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宋观唐 作品

分卷阅读384

出来,在淮州下头守株待兔,幸亏老子跑得及时。”

莽济心头浮上一股异样之感,“他们从南向北追击你?”

“对啊。”

“不好!”戈丹大喝一声,“快撤军,全军回撤,往城外回撤!”

莽济也意识到了真相,紧跟着下令撤军,只有瓦尔翰不明所以,“撤军干什么?我们好不容易才进了荥州。”

戈丹头也不回地往西边城门方向跑,只有莽济念在他的兕伏营与虎踞营同为御下六营的份上,快速解释道,“南晋留了一座空城给我们,想来个瓮中捉鳖,还不快逃!”

瓦尔翰这才回过味来,可他要往哪里逃?

这时,方才拍马而去的戈丹又调转马头回来了,他面色灰暗地叫住往北面撤军的莽济,“别跑了,城门已经从外头关了。”

莽济勒马驻足几息,转头走到戈丹身边,提议道,“不若我们合军从北面突击,我就不信三支队伍合在一处,还破不开一面的城门。”

“是个办法,”戈丹迅速认同了这个想法,不过他对突破的方向提出了异议,“但应当从西面破城,西面是洛州,洛州还有守军可以支援……”

“不行,”瓦尔翰反对,“西面有山,向西突破意味着得过山,万一他们在山里设伏怎么办!不如一道往南面突破,左右威卫已经连战数日,疲惫不堪,我们三军合一肯定能打败他们,夺回淮州!”

三人各执己见,争论不定,唯独没有人提议往东面博州方向突破。

“既然我们说也无法说服谁,那就不要合兵,愿意往南的往南,愿意往北的往北,”莽济丢下一句“恕不奉陪”,拍马往北面的城楼去了。

余下的两人心中又何尝不清楚,西面有山,东面有蓬莱,南面是大晋装备最为精良的左右威卫,要论突围的难度,北面一定是最低的,因为即便晋军堵住了北面的通道,他们的背后也是黄河,若是从北面突围,将晋军逼到黄河口,而黄河对岸就是涉州,有涉州黄河守军引为外援,脱身的可能就有八成!

只是陛下命他们镇守三方,从三面将晋军逼回蓬莱,夺回荥州,眼下三面失守,若还要向北突破,万一涉州军来不及接应,被堵在黄河口是他们,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可如果不合兵,突破晋军包围圈的可能又有多少?一次突围不成,于动摇的军心而言就会是更大的打击,等到晋军包围圈彻底形成,接下来再想突围就难了,倘若平城不救,那么他们只能在空城中缺粮等死!

瓦尔翰本想鼓动其余两军助他一同夺回淮州,既然他们不愿,他很快就想开了。失去的地方还能再夺回来,但先帝建立的虎啸营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在他手中被晋军消灭的,否则陛下这一回新账旧账一起算,他必定死路一条!

想到此,瓦尔翰不再迟疑,高喊道,“莽济,我同你一道北面突围!”

第182章 樊笼

建宁的西市被一条自北向南的河流穿过, 这条河名为柳溪河。柳溪河原不叫柳溪河,很早之前,它因两岸遍植梨花树而得名花溪河。

后来, 大晋景和帝的柳皇后在受封后衣锦还乡, 重回江南故地, 在建宁行宫下榻, 柳皇后离开建宁前往苏州时, 沿着花溪河一路往南, 建宁百姓折柳送别,景和帝便将花溪河改为了柳溪河, 只是那时它虽仍叫柳溪河, 两岸种植的仍是梨花树。

直到二十余年前,平帝的长子怀悼太子萧季钊早夭,延和帝送其子去伏龙山王陵时, 在宫城楼上见到了西市梨花飘雪,满目皑皑如风吹白幡之景,触景生情,悲不自胜, 下令将河两岸梨树全部移去伏龙山王陵, 以寄哀思, 又以柳树取而代之,遍植两岸,这花溪河便成了名副其实的柳溪河。

如今三月春深,柳溪河边杨柳覆堤,燕子呢喃, 别有一番胜景,而江宴楼因坐落于柳溪河畔, 占尽地利,从此楼上既能俯视柳溪河边杨柳拂堤之况,又能凭栏远眺北面波澜壮阔的长江,是个在城中观赏建宁春景的绝佳之地,所以一到三月春时,白日里的江宴楼也是座无虚席,若非在建宁城中有些身份,便是想订也订不到位置的。

郝家出了一个正五品的御史中丞,在建宁城这种达官显贵多如牛毛之地算不上拔尖,但这五品是御史台的五品,御史台有弹劾百官、监察朝政之权,那便同别个五品不大一样了。因此郝静嫣才能在心血来潮之时,堂而皇之地独占江宴楼一隅,在屏风之后安静地一边饮茶一边赏味柳溪盛景。

盛景虽好看,但却怎么都看不到她眼底。

郝静嫣幽幽叹了口气,满腹心事地伏在窗台上,漫无目的地望向远处波光粼粼的江面。

这春景虽好,但比汤泉行宫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