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说他是来请萧季绾的,不如说他是来请这些人的。
萧季绾不耐烦地挥挥手,“我这商驿才建了个地基。”
孟甘谷立刻命人抬上十只箱子,“请乡君仔细考虑考虑,乡君手下人才济济,建立商驿,用不着亲自监工吧?”
“哎,这不是怕万一有什么难处,我在此也好凭着几分薄面,周转周转嘛。”
孟甘谷眼疾手快地将茶池州州长的印信塞给萧季绾,“有了这印信,茶池境内谁敢不配合?”
萧季绾抿唇,“好像也是这个道理,行吧,我思量思量。”
第119章 善后
萧季绾说思量思量, 便真就思量思量,每日辰时起身,先往商驿处检查一番建造的进度, 而后钻进工地附近临时搭建的茅草屋, 与谢咏絮商讨推行教化之事。
先前因为茶池的奴隶主作梗, 推行教化之事进行的十分不顺畅, 萧季绾便让谢咏絮停一停, 改用在田间说书的方式, 将中原历史编成一个个小故事,通过译官之口讲给百姓听, 让他们先对大晋熟悉起来, 渐渐的也就不那么排斥教化新政。
只是这样远远不够,口头讲出来的故事,还是用郁林语讲出来的故事, 永远代替不了“书同文”能够带来的利益,于是她想同谢咏絮认真谈一谈,教化之事,到底应该从何处着手。
“乡君, 乡君, ”宋蓝田在门上敲了敲。
萧季绾循声望去, 宋蓝田举着一封信晃了晃,她眼睛一亮,“建宁的回信?”
萧季绾起身,三两步上前夺过信笺,看见信笺上的字心就凉了一半, 是她阿嫂的字迹,尽管如此, 心中仍隐隐有期待,可打开后一目十行的看完,她终于死了心,就是她太子妃阿嫂的信,信分两部分,一部分写了建宁这一段时日的动向,这部分应是经过她阿娘准许的,还有一部分便是讲了他们都好,阿娘好,阿耶前些日子生了病,不过如今也大好了,阿兄也好,所有人都好,通篇看不见任何其他人的笔迹。
谢咏絮老神在在地托着腮,“陛下与殿下可安好?”
“安,都安好。”萧季绾将涉及前朝之事的那部分留下,其余一股脑儿塞给宋蓝田,“送予给茂国公看看。”
宋蓝田满口应承,走出没两步,瞧见了草屋外的人,回身大声嚷道,“乡君,王上又来了。”
应该说是又又来了。
孟甘谷来请了萧季绾两次,萧季绾都推说自己没想好,今日是孟甘谷三顾茅庐,只是第三回比萧季绾想得略早了些,看来茶池的形势比她想得要严峻。
将信笺折好放入怀中,萧季绾出屋迎接,“王上怎么又来了?”
孟甘谷也不客气了,开门见山地说明了自己的来意,“乡君何时才能启程?茶池那边还等着乡君主持大局。”
萧季绾幽幽叹了口气,“不瞒王上,我来郁林本就是为了建立驿站之事,阴差阳错地掺和到郁林内政,实在是不该,如今王上又有我代理茶池州的州务,我连郁林话都说得磕磕巴巴的,我不接,也是怕干不好,让您觉得所托非人啊!”
“本王明白乡君的一片苦心,只是茶池百废待兴,桑堪周围五部又虎视眈眈,本王实在无人可派,只得舔着脸来请乡君出山,”说着,孟甘谷拍了拍手,立时有人抬上了二十只箱子,比第一回翻了个番,“不会让乡君白忙活一场的,这只是定金,定金。”
上回萧季绾没打开看,这一回她直接走到最前头一箱面前,孟甘谷急忙示意左右打开,一打开,里头白花花的珍珠在日光下泛着圆润的光,每一颗都有指甲盖大小。
萧季绾从小到大见过的奇珍异宝无数,只需一眼,她就能看出这一箱珍珠乃真品,颗颗价值不菲。
“这,王上,这也太贵重了。”萧季绾指着满满一箱的北珠道,“实在是无功不受禄。”
“乡君受了茶池州印信,就不算无功不受禄了,”孟甘谷察觉萧季绾的语气有所松动,趁热打铁道,“再说乡君早一日去茶池接手,拉玛都便能够早一日奔赴西面,我们合作将郁林西面沿线全部打通,不就能够有多条商道与西域诸国互通有无了吗?”
萧季绾觉得自己应该被打动了,频频点头,“王上此言有理。”
孟甘谷见状立刻送上印信,“乡君何日启程?”
“明日吧。”
送走了心满意足的孟甘谷,萧季绾立刻将姜原遂以及六部的人召来重新做布置,最后决定留下姜原遂率领五百长水军、工部的四名官员以及译官在诸源,其余人同她一道返回茶池州府。
萧季绾与孟甘谷同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