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为姜大将军父子战功赫赫,顶多就是失察,并且他们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所以功过相抵,将姜氏贬谪即可。
这时,长公主坚称若要灭姜氏九族,她愿以镇国公主爵位代受,请求永嘉帝法外容情,看在姜氏为大晋北归立下盛功的份上,免姜氏之罪。
多番权衡之下,永嘉帝下诏流放姜原遂一脉,给死去的军民一个交代,同时又加封姜原进为武安伯,以表对姜氏战功的认可,以全姜氏门楣。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天子与长公主都站在姜氏这边,流放不过是权宜之计,待朝局稳固,海内肃清,此案未必没有转机。
这个法子算是安抚了两边,无人再有异议。
永嘉帝将流放之地放在了左儿乡,那是大晋与塞北的边线上的一处地方,全程由左千牛卫押解。
队伍离京那一日,萧季绾与慕容念在长安城外三十里处的长亭相送。
“路途遥远,此行保重,切莫灰心,以待来日。”萧季绾郑重道。
赵娘子抱着姜柔则缓缓一拜,“多谢殿下成全。”
不再多言,就此分别。
“我们也走吧。”慕容念道,可她转身之时,隐约瞧见了远处一道熟悉的身影,“阿绾,那是……”
萧季绾举目望去,那人一身劲装,驻马而立,似是觉察到有人在瞧她,大大方方地回望了过来,遥遥拱手行了一礼。
“只此一次,下不为例。”
萧季绾无声地开口,那人应是听见了,扯了扯嘴角,继续目送押解的队伍离开,直到队伍彻底从视线中消失,她才翻身上马,往南边的方向奔驰而去。
第251章 天授
如今已是天授凤仪三年, 永嘉帝萧季钧登基的第十个年头,也是镇国晋宁长公主萧季绾代帝执政的第五个年头。
天子自永嘉三年在楚州,也就是从前的建宁遇刺之后, 原本就先天孱弱的身子更加雪上加霜, 根本禁不住朝政日理万机的折腾, 于是在永嘉五年春末之时, 授长公主萧季绾摄政大权, 此后永嘉帝渐渐不问世事, 军国大事基本由萧季绾裁定,只一个月临朝一次, 象征性见一见群臣, 如此之景维系了两年。
由于永嘉帝膝下一直未曾有子嗣,朝臣担忧王朝江山后继无人,东宫长时间空虚又于朝局稳固极为不利, 便试探着上奏永嘉帝,请求于萧氏宗族中挑选一德才兼备之子收养,以固国邦,萧氏如今除了永嘉帝这一脉, 便只有范阳大长公主、晋宁长公主以及荆王与绍王这四脉, 收养嗣子的风声传出去后, 荆王与绍王的心思便活跃了起来,尤其是荆王,更是借着每岁末入京之时暗中结交朝臣,谋求东宫,永嘉帝念及萧氏血脉稀薄, 只将二王从一字亲王降位为二字王,以示警告, 二王见状也安分了许多
可是如此一来,问题根本没有解决,朝臣想着收养嗣子行不通,又改了主意,上奏请求永嘉帝扩充后宫,永嘉帝不胜其扰,索性连一个月一次的朝会也不上了,在三年前退居太极宫西北处的太康宫休养,并改年号为天授凤仪,将朝政全权交给了长公主萧季绾。
经过七年的轻徭薄赋,内休外攘,大晋已逐渐从与高薛的北归战争中恢复了过来,如今的四海八境,虽比不得景和盛世,但已隐隐有大明帝在位期间的清平之景。
天授凤仪三年的初冬,一场霜雪突如其来地落下,在长安宫阙上覆了薄薄一层,让这蒸蒸日上的京师之地变成了冰雕雪砌的天上宫阙。
太傅颜君至之女颜芳存今日定亲,颜芳存前些日子刚入中书省任起居舍人一职,她的定亲宴,中书令慕容念本是要亲临道贺的,但慕容念前一段日子奉命前往楚州办事,回来的路上着了凉,生了病,道贺的事儿便由萧季绾去。
颜君至从荥阳刺史的位上卸任后,本欲归隐田园来着,是萧季绾言谢宜退隐后,尚书令一位悬而不决,再三挽留,他才接受虚领此职,虽不大管事儿,但地位在那儿,女儿定亲,朝中前来恭贺的官员甚多,萧季绾心忧着别的事儿,露面后放下贺礼就离开了。
从颜府离开后,萧季绾骑着照衣沿着朱雀大道一路往城外去,出了城门疾驰约莫一个时辰就到了含骊山。
含骊山中因有温泉,大晋开国天子高祖皇帝便在此修建了行宫,永隆南渡后,行宫渐渐荒废,直到去岁才修整出来,以供永嘉帝冬日避寒。
萧季绾入了行宫,刚下马,迎面就遇上了宋蓝田,宋蓝田驻足朝她一拜,“请殿下安。”
“还未恭贺你,升兵部右侍郎了。”萧季绾目光落在宋蓝田身后的赏赐上,就知道是帝后给他升职的贺礼,笑道,“还是皇兄皇嫂想得周到,孤倒是忘了这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