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章 匠作坊

面对这一局面,李渊当机立断,决定将州牧府衙进一步扩建,以确保能够容纳这十个衙门。

经过一番紧张的筹备和施工,州牧府衙终于得以扩大到足够的规模。

在此次科考中脱颖而出的学子们,成为了李渊重点关注的对象。

他深思熟虑后,将其中大部分人安排到了户曹和田曹衙门,负责统计户口和田亩数量等重要工作。

这不仅是为了即将到来的夏收和秋收做充分准备,更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五郡之地的人口和土地状况,为后续的发展规划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在接下来的近两个月时间里,李渊全身心地投入到十曹的组建工作中。

他事必躬亲,从人员调配到衙门布局,每一个细节都亲力亲为。

经过不懈努力,各个衙门终于如雨后春笋般矗立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十曹的各主簿都被赋予了决策和执行的权力,他们只需定期向李渊汇报工作进展即可。

这样的安排既保证了各曹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又能让李渊对全局有清晰的掌控。

虽然会使其做大,但目前来说,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等以后,人手充裕了,再将决策和执行划分开来。

随着衙门的组建完成,官吏们开始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

李渊终于可以稍稍松一口气,享受一下难得的清闲时光。

然而,他的思绪却并未停歇,一有空闲,他便不由自主地想起城外的工匠营。

城外的工匠聚集地,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其规模已经不亚于一个县了。

工匠坊大致分为纺织工匠,铁匠,泥瓦匠,造纸匠。

他们的规模都不亚于一座县城。

其中以铁匠的数量最多,两万八千户。

其次就是泥瓦匠,两万三千户。

其后就是纺织工匠,一万八千户。

还有造纸坊的工匠,从一开始的四百户,如今扩充到了六千户,并且每日还在增加。

目前的造纸坊已经满足了并州用纸需求,但想要卖,目前的产量还是不够。

还有一些其他匠人,共计九万户工匠分布在晋阳城外。

他们日夜忙碌,为五郡之地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九万户工匠依水而居,他们各自忙碌着,生产着并州所需要的一切。

这些工坊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河流边,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其中,规模最为宏大的当属铸铁工坊。

依靠着水利锻造。

它宛如一座钢铁巨兽,矗立在众多工坊之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而与之相邻的,则是纺织工坊,虽然规模稍逊一筹,但也同样繁忙。

这两大工坊,对于李渊来说,都是重中之重。

尤其是铸铁工坊,更是他的心头之爱。

每天,大量的矿石源源不断地运进工坊,铁匠们则将这些矿石锤炼成各种形状的铁具。

在这两万多户铁匠中,他们夜以继日地劳作,生产出各式各样的铁具。

上一年,这些铁匠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制造农具的工作中。

他们的辛勤努力,使得分散在上党、太原、雁门三郡的各大千户所都能人手一把农具,顺利地进行屯田开垦,没有耽误农耕的时节。

如今,农具已经足够充足,李渊终于可以开始实施自己的计划了。

他的目标是给全军换装,打造出坚固的铁甲以及锋利的兵器。

在汉代,士卒们所穿戴的甲胄普遍只能防御胸前,而且大多是铁扎胸甲。

只有中央军才会配备铁胄,以护住身体的大部分。

这种甲胄并不能完全覆盖全身,这在激烈的战斗中,许多士卒的四肢或是没有甲胄覆盖的地方就很容易受到伤害。

在汉代那个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时代,身上一旦出现刀伤,就几乎意味着半只脚已经踏入了地府。

尽管李渊在每次大战中都竭尽全力,但真正死在战场上的士兵,实际上仅占伤亡人数的三分之一。

而剩下的三分之二,往往是在大战过后,由于士卒受伤而引发的感染导致死亡。

即便李渊运用了一些后世的经验来处理伤口,使得感染率大幅降低,但仍然有大量的士卒因伤口感染而不幸丧命。

毕竟,李渊并非医学专业的大学生,他对于如何处理伤口的知识也只是一知半解。

他所知道的,无非就是保持环境的整洁、用热水煮沸纱布以及使用针线来缝合伤口。

然而,这三板斧虽然已经让伤兵营的死亡率显著下降,但仍然无法完全解决问题,死亡率依旧居高不下。

至于酒精?李渊还没有奢侈到用大量的粮食来实验。

这个年代,粮比人值钱。

对于这个年代的酒,以粟酒为主,非常浑浊。

但李渊也见过一些不一样的酒,颜色是绿的,也不知道是什么原材料制作的。

这种酒洒在伤口上,恐怕感染的会更快。

李渊打算等粮食充足后在慢慢实验后世的高度酒。

毕竟李渊也不会,只知道蒸馏,还需要摸索。

与其在酒上花费大量的功夫,还不如改造一下当下的甲胄。

李渊对现有的甲胄非常不满意。

他渴望拥有一种能够真正全方位护住全身的甲胄,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士兵受伤的可能性。

在这方面,李渊只能借鉴扎甲和鱼鳞甲。

这种甲胄以铁片相互串联,如同鱼鳞一般紧密地覆盖在全身,能够提供更全面的防护。

李渊将自己精心测绘的图纸交给铁匠坊的工匠们,这些图纸详细地描绘了扎甲以及鱼鳞甲各个部位的形状和尺寸。

工匠们接过图纸后,仔细研究了一番,然后开始忙碌地打造起这两套铠甲来。

有着水利锻造,工匠的效率非常快,并且铁本身的硬度也大大提高。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两套铠甲终于展现在了李渊的面前。

其中一套是士卒穿戴的扎甲,通体银白色,与后世的唐军甲胄如出一辙。

它的甲片相互交错,紧密相连,形成了坚固的防护层,能够有效地抵御敌人的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