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笔,抬头看向谢咏絮,“我走后,茶池这里,你多费心。”
“你要去哪儿?”谢咏絮问。
“西面。”
谢咏絮知道萧季绾说的不是茶池的西面,而是,郁林的西面。
“你真的想好了?”谢咏絮以为萧季绾在说笑,但是她的神色一点都不像在说笑。
“想好了。”
又过了大概一个月,时值深秋,萧季绾在迎接了孟甘谷派来的第三波慰问茶池的使臣后,交给了他一封信,而后离开了茶池,前往诸源。
她在诸源先见了姜原遂,查看了商驿建造的进度,将工部的几名官吏留下继续建造商驿,然后只带了连同姜原遂在内的六名长水军,从郁林乔装出发,一路向西。
先向西,再向北进入西南马的产区,一来一回,至少三个月。
三个月,是她给自己定下的期限,三个月内一定要回郁林。
因为三个月内,郁林必再起风云。
等她回来之时,一切都可尘埃落定了。
第123章 西行
上天似乎眷顾了蓬莱一回, 今岁夏汛时节,蓬莱境内降雨适中,既没有形成洪水, 亦没有发生干旱, 广营县的陈县令新官上任将近一年, 总算有惊无险地度过了令他最为提心吊胆的一个多月。
大晋境内由夏入秋的当口, 他给建宁送去了上任以后的第一份奏疏, 奏疏中倒是没怎么提自己在广营干过的具体事儿, 提的最多的还是治水。
慕容念遵燕皇后令前往中书省送草拟的诏书,回来后本欲先入殿复命, 在殿外听到了殿中传出的声音, 知是太子在与燕皇后议政,正要转身离去,哪知燕皇后先一步瞧见了她的身影, “可是掌诏?进来吧。”
然后她就被燕皇后留在了殿中。
“诏书送去中书了?”燕皇后问。
“是,今日是中书舍人当值。”慕容念回道。
“中书舍人可有异议?”
“中书舍人对臣送去的诏书有些许诧异,但并未说什么。”
燕皇后点头,“孤正在同太子论政, ”继而拿起案几上的奏疏, “看了这许久的奏疏, 孤眼睛有些酸了,你过来将这份奏疏念给孤听。”
“是。”慕容念上前在燕皇后身侧跪下,而后双手捧过奏疏,心无旁骛地念了起来。
这份奏疏正是陈青吾送来建宁的那一封,慕容念念了个开头, 燕皇后与萧季钧不约而同地诧异道,“青吾竟上了奏疏?”
慕容念将落款处重新确认了一遍, “是,是陈县令的奏疏。”
“真是怪事,”燕皇后朝萧季钧笑道,“孤还以为要等青吾在广营干出点什么成绩,他才会上奏呢。”
萧季钧显然想得多了些,“刚过夏汛时节青吾就上了奏疏,莫不是广营境内出了事?”
也并非没有这个可能,燕皇后让慕容念赶紧继续念下去。
一份奏疏听从头到尾,并未听到什么噩耗,萧季钧才放了心。
慕容念合上奏疏,静静跪坐在一旁。
燕皇后沉吟片刻,方才开口,“青吾在奏疏中说,他将广营境内全部河段都查探了一番,又翻阅了广营历年留下的县志,发现广营段的河床泥沙沉积得厉害,每年都在抬升,前任县令采用挖掘支流的法子,在夏汛之时为主河道分流,但是似乎并未见多大成效。”
“黄河、长江两大水系的水患乃历朝历代都为之头疼之事,青吾才去了蓬莱不到一年,欲速则不达,可儿听慕容掌诏念他的奏疏,他似乎太过心急了些。”
“黄河在蓬莱境内改道过两次,莫说改道,就是每一回决堤,哪次不是伤亡损失惨重,青吾如今为政一方,可不同以往那般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心急也不全然都是坏事,至少这份心能够督促他勤勉。”
萧季钧何尝听不懂燕皇后的话,也并非是他不信陈青吾,可陈青吾毕竟连当家的经验都没有,“儿是担心他冒进。”
“冒进?”燕皇后看向跪在一旁默不作声的慕容念,忽然问道,“你觉得青吾会冒进吗?”
慕容念低着头,瞧不见燕皇后的神色,而且她压根就没料到燕后会问到她这里,沉默得久了,连萧季钧也察觉除了异样,忍不住提醒,“慕容掌诏,阿娘问你话。”
慕容念如梦初醒,“殿下恕罪,臣一时不察。”
“无妨,你说说。”
慕容念就没听到燕皇后问了些什么,她一时语塞。
燕皇后摇头失笑,“难得见你还有失神的时候,孤方才问你,你觉得青吾可会冒进?”
原是问的这个。
慕容念摇头,“治水之功非一朝一夕可成,从奏疏来看,陈县令对此已有所感,不过太子殿下的担忧也并非没有道理,殿下若担心,可修书一封略作提点。”
“是个法子,若孤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