廷也是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西河郡落入李渊之手。

即便李渊并未将目光投向西河郡,那虎视眈眈的匈奴亦会如饿狼般逐步吞噬这片土地。

当下之西河郡,其北部的河谷区域已然沦为南匈奴屠各部落的势力范围,唯有南部狭小的一片平原尚由汉人统治。

然而,当西河郡太守惊闻近旁的“李贼”竟对他起兵发难,这位堂堂太守竟然毫无抵御之意,毫不犹豫地丢弃官职,落荒而逃。

此等行径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众多县令目睹太守如此怯懦之举,纷纷效仿,仓皇撤离,全然没有一丝一毫抵抗之心。

毕竟,连强大无比的朝廷尚且难以抵挡李贼凌厉的攻势与掠夺,仅凭区区一个规模甚小的西河郡,又如何能够与李渊相抗衡呢?

得益于大汉的三互法,在当地为官的县令太守并不是本地,这就导致这些官员根本没有归属感,再加上天子卖官鬻爵,导致这些地方官根本不管民间疾苦,一味的压榨。

放眼整个西河郡,汉人总人口数甚至不足十万之众,且绝大部分地域皆掌控于南匈奴之手。

面对这般绝境,众人深知留在此地无异于坐以待毙,倒不如识趣地主动退让,任由李渊去与匈奴纠缠不休。

而这一决策,恰恰正是如今远在洛阳的朝堂所期望达成的目的——欲令李渊直面南匈奴。

诚然,南匈奴现今已不复往昔辉煌,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其残余力量仍不容小觑。

只要能够有效地束缚住李渊的手脚,那么朝廷便可以从容不迫地对关中地区的叛乱展开平定行动。

白波谷!

李渊率领着军队缓缓前行,从蒲坂出发到达西河郡的边界竟然耗费了整整六天的漫长时光,他似乎并不急于加快行军速度。

“大将军,前方不远处便是白波谷了,只要顺利通过此地,我们就能成功抵达西河郡啦!”

一名身材魁梧的青年壮汉快马加鞭赶到了李渊身旁,高声禀报。

这位青年正是徐晃,在攻打安邑的时候,徐晃表现得极为勇猛,身先士卒,率先登上城楼,冲入敌阵。

由于战功卓著,他被直接提拔到李渊身边担任亲兵,并当上了一什之长。

虽然目前仅仅只是个不起眼的小什长,但只要能够跟随在大将军左右,并且保住性命,假以时日必定会成长为军中将领。

而李渊本人对于徐晃也是颇为赏识,有意栽培和提拔他。

当然,不仅仅只有徐晃一人得到了李渊的关注,张辽、高顺以及杨奉等将领同样也在李渊暗中默默考察的名单之中。

“这白波谷?”

李渊眉头一拧。

对于白波谷李渊自然是熟悉。

大名鼎鼎的白波军不就是从白波谷开始的吗!

听到大将军开口,徐晃略微犹豫了一下,然后双手抱拳,恭敬地回答道:“回禀大将军,这白波谷地势险要,两侧山峰高耸陡峭,倘若敌军在此设下埋伏,恐怕我军将会陷入被动局面。还请大将军下令让兄弟们加强戒备,以防万一。”

“不仅如此,那白波谷位于河东与西河交界之处,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成为众多流民齐聚,聚众为匪,由一名叫郭太的首领带领,传闻他乃是太平道的一方头领,但此说法究竟是真是假却难以确证。”

徐晃面露犹豫之色,缓缓说道。

李渊听后微微颔首,表示赞同。

此时,李渊所率大军已然在白波谷前集结完毕,严阵以待。

然而,谷内的各方势力也早已得知了这个消息。

在山寨之上,可以看到上千名头裹黄巾的士卒或坐或卧,姿态各异,显得有些歪七扭八。

他们似乎并未因山外大军压境而感到丝毫恐惧,依旧我行我素。

与此同时,山寨的大堂之内却是另一番景象。

十几个身着头领服饰的壮汉正聚集在一起,七嘴八舌地争论不休。

众人围绕着如何应对谷外的天策上将而激烈的争论不休。

有人主张迎天策上将入谷,拜在天策上将门下,重新带领太平道崛起。

有人则认为应当礼送天策上将,不与其为敌,继续在这白波谷里大口吃肉大口喝酒。

无论怎样讨论,双方始终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言辞愈发激烈,争吵声越来越大。

而在主位之上,坐着一名年约三十多岁的大汉。

他眉头紧锁,满脸愁容地看着堂下分成两派争执不下的手下们,心中暗自思忖,一时之间竟不知该作何决断才好。

黄巾起义之际,河东和西河地区并未遭受到波及,得以保持相对的安宁。

正因如此,这片土地吸引了无数流离失所的民众前来寻求庇护,导致境内出现了数量庞大的流民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