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明枪易躲

待完成对雁门郡的巡查之后,李渊便在自己亲信骑兵的严密护卫之下,迅速追上了前方正在行进中的主力部队。

随后不久,他们一行人顺利抵达了太原境内。

而此时此刻,沿途各个县份的将领、千户以及当地那些世家大族和豪强势力们都争先恐后地涌出来迎接李渊及其军队的到来。

从这样热烈的欢迎场景就能够明显看出,自从李渊入主并州至今已然过去了整整一年时光。

在这段时间里,并州境内的众多世家豪强逐渐开始清醒地认识到当下的局势发展,并慢慢地接受了眼前的现实情况。

于是乎,他们正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向李渊靠拢示好。

尤其是在大汉朝廷正式册封李渊为并州牧以及舞阳侯之后,这些世家豪强仿佛彻底放弃了抵抗与抵触心理,犹如认命般地选择了顺从李渊的统治,再也不敢对其抱有丝毫的排斥之意。

李渊如同往常一样,不紧不慢地接见了前来拜见他的人们。

只见他面带微笑,神情和蔼可亲,让人如沐春风。

那些原本心中忐忑不安、生怕会遭到李渊拒绝的当地豪强和文士们见状,纷纷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然而,李渊此次行程匆忙,并没有太多时间与这些人深入交流。

他仅仅是草草地见了他们一面之后,便决定稍作休整,好好休息一晚。

第二日清晨,天还未亮,李渊就又带着随从们马不停蹄地上路了。

经过数日的奔波劳累,李渊一行终于赶在了十二月份之前,抵达了晋阳城下。

此时的晋阳城门外可谓是热闹非凡,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尽管天空阴沉沉的,凛冽的寒风吹得人瑟瑟发抖,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城门口那众多等待着的人们的热情。

放眼望去,无论是文吏还是将领,他们要么身穿着华丽的锦袍;要么披着厚实的皮裘,将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

而在人群之中,更有大批负责维持秩序的兵卒穿梭其中,数量足有三千人之多!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距离晋阳城外五里之处,还有大约四五百人的队伍整齐地站立着,仿佛正在迎接着什么重要人物的到来。

而位于这支队伍最前方的那个人,则被众人紧紧簇拥着。

只见他身着一袭华贵的大红锦袍,鲜艳夺目,双手小心翼翼地藏匿于宽大的衣袖之中,正目不转睛地眺望着远方的地平线,似乎在急切地盼望着什么。

再看此人身后的那一长排将领们,个个身姿挺拔,威风凛凛,全都静静地伫立在此人身后。

单从这样的排场来看,便能知晓此人身份之尊贵、地位之崇高。

这位被众星捧月般围在中间的人,正是并州主簿阎忠。

在并州阎忠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实权人物。

“大将军出征一年,战果累累,成功地攻下了河东和西河这两块要地。自此之后,我并州两百多万军民再也无需为粮食问题而忧心忡忡。只需静待数年时间,好生发展建设,届时便能够挥军南下,逐鹿中原!”

遥望着远方,阎忠的目光炯炯有神,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辉煌景象。

在过去的这一年里,阎忠可真是忙得不可开交。

他不仅需要在大后方精心调度大军所需的粮草物资,确保前线将士们无后顾之忧;还要安排各地千户所积极开展荒地开垦工作,以增加农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与此同时,他更要与大汉朝廷展开谈判。

最终,成功用河内郡换得了河东西河之地,并且还为并州争取到了足足五十万石的粮食,以及每个月朝廷向并州调拨的十万石粮食。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关键的举措,才使得并州顺利地度过了这一年的粮食危机。

可以说,阎忠的功绩,并州上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大家都对他钦佩有加。

也正因如此,如今的并州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生机勃勃的景象,处处皆是欣欣向荣之势。

而这一切,自然离不开阎忠在背后默默地辛勤治理。

毫不夸张地讲,阎忠对于并州的贡献简直就是居功至伟。

就连那些在并州当地颇具影响力的世家大族们,也纷纷称赞阎忠乃是具备王佐之才。

于是乎,阎忠的名望在并州迅速攀升至巅峰状态。

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在并州的声望已然超越了当时的李渊。

毫无疑问,阎忠的声望在世家大族和豪强寒门之中广为传播。

而那些不遗余力地吹捧阎忠之人,正是这些群体中的一部分。

他们之所以如此卖力,无非是希望能借由阎忠这座桥梁,得以踏入州牧府大门,进而实现自己心中的目标!

此时,阎忠口中念念有词:“逐鹿天下……”

回想起与大汉谈判时的情景,他对于大汉当前的衰败局势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

那场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犹如一把开启灾难之门的钥匙,瞬间释放出了无数潜伏已久的洪水猛兽。

天下间所有对大汉心怀不满的势力纷纷趁机而起,闹腾不休。

无论是西北、河北,还是中原、江东,亦或是荆南和蜀中,无一不是乱局丛生。

正因如此,大汉才会如此急切地想要与李渊达成和谈协议。

不仅如此,他们甚至不惜向外公布了李渊已被册封为并州牧的重大消息。

然而,千万不要误以为朝廷此举乃是出于善意。

需知,李渊现今的身份可不简单,他既是太平道的大贤良师,又是黄巾军的天策上将。

这样一个人物竟然接受了朝廷的招安,并摇身一变成为了并州牧。

这一情况无疑令天下的黄巾势力陷入了迷茫和困惑之中,不知该作何感想。

就连阎忠本人当初也未曾料到,朝廷竟会巧妙地利用招安李渊这件事大做文章。

当李渊出任并州牧这一消息如春风般传遍黄河两岸之时,河北、青州、泰山以及汝南等地的黄巾军犹如被施了定身咒一般,纷纷偃旗息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