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不再像往常那样喧闹,而是默默地等待着,等待着考试结果的揭晓。
时光荏苒,七日转瞬即逝。
终于,到了发榜的时刻。
李渊花费了七天的时间,夜以继日地批阅那一千一百份考卷,并为每一份考卷打分。
经过漫长而严谨的统计,他终于将分数排名前一百的学子名单整理了出来。
然而,当他仔细查看这前一百名的考生时,却惊讶地发现其中竟然有三十一名不及格者!
也就是说,真正及格的考生仅有六十九人而已。
要知道,这次并州的考生总数可是多达一千一百人啊!
如此低的及格率,让李渊不禁开始怀疑,到底是自己的要求过于苛刻,还是考题本身难度太大呢?
这些考题无非就是刑律、施政以及局势这三大类而已,按理说应该并不太难。
可即便如此,还是有许多考生连最基本的律法问题都答错了。
李渊实在想不明白,这些考生到底是在考什么呢?
就算他们完全不了解相关知识,哪怕只是照着汉律去抄写,也应该能够答对一些题目吧。
更让人感到失望的是,这六十九名及格者中,还有十五名仅仅是堪堪及格而已。
至于那些出类拔萃、表现优异的考生,则一个都没有。
而分数最高的那位,也不过才一百二十分,来自上党陈氏。
不过,第二名的名字倒是让李渊略微感到有些意外。
因为他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张扬。
这个张扬,乃是云中郡人士,居住在太原。
李渊对他还有些印象,因为此人在未来可是汉末的诸侯之一!
没想到他竟然也参加了这次考试,而且还取得了如此不错的成绩,这着实让李渊有些意外。
也许正是因为李渊入主并州这一事件的发生,才导致了后续一系列的变化。
按照历史原本的发展轨迹,张扬本应凭借其勇猛的名声,成为并州的武猛从事,并投靠丁原,为大将军何进在并州招募数千士兵。
然而,何进却不幸被宦官谋害,这一变故使得张扬招募的数千士兵滞留在了上党地区。
董卓入京后,张扬见势不妙,趁机发兵攻打上党,并成功斩杀了上党太守。
但他在攻打壶关时遭遇挫折,未能攻克。
于是,张扬率领他的部队开始在上党地区四处劫掠各县,给当地带来了不小的动荡。
后来,张扬加入了以袁绍为首的讨董联军,凭借着袁绍的势力逐渐崭露头角,并最终成为了河内太守。
然而,如今并州已被李渊所占据,李渊封锁了并州太行山的通道,除了商队可以通行外,其他人等一律只许进不许出。
如此一来,张扬自然就无法结识到丁原了。
毕竟,丁原如今已成为了河内太守,而张扬想要与他相识,难度可谓相当之大。
不过,从张扬参与科举这一举动来看,他显然是有意投靠李渊。
毕竟,李渊作为并州牧,虽然实际掌控的只有五个郡,但这五个郡的人口已经超过了两百万之众,其实力不容小觑。
并州的人口数量达到了历史上的巅峰,远超以往任何时期。
而且并州地势险要,又有山河之利,使得外界难以攻入并州。
李渊的势力如日中天,而大汉境内却烽火连天、战乱频仍。
在这样的背景下,张扬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投靠李渊的念头。
张扬这个人,功利心颇重,他深知在乱世之中,只有依附强大的势力才能有所作为。
而李渊如今的实力,无疑让他看到了实现自己野心的希望。
李渊放下手中的名单,眉头微皱,陷入了沉思。
他心中有些纠结,是否要将那三十一名成绩不及格的人也列入官员名单之中。
毕竟,之前他放出的话是只录取前一百名。
李渊心里其实是有些不情愿的,但他也明白,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尤其是他作为一州之主,更不能失信于人。
经过一番内心的挣扎,李渊最终还是决定放下心中的不满,将这一百人的名单公布出去。
这份名单被张贴在了州牧府门外的告示栏中,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
而此时,在州牧府外,早已聚集了上千人。
他们翘首以盼,焦急地等待着选官的最终结果。
因为这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前途命运,更关乎着整个并州的未来走向。
尤其是那些世家豪强,他们对这次选官结果格外关注,因为这直接影响到他们家族在并州的地位和影响力。
“中了,中了!”
站在前面的几大家族看到榜单上自家子侄的名字后,立刻欣喜若狂地欢呼起来。
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无法抑制的喜悦,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为他们欢呼。
与此同时,其余几家也看到了自家子侄的名字,同样喜不自禁。
这一时刻,他们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了地,多年的努力和期望终于得到了回报。
几乎并州所有世家的人都榜上有名,这并非偶然。
与那些豪强出身的人相比,世家在学识方面有着上百年的深厚传承。
这种传承不仅体现在家族的文化底蕴上,更体现在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上。
而且,世家的学子并不是一个人在参考。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许多家族都会将族内那些有学识的族人都送去参加考试。
这样一来,他们的成功率自然就大大提高了。
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上党、太原、河东这三郡之地的世家表现尤为突出。
榜单上有七成都是他们世家的子弟,这个比例让人惊叹不已。
相比之下,豪强、寒门以及普通人所占的比例仅为三成。
李渊自然也清楚录取的人数以世家最多,但他对此也无可奈何。
毕竟,豪强出身的那些考生,水平参差不齐,难以一概而论。
他总不能为了打压世家,而找一些滥竽充数的人去抢占名额吧?
那样做不仅对其他考生不公平,也会影响到整个科举制度的公正性和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