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知秋 作品

第150章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赵魁也是久经战阵的名将了,听到这里,他也能大致明白任逍遥的意思了。

“我想,我已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此次来我大燕,就是为此事吧?”

任逍遥含首点了点头:“正是如此,不知赵将军意下如何呢?”

听着他俩似乎心领神会的谈话,可一旁的蓟王却还有些云里雾里的。

“你……你们这是说的什么啊?”

看着一旁的蓟王,赵魁忙解释道:“殿下!其实虞国的意思便是想与我大燕缔结一个盟约。”

“盟约?什么盟约?”

“殿下!是这样的。如今天下大势,北宁最强。虞国与西景次之!而眼下西景因内乱已大不如前,因而虞国需要与我大燕结成此盟约,以图能与北宁相抗衡!”

姬曲摇了摇头道:“我还是不太明白!这与我大燕有何好处呢?”

这时任逍遥也朝他说道:“蓟王殿下!其实我此次前来,就是想与贵国缔结一个攻守同盟的密约。从实力上来看,无论我们那国,都难以与北宁单独抗衡。而历史上的几次巧合也说明了,我们两国在一南一北的行动,实际上却能够对北宁构成一定的威胁。打个比方来说,如果北宁再次大举来犯,我们虞国在南边对北宁或是东莱发动攻势。这样他们必然会有所顾忌。反之,也是一样的。这便是我所说的攻守同盟。”

“哦!我明白了!即如此,为何不直接光明正大的出使呢?”

“是这样的!其一,贵国不是一直奉行不结盟的承诺吗?若是大张旗鼓的结盟,于贵国的承诺不符。其二,这样的盟约若是让北宁知晓了,那么他们必然就会有所准备。即可以想法阻挠盟约的实行,也可在军事上做好准备。毕竟在实力上,当前我们两国都还没有能力对北宁发起大规模的进攻。但你想想,他若是不知情,在他进攻我们某一国时。另一国突然发力,他必然准备不足,便会心生疑虑和担心。也不知道你是真的要大举进攻收复失地,还是只是佯动牵制。必然会对其决策造成重大的影响。未知的事情,总是会让人心生恐惧的。即便是强大的北宁,也会如此。同时,这盟约也可以同样针对东莱。”

听到这里,姬曲也是恍然大悟:“哦!我知道了!这应该是对我们两国都有利的事,想必父皇应该能够同意吧!”

赵魁却叹道:“话虽如此!但这样的大事,皇上必定会征得几位重臣的意见。毕竟这盟约一但签定,虽说是密约,但也实际上打破了我燕国不结盟之承诺。负面的影响还是有一些的!皇上也不得不考虑这些。如果朝中重臣们,都能同意此盟约,那么自然便没什么压力了。否则他日,一但有所变故,便会有拿此约来做文章!”

“那你说,朝中会有那些重臣会参与这事呢?他们会同意吗?赵将军,你的意思呢?”

赵魁想了想后说道:“像这样的军国大事,但又事涉机密。我想参与的人,不会太多,但也不会太少。至少三个将军、大司空、大司马、还有兵部、礼部、户部的主事都会参与吧!至于我嘛,自然是赞同能够签定这样一个盟约的。这攻守同盟,毕竟并非是像虞国与西景那样的同盟,而是在受到北宁威胁时,而互相进行单纯军事上的应援。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简单,且所涉及的范围也相对较小。只是……!”

听到这里,任逍遥不禁有些担心的问道:“赵将军有何担忧?”

“我想,在三个将军里,本将与蓟州将军都应该没问题。大司空与那三部的主事只要将此事的利弊说清楚,毕竟总的来说,这也是对咱们燕国有利的事。他们也应该问题不大。最关键的,我就是担心大司马与辽东将军有可能会反对这事!”

“即是于国有利之事,他们因何而反对呢?”任逍遥不解的问道。

赵魁并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看了看一旁的姬曲后问道:“殿下!你在蓟州督军也有一年多了,你且说说当前蓟州的军情形态呢?”

听到赵魁忽然问起这个问题,姬曲虽有些意外,但还是很快的回答道:“当前我大燕的蓟州军总兵力约为四万七千人。其中三万五千人布防于蓟州以及周边主要节点之上。另有约一万两千人驻守于辽阳,一有战事,可随时前出支援蓟州。当然,若是敌军大举来犯,辽东军以及将军的狼骑也可西进支援。”

“那蓟州方向所面临的压力呢?”

姬曲继续回答道:“北宁军在蓟州周边,一直保持着七至八万的军力。而南边的东莱也一直维持着两万人马。所以蓟州时刻都面对着北宁与东莱大近十万人马的威胁。因而,本王认为,这个盟约越早签定越好。一但敌军来犯,也能减轻一些压力!”

