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劲左威卫将军之位,韩氏自然不肯放过这一机会,想要拔出赵氏的关键人物,将左威卫收为己用,”燕云笙说,“他们应该盯着张柏劲很久了,既然敢上奏,那就是手中握有张柏劲酒后狂言的证据,这是个好机会。”
“调走一个赵党,又会放进去一个韩党,”延和帝问,“值得吗?”
“当然,不值得。”燕皇后说出这句话后,延和帝点了点头,“若因韩党所奏,罢免张柏劲,韩党趁机上位不说,日后朝中检举之风大盛,只怕又会成为党争的一个手段啊……”
“但这实在是个好机会,”燕皇后可惜道,“难道要就此放弃?”
延和帝早就看穿了燕皇后所想,笑着揭穿她,“你早就想好了要怎么做,偏偏又要来问朕,是想朕帮你做什么?”
“天下是陛下的天下,不问陛下,妾还能问谁?”燕皇后横眉冷然道,“妾一个妇道人家,不过是帮陛下代理朝政罢了,陛下还真想将担子全部丢给妾?”
延和帝叹了口气,“阿笙,朕知道你想什么,可还不是时候。”
燕皇后一顿,“陛下疑心妾?”
“这个问题,你早便问过朕,”延和帝拉着燕皇后的双手告诉她,“朕的答案一如当年。”
延和五年,延和帝御驾亲征却中箭而归,昏迷一月不醒,醒来后身子还未恢复,长子萧季钊便夭折,延和帝强撑着病体送葬,回来后又是昏迷数日之久,朝中隐有传闻,说延和帝病入膏肓恐命不久矣。流言传出,人心浮动,超纲不稳,甚至有世家提出在延和帝的两个堂弟绍王与荆王之中择一立为储君,领监国之责,而两王年幼,无法独断超纲,可再择朝中德高望重之人为摄政大臣,辅佐储君监国。
提议一出,便有许多人盯上了那摄政大臣之位,那一段时间朝政明争暗斗,甚至有几家私下联络二王,但由于建宁谢氏坚持中立,几家抗衡之下谁也无法占据上风,延和帝醒来后,洞悉局势,趁机提出让燕皇后参政。
前朝不是没有过女子登上朝堂,但那都是母代子责,从未有过妻子坐于夫婿御座之后听政的,延和帝的提议虽然闻所未闻,但是细想之下,竟是唯一折中之法。
此事在朝中拉扯许久,最终燕后顺利地登上了紫宸殿,开始垂帘听政。
那时,燕皇后就曾问过延和帝,“陛下给予妾手握权柄的机会,来日若妾独当一面,陛下可会疑心妾?”
当时延和帝回答说,“夫妻一体,帝后同道,为天下江山,大晋北归,此一生绝不相疑。”
“为天下江山,大晋北归,此一生绝不相疑,”燕皇后看向延和帝,“陛下就不怕妾欲壑难填?”
延和帝回望回去,“有野心是人之常情,你有野心,朕也有,但是阿笙,朕始终信你同朕一般,初心不改。”
烛光之下,燕皇后目光灼灼,“妾此心一如往昔,不在乎是否能够彪炳千秋,但求此生无悔。”
“那就去做吧。”延和帝说。
建宁北边郊外有一个长水村,长水村中住着的不是普通百姓,而是大晋的长水军,换句话说,长水村是长水军的屯田之地。
所谓屯田,就是战时提抢上马,战歇下马耕田,而长水军的屯田,一屯就屯了二十年,从延和元年至延和二十年的这二十年中,他们从未有提枪上马之时,这一支军队似乎被遗忘了。
被遗忘,不足为奇。
这是一支由跟随延和帝南渡的北民组成的军队,这些北民大部分来自于长安附近的几个县,也有一些是在半道上加入的,他们在永隆末年的变乱中,有的拖家带口,有的孤身一人,跟随延和帝的大部队一路南迁,因为他们在南迁的途中帮助南迁大军抵挡高薛铁骑有功,所以在到达建宁后,延和帝在十六府卫的建制之外又设立长水军的建制,将这些北民编入了长水军。
长水军屯田在长水村,种了二十年的地,几乎成为当地的农户,除了头几年一次不落地发过军饷,后来也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他们才会零星收到三两月的银钱,若非他们的身上有军籍,只怕说出去也无人会相信这是一支有着实实在在编制的军队。
长水村地处长江以南,这里的水稻一年两季,分别为春种夏收,夏种秋收,眼下水稻刚刚收割完毕,还未到夏种之时,田中只有零星几人在清除稻杆。
姜原遂就是清除稻杆中的一人。
他原是荥阳郡荥州人,永隆年间在荥州的折冲府【1】当一普通小卒,当时还是太子的延和帝与一干北民在左右卫军的护送下破开高薛的重重包围,一路南下,途中损兵折将,到达荥州时就只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