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0章 发明与贸易

然而,由于一直忙碌于其他事务,他始终未能抽出时间来处理此事,以至于煤炭的利用一直被搁置。

不过,现在终于有了空闲时间,李渊自然不会再将煤炭遗忘。

事实上,古人很早就已经发现了煤炭,但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有限,人们在使用煤炭时常常会因为操作不当而导致一氧化碳中毒。

这一惨痛的教训使得百姓们对煤炭心生恐惧,避之唯恐不及。

然而,对于李渊来说,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解决。

他深知只要解决好通风问题,就能够安全地使用煤炭。

为了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煤炭,李渊甚至亲自进行了试验,向麾下的军卒和工匠们展示如何正确地使用煤炭。

尽管如此,效果却并不理想。

毕竟,人们心中的成见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消除。

面对这种情况,李渊也明白不能急于求成,只能慢慢地去推广煤炭的使用。

而他首先选择的推广对象,自然就是军队。

在李渊的设想中,未来煤炭将会取代柴火,成为人们生活和生产中的主要燃料。

然而,要实现这个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谓是任重而道远。

此外,李渊还有一个更为深远的目的。

他深知煤炭在工业革命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它是推动工业发展的必需品。

因此,他希望通过推广煤炭的使用,为未来的工业革命打下坚实的基础。

除了煤炭之外,李渊在一次视察矿场时,意外地发现了石灰石。

这个发现让他眼前一亮,因为石灰石可是发展水泥的关键原料啊!

尽管李渊对调制水泥所需的比例并不了解,但他手中拥有一大批技艺精湛的泥瓦匠。

于是,他果断地命令这些泥瓦匠们对各种比例进行逐一调试,相信只要经过不断尝试,总能找到合适的配方。

经过两个月的不懈努力,终于成功制造出了让李渊满意的水泥。

然而,这种水泥的颜色却有些奇怪,呈现出一种淡黄色。

虽然李渊对此感到疑惑,但当他看到水泥的硬度后,所有的疑虑都瞬间烟消云散了。

为了验证这种水泥的坚固程度,李渊亲自用强弩对其进行射击。

令人惊讶的是,强弩的箭矢仅仅在水泥上留下了一个拇指大小的小坑,然后就被弹开了。

相比之下,传统的夯土在面对床弩时简直不堪一击,会直接被弩箭钉在墙上。

而在攻城时,攀爬城墙的士卒往往会利用这些钉在城墙上的弩箭作为着力点,轻松地攀爬上去。

这种新型水泥的出现,无疑给李渊带来了巨大的惊喜和信心。

它的硬度远超夯土,将为建筑工程提供更可靠的保障,也为未来的城市建设和军事防御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在过去的三个多月里,李渊一直都待在工坊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当初决定进攻洛阳是多么明智的一个决策。

洛阳城中那些工匠,对于李渊来说,无疑是他从洛阳所获得的最为珍贵的财富。

这些工匠们技艺精湛,他们的手艺远远超过了那五六十亿的铜钱。

在这个时代,这批工匠代表着最顶尖的技术水平,而如今,他们都归属于李渊。

除了这些工匠和他们制作的器物之外,李渊自然也没有忘记另一件穿越者们都会制造的东西——盐。

不过,李渊所制造的盐并非普通的盐,而是精盐,也被称为雪花盐。

这种盐比这个时代的盐要纯净得多,完全没有任何杂质,晶莹剔透,宛如雪花一般。

当这种精盐一经问世,立刻在整个并州引起了轰动,成为了人们竞相追逐的对象。

然而,李渊对于精盐的把控却非常严格,其起售价更是高得令人咋舌。

普通的粗盐在李渊这里,价格大约在一石八百钱到两千钱之间波动,而精盐的价格则是惊人的一石万钱!

无论是对内销售还是对外销售,精盐的价格都是统一的,毫无商量余地。

如今,通过对外的商队,精盐的名声逐渐传播开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知晓这种高品质的盐。

在附近的几个郡里,那些贩卖食盐的豪强和世家们,听闻了精盐的消息后,都纷纷派人如潮水般涌向并州,急切地想要与薛泽商议关于精盐的事宜。

他们都渴望能够获得更多的精盐供应,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并获取更大的利润。

这一现象导致了原本大量流出的铜钱,开始逐渐回流。

李渊对此非常关注,他立刻通过财曹进行了详细的计算。

结果显示,从上一年开始的大宗粮食贸易中,李渊向外输出了超过十五亿铜钱。

几乎每个月都有一亿到两亿的铜钱,通过购买粮食等物品源源不断地流出。

相比之下,李渊的进项却相当有限。

目前,他唯一能够拿得出手的对外产品就是盐,而河东盐池每月仅有一千万钱到两千万钱的进项。

至于纸张,李渊自己的用量都还不够,更别提用于对外贸易了。

培养读书人才是李渊的重中之重。

李渊不可能为了赚些钱,而去拖慢教学进度。

至于酒水,李渊的粮食供应仍然处于生死边缘,自然不可能用大量的粮食来酿造酒水。

而且,通过酒水从外部购买粮食这种方式,李渊也觉得并不明智。

毕竟,他的贸易目前仍处于被动状态,如果哪一天大汉突然切断了并州与外界的粮食贸易,那么他手中的酒水又怎能当作饭来吃呢?

这种将自己的命运完全寄托于他人之手的事情,李渊是绝对不会去做的。

这样做无异于将自己的生死大权交予他人,实在太过冒险。

如今,精盐的出现虽然尚未引起轩然大波,但李渊心里清楚,这只是时间问题。

随着精盐的逐渐流出,其独特的品质和优势必然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购买。

然而,仅仅依靠周围那几个嗅觉敏锐的商人,显然无法满足李渊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