赵魁听罢,微微一笑:“看来蓟王殿下在蓟州这一年多,还是有所收获的。可是如今我大燕在辽东早已算是稳固下来了,可为什么在面对着北宁与东莱如此强大的压力之下,依旧没有从辽东军中抽调部份,以加强蓟州的军力呢?”

“这……。!”听到这个问题,姬曲也一时无语了。

“是啊!这又是为何呢?我虽来燕京不久,但也大体了解到了目前贵国在辽东的情况。眼下辽东已基本稳定,许多部落皆已归顺或臣服于燕国。仅这些大小部落本身的军力,经过整编之后,维护地方治安和平定一些有异心的小部落,已然没有太大问题。依我所见,除去拱卫皇城的五千禁军以外。在辽东数郡,只需再保留一支两万人的留守部队,再加上有将军的狼骑居中侧应调度做为威摄,已足够维持辽东的稳定了!为何还一直保留着比蓟州前线还规模更大的辽东军呢?”任逍遥也有些不解的问道。

赵魁不由的轻叹一声:“唉!此事可就说来话长啦!而且本身与军事也无太大关系了!”

看着他俩都有些疑惑的表情,赵魁觉得,若是要想促成此事,或许还是得将其中的隐情向他们言明,或许才能一起找到可能解决问题的办法来。

于是他想了想,这才说道:“也罢!事已至此,我也就将其中玄妙告诉你们吧!”

“其实前两年,皇上也曾打算从辽东军中抽调出两至三万兵力到蓟州前线去。可是却受到了大司马和辽东将军的反对,他们认为蓟州一带,久经战事,民生凋敝。若布属军队过多,粮草都得从辽东补充,于国不利。”

“辽东到蓟州也并不算太远啊!而且增加两三万兵力,对于粮草供给会有那么大的影响吗?”任逍遥听到这里,越发奇的问道。

“哼!当然不是啦!河北之战已过去二十年,其后我燕军又收复了军都、安次。蓟州、辽阳地区的民力也已基本恢复。就算是增加两三万兵马,还是基本能够承受的。就算粮草有所短缺,从辽东运来,也不是太远。在昌黎便有一处大粮仓,送至蓟州最多也不过四五天的行程。他们之所以不愿意这么做,那是大司马与辽东将军不愿意削弱自己的实力。一但这些兵马调往蓟州后,便不在辽东军的管辖之内。这才是他们真正反对的原因!”

“我明白啦!这当是那丽妃一党,不愿意交出权力。而是想将兵力最盛的辽东军牢牢的握在自己这一党手中!可是我就不太明白,听闻燕皇也算是明君,可为什么会如此纵容丽妃这一党外戚呢?不好意思,我也是就是论事,并非是有意评击你们朝堂党争之意!”

任逍遥说罢,赵魁却摇了摇头,有些无奈的苦笑道:“其实有些事呢,皇上也是没有办法。当年我大燕在河北惨败之后,为避北宁兵锋,不得已而迁都辽东。而辽东最大的仕族便是这李氏家族。为了能在辽东站稳脚根,让国力得以恢复。那就必需得借助这李氏家族的力量。于是皇上便与李氏通过姻亲关系,也就是纳了李氏之女为丽妃。从而让李氏完全的支持自己。随后也提了丽妃的亲叔叔,当时还只是襄平郡守的李源为尚书令。之后不久,又将其提为大司马。而时任襄平、乐浪二郡镇边将军的李程也随后被任命为了辽东军的统帅。此人也是丽妃的堂兄。在当时河北惨败之后,皇上也正是借助了辽东李氏的力量,这才一步步让我大燕恢复到了今日之景象。然而,任何事都是有利有弊的。虽然借助和利用了李氏家族,让我大燕快速的发展了辽东,并恢复了国力。但李氏家族的实力在朝堂之上也是日渐坐大!如今皇上就是想逐步削弱李氏的李量,但也能只是暗中一点一点的进行。而不能在明面上和李氏过不去,更不能把李氏给逼急了。所以一但若是与虞国签定了这个攻守同盟的盟约,那么就必然需要加强蓟州的军力,否则一但有事,再从辽东调兵,不但会触动李氏的利益,时间上也会有所耽误!”

听赵魁简单的把这些事说完,任逍遥再将之前的各种消息以及自己的猜想推测结合起来。看来事情真正的难点,果然是在这李氏一党之上。

“看来,要想促成此约,还真不是那么容易啊!有没有办法能让李氏不从中作梗呢?”任逍遥问道。

“这……。!对于李氏来说,他们自己身的利益最重要,而国之利益都是其次。所以要想以理说服他们,我看几乎很难。除非……!”

“除非什么?”任逍遥一听还有戏,急忙追问道。

“除非是让他们能够得到更大的利益,或是用他们觉得更有价值的利益来交换。否则他们绝不会同意签定这个会削弱他们所掌握的辽东军的盟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