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曹国公李景隆

"陛下,微臣请战!"

空旷的皇极殿广场上,宋国公冯胜侧身出列,其不算洪亮的声音虽是有些沙哑,但却仿佛拥有某种魔力,使得武勋队伍中嘈杂的呼喝声戛然而止。本文免费搜索: 看书地

作为如今硕果仅存的"开国六公",戎马半生的冯胜在朝中无疑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更是当之无愧的"武勋之首"。

只不过近些年因为身体不适,以及有感于李善长,胡惟庸等人的前车之鉴,他方才主动淡出了朝野,转而被颍国公傅友德和凉国公蓝玉等人"后来居上",将声势压了下去。

不过只要他想,他依旧能够提刀上马,领兵北伐,让大明的铁蹄驰骋在塞外无垠的草原之上,让那些桀骜不驯的蒙古人,回忆起昔日曾被他支配的恐惧!

"呵,你这把老骨头,也不怕闪了腰。"

"给年轻人点机会吧。"

望着眼前发须皆白,身躯都有些佝偻的冯胜,端坐在龙椅之上的洪武皇帝朱元璋似是有些感慨,随即便颇有些情深意切的关切道。

只不过在说话的时候,其身旁的总管太监朴仁猛却是清晰的捕捉到了朱元璋眼眸深处转瞬即逝的狡黠。

"启禀陛下,臣蓝玉愿为君分忧!"

随着宋国公冯胜颇有些落寞的退回到武勋队伍之中,一道如惊雷般的咆哮声便在皇极殿广场上炸响,惹得不少文官心中都是一颤。

放眼望去,身材魁梧的凉国公蓝玉当仁不让的立于广场中央,并以冰冷的眼神吓退了身后刚欲主动请缨的几名武臣。

这位军功彪悍的凉国公,气势愈发骇人了。

"退下。"

不同于刚刚面对宋国公冯胜时的"情深意切",此时的朱元璋脸上满是阴霾,语气也有些凌厉,压根不给蓝玉主动请缨的机会。

往常时候,念在他的标儿和蓝玉之间的甥舅关系,他尚且可以对蓝玉种种骄狂放纵的行径视而不见,还能放心大胆的对其委以重任。

但今时不同往日,随着他的标儿撒手人寰,这蓝玉的"靠山"也是轰然倒塌,他也无需再对蓝玉忍让。

若是眼前的蓝玉"识趣",将其在军中的诸多义子尽数驱散,并如刚刚的宋国公冯胜一样"激流勇退",他或许还会念在其功勋彪炳的份上,给予其一丝体面。

但假若眼前的蓝玉依旧不知悔改,在军中我行我素,乃至于像刚才那般"以势压人",不将其余武臣放在眼中的话...

那可就别怪他朱元璋不讲情面了。

"陛下,臣?"

闻听耳畔旁的呵斥声,本是"胜券在握"的蓝玉先是一愣,随即便面露不解之色,下意识便想当众与上首的朱元璋争辩。

以他蓝玉如今在军中的影响力,此次"北伐"的主帅,舍他其谁?

只是未等他将涌至喉咙深处的声音宣之于口,身旁默不作声多时的颍国公傅友德便眼疾手快的低吼道:"凉国公,噤声!"

"唔.."

瞧着身旁脸色大变的"顶头上司",凉国公蓝玉虽是不解其意,但终是没有像往常一样不管不顾,而是在朱元璋意味深长的注视下,默默退回到队伍之中。

"老哥哥,这是怎么咋的了?"

没有理会身后窸窸窣窣的议论声,凉国公蓝玉压低了声音,颇有些无辜的看向昔日的"顶头上司"。

啥情况?

刚刚傅友德为何不让他继续争取领兵北伐的机会?

"糊涂。"傅友德的声音虽低,但却力道十足。

他本以为蓝玉在经过曹爽的"点拨"应该能够对自身处境有所明悟,却不曾想还是这般愚蠢,甚至刚刚还在文武百官面前以眼神吓退武臣将校。

这是在彰显自身的地位和权威吗?!

不,这是在挑衅朱元璋的底线,这是在坟头蹦迪!

"日后有机会,你自己去跟曹先生请教吧。"

见傅友德不愿多说,凉国公蓝玉也没有继续坚持,只是将此事默默记在心中,并不自觉的看向锦衣卫诏狱所在的方向。

这官场上的尔虞我诈,那位年岁瞧上去至多也就二十左右的曹先生也能懂?

"还有谁?"

刚刚的小插曲并未能影响朱元璋的心情,其声音依旧波澜不惊,但又席卷着一股若有若无的压力。

"还有谁愿领兵北伐。"

话音刚落,正愁不知该如何讨得朱元璋欢心,并证明自己价值的秦王朱樉便快步上前,主动请缨道:"启禀父皇,儿臣愿领兵北伐,荡平北元余孽,以告慰我大明军民百姓的在天之灵。"

"你?"朱元璋的目光被自己次子的声音所吸引,但很快又摇了摇头:"你不行。"

"你打过仗吗?"

朱元璋轻飘飘的一句话,便堵死了秦王朱樉刚刚想好的全部说辞,也让其脸色肉眼可见的涨红起来。

不同于骁勇善战的老三晋王朱棡,以及老四燕王朱棣,他虽然同样在洪武十一年便被外放出京,于西安府就藩。

但这十

余年来,确确实实未曾过问军伍之事,更别提像晋王朱棡和燕王朱棣一样,屡次率军出征北伐。

话说到这份上了,秦王朱樉也不会自讨没趣,悻悻的躬身行礼之后,便在身后诸多文武官员各式各样的眼神中退回到了队伍之中。

而正当所有人都以为,朱元璋会像洪武二十三年的那场北伐一样,命晋王朱棡率军出征的时候,一道铿锵有力的呼喝声却是将其思绪瞬间拉回到了现实之中。

"启禀陛下,臣曹国公李景隆愿率军出征,替陛下分忧。"

此话一出,端坐在龙椅之上的朱元璋精神便是一震,随即枯瘦的老脸上便涌现了溢于言表的欣慰之色。

随着开国的那些淮西勋贵们接连被他"清洗",如今大明朝的武臣们其实已然有些陷入了青黄不接的境地。

诸如那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等人均比他年长,至于信国公汤和更是早在三年前便告老还乡。

而大明的下一代们,还远远没有成长起来,其中的翘楚莫过于自己的三子朱棡以及四子朱棣。

除此之外,便是眼前的李景隆以及徐达,常遇春等人的子嗣。

更为重要的是,眼前的李景隆还是自己亲外甥李文忠的长子,正儿八经的皇亲国戚。

恍惚之间,他从李景隆的身上,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自己外甥的影子。

"准了!"

老怀欣慰的朱元璋未经太多思考便是乾纲独断的吩咐道:"此次北伐便由曹国公李景隆为帅,北平都司悉数听你调遣。"

"此仗,务必给咱打的漂漂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