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宋观唐 作品

分卷阅读392

“阿娘敢为天下先,一生劳心劳力,‘昭敬’,足矣。”

“昭敬二字也很好,可为何不用昭明呢?”永嘉帝接过木牌,好奇地问。

因为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1】

“因为大晋有大明帝在前。”萧季绾随口捏了个缘由,永嘉帝点了点头,“太祖皇帝的年号为‘大明’,阿娘想是不愿冲撞的,既如此,便用‘昭敬’二字吧。”

于是大行太后燕云笙的谥号就这么定下了,在后世的史册上,这位一生传奇的摄政皇后,又被称为“昭敬皇后”。

昭敬皇后出殡那一日,由萧季绾在行前向文武百官宣读哀册文,此篇哀册文由萧季绾亲笔所撰,洋洋洒洒千余字,将昭敬皇后跌宕起伏的一生囊括在内,哀册文宣读完毕后,众臣按照章程应当起身立于两侧,恭送梓宫离宫,可萧季绾放下了哀册文后,永嘉帝并未叫起,众臣只好继续跪着。

不多时,萧季绾的声音再度响起。

“时永隆之年,秋肃之月,大盗移国,盛都瓦解。大厦将倾之日,烽火连天之时,高城广宇,将军百战力不敌,洛水汤汤,白衣君子终不还。谁闻白骨覆路,千里无吠,谁见饕餮放横,伤化虐民……”【2】

文武百官接二连三地抬起头来,众目相顾间,都从彼此的目光中看到了疑惑。

长公主在念什么?他们怎么从来没有听过?

起灵的章程中分明没有这一项,陛下又为何放任?

人人都有疑惑,却无人敢开口询问,开口质疑。

“北齐高薛,窃盗鼎司,倾覆重器,破棺裸尸,掠取金宝,既无懿德何敢图治天下,好乱乐祸何以安平九州,自握权柄,操干戈而穷黩武,苛捐税而薄民力,遗民贱命草草,故地粮粟空空,士林愤痛,民怨弥重,无道之朝,贪残酷烈,于齐为甚……”【2】

萧季绾念到此处,若是再听不懂,可就不配为京官了。

这哪里是哀表,这分明是战书!

“伪齐临朝,马踏中原,公卿皆读圣贤之书,皆受宣室之命,生死存亡之秋,岂敢贪生求荣而忘忠,天时已至,地利已成,人和在卿,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止戈为武,止战以矛,待看明日之域中,终是谁家之天下……”【2】

念到此处,萧季绾一顿,举目望向底下群臣,有人满脸错愕,有人满目激愤,有人皱眉畏缩,有人犹豫踌躇。

无论他们看得清还是看不清,话已至此,行到此时,大晋再无退路。

“王师北定中原日,别忘了上为师坟前,以酒相告。”这是她的老师戚晏清死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大晋终究是要北归的,萧氏终究是要回去的,等那一日来到,别忘了,将阿娘接回去,还有先帝,也接回去。”这是她的阿娘昭敬皇后死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萧季绾深吸一口气,合上白宣,扬声道,“此诏名曰《讨北齐檄》,吾师戚晏清所作,遗书。”

永嘉帝适时上前一步,“大晋北归,重定中原,是先帝之愿,是先后之愿,是故去的燕大将军、戚大家、徐大将军之愿,亦是北地千千万万遗民之愿,千千万万大晋将士之愿,高薛不仁,民不聊生,不足以安天下,今我大晋发此檄文宣战,非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而是我们与北齐已是不死不休之局,是任其宰割,还是奋力一搏,相信诸位臣工心中自有衡量!此檄文字字泣血,句句呕心,当誊录以传之天下!”

“吾皇万岁,长公主千岁!”谢宜最先反应过来。

紧接着,群臣纷纷从错愕之中清醒。

“吾皇万岁,长公主千岁!”

“吾皇万岁,长公主千岁!”

“吾皇万岁,长公主千岁!”

“吾皇万岁,长公主千岁!”

……

此起彼伏的参拜声如涟漪般扩散,随着《讨北齐檄》去往江南江北,九州四海。

月亮落下,月亮又会再次升起。

第186章 朝服

朝服的制式图于四日前送到了萧季绾的案头, 由于事务繁杂,她转头就给忘了这回事儿,少府监的人急得团团转, 通过长乐殿林殿正旁敲侧击一回后, 这边还是未曾传出半点消息, 眼看着还有几日她就要正式入朝, 到时没有朝服穿, 少府监的人少不了受上头一顿责罚, 为了避免这样的事发生,少府监只好舔着脸再上门求林殿正, “殿正, 长公主究竟是个什么意思,您能不能给我们透露一二?”

林殿正为难地开口,“我昨日便委婉地询问过长公主的意思, 可瞧长公主的神色,记是记起了这档子事,但似乎仍在犹豫。”

“犹豫?”少府监想了想,又问, “长公主可是在犹豫朝服上的纹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