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宋观唐 作品

分卷阅读230

分守各国,各国诸侯王听楚天子号令,安时觐见纳贡,战时共同作战。”

“结果如何?”孟甘谷迫不及待地问。

“楚六百年而亡。”萧季绾回答,“其实大楚国祚,维持得挺久的,就是这期间吧,诸侯王总是谁也不服谁,今日你打我,明日我打你,今日你当霸主,明日我当霸主,久而久之,楚天子便形同虚设。”

“为何会乱?”孟甘谷搞不明白其中的弯弯绕绕。

“因为各国诸侯王,都有军队啊,还能铸钱。”萧季绾言简意赅地回答。

军队,又是军队!

“难道就不能够让军队只听王的号令吗?”孟甘谷自言自语。

萧季绾听见了,“误以为”孟甘谷是在问她,热心地回答说,“只听王的号令?新朝之后不就是嘛。”

“怎么是?”孟甘谷急切之下,暴露了自己,萧季绾却恍若未觉,只当孟甘谷是就事论事,对中原历史感到好奇而已。

“没有奴隶主,也不分封,不需蓄养私军,各地军队需得中央敕书与虎符才能调动,且地方主政权与军权分开……”萧季绾拉拉杂杂说了一大堆,孟甘谷犹如醍醐灌顶,他当机立断地认为这才是一个好法子,没看中原王朝自新朝用了此法后,将此法一直延续至今吗?这说明此法好啊!

只是他还有一个疑问,“本王还有一问想要请教乡君。”

“请说。”

“此法听着很不错,但是为何新朝之后,也有这么多的朝代变换?”说到底,孟甘谷还是想要寻一个一劳永逸的法子。

萧季绾粲然一笑,“因为有外戚的存在啊。”

“外戚?”

“就是王太后、王后的娘家这样的,”萧季绾尽量说得通俗些,“百善孝为先,你能不听你娘的?不听你外祖的?”

孟甘谷当真想了想,“在郁林,以神为先。”

“哦,”萧季绾若有所思,“也不错,王上倒是没有外戚的顾虑了。”

孟甘谷的最后一个疑虑被解决,顿时神清气爽,忙命侍臣去催促上饭食,萧季绾诚恳地说道,“有劳王上,确有些饥饿。”

“是本王思虑不周,思虑不周。”

用完晚膳,萧季绾带着译官回宫外的住处,一路上译官欲言又止,目光频频擦过萧季绾的眼睛。

萧季绾靠在马车上闭目养神,冷不丁开口,“在宫内没吃饱?”

“吃饱了。”译官小声回答。

“那看我做什么?”

“没,没什么。”

“你不说,我也能猜得出来,”萧季绾倏忽睁开双眼,“想问我为何要对孟甘谷说那些话?”

“乡君运筹帷幄,自有打算,臣不敢妄言。”

萧季绾也并不打算做过多解释,想起另一件事,对译官说道,“你姓孟?”

“是。”

“孟译官,从明日起,教授我郁林的语言。”

“是。”

马车在街上慢悠悠走着,萧季绾往窗边凑近了些,开启窗子探头看向外头的夜空,上弦月在云端半隐半现。

“今日初几?”萧季绾忽然问道。

“回乡君,初二。”

“今岁花朝节是何时?”

“二月十五。”

“左右武卫何时启程?”萧季绾又问。

“明日一早。”

萧季绾沉吟片刻,“罢了,赶不及,何况如今我也穷得很……”

第108章 对谈

慕容念任凤台掌诏后, 燕皇后所要向前朝传达的诏令都由她草拟,而后转呈中书省润色,这一日她将拟好的诏书呈予燕皇后时, 余光瞥见了燕后书案上一封特别的奏疏, 上有蓬莱郡的落款。

燕后瞧见了慕容念的目光, 并没有避讳她, “这是蓬莱郡守褚见微呈上来的有关春耕章程的奏疏。”

若在从前, 燕后不主动告知, 这话她听也就听了,绝不会主动多问一句, 但时移世易, 她很想多学一些,多懂得一些,便主动问道, “可是北边有变?”

春耕这样年年应时而动的事,蓬莱不会没有既定的章程,今岁特意呈奏来问,必是北边的情形有了变化, 这让慕容念想到了前几日她遵燕皇后的意思草拟的有关鄂州折冲府扩大建制的诏书。鄂州就在长江边上, 鄂州的折冲府是五千建制, 前几日燕皇后下诏将其扩大到了一万,除了防北齐异动,慕容念猜不出其他什么理由。

“褚郡守的奏疏中没说,不过,”燕皇后拿出了另一份奏疏, “瞧瞧这一份。”

这一份亦是来自蓬莱,是右卫军大将军徐方送来的。徐大将军在奏疏中汇报了蓬莱军防近况, 其中有一句吸引了慕容念的注意:“北齐免关中今岁赋税,在荥阳还耕于民。”

燕皇后靠在凭几上,等慕容念看完奏疏的内容方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