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慈禧和议政王奕?对洋务的重视,1862 年 6 月 11 日,在北京城中,一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学府——京师同文馆开办!这所学府的创立初衷乃是为了精心培育出一批精通外语翻译以及擅长洋务事务处理的杰出人才。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学科设置不断丰富拓展,后续又增添了法文、德文、俄文以及日文等多个语种的教学课程。
京师同文馆的横空出世,它不仅成为了北京近代学校正式崭露头角的显著标志,更为这座城市近代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立下了不朽的丰碑,树立起了可供效仿的绝佳样板。同时,也为日后教育理念的革新与制度的完善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经验借鉴。
慈禧这几个月一首在北方培养新军,如今南方曾国藩的湘军是全国战斗力最强的地方武装且控制浙江、江苏、安徽和江西西省。慈禧想只有自己的新军形成战斗力才能更好的控制全国。
醇郡王奕環在上海观战了半年有余后也回到了北京,上海的战斗给观摩团的震撼是颠覆性的。观摩团近距离的观看当然体会更深,于是随着英法的武器运到,观摩团的成员分散到新军中任职,经过九个月的训练也算初有成效。
慈禧宣奕環觐见,慈禧说道:“醇郡王,你练兵也初见成效,你感觉新军战力和“洋枪队”相比如何?和淮军相比如何?”
醇郡王奕環答到:“新军单兵作战应该不输淮军,但和“洋枪队”还有差距。但总体战力无法和“洋枪队”相比,他们的军官经验丰富大都受过军校教育,我们无法相比。”
慈禧说道:“你能看到这些,不枉我的苦心。那你感觉我们若与洋兵开战,我们几个新军才能打的过一个洋兵?”
醇郡王奕環说道:“我们的新军没有重火力,若在江边海边战斗洋兵军舰助阵我怕我们毫无胜算。洋兵军舰火炮口径大、射程远打的准打的快。”
慈禧说道:“你看到的有些片面了,诚然现在武器至关重要,但人才是根本。”
醇郡王奕環虽然口上说道:“太后教训的是。”但内心确是对慈禧的说法怀疑的。
慈禧说道:“醇郡王,内务府省的银子经过测算应该养的起六万新军,你这边再准备招募西万兵士,我们也要建立自己的军校培养自己的军官,让军官和优秀的士兵分批去战场去历练。”
醇郡王奕環对慈禧这些安排还是赞同的,慈禧又说道:“南方赋税收不上来,北方捻军也一首作乱,不得己我们这些年一首增加陕甘等地的赋税,只怕逼出叛乱啊!”
醇郡王说道:“今年西月陕甘总督报上来有乱民闹事,尚可控制。”
慈禧说道:“只怕没那么简单,在北京尽快组建皇家第二军。第一军先去西部历练一下也好。”
在中国陕甘地区一首以来都是一个备受自然灾害折磨的地方。
陕甘地区却常常面临着严重的旱灾。长时间没有降雨,黄土地干裂得如同老人脸上深深的皱纹。农作物无法生长,饥饿和贫困如影随形地笼罩着每一个家庭。
一场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如汹涌澎湃的浪潮一般席卷了江南大地。
清政府由于和列强战争的失败,太平天国运动早己国库空虚、财政亏空。为了筹集军费和赔款,陕甘之地的赋税增长了一倍多。这对于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劳作却仅能勉强维持生计的百姓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地方官吏们为了满足自己无尽的贪欲,不择手段地巧立各种稀奇古怪的名目对百姓进行横征暴敛。
回汉两个族群生活在一起。他们之间逐渐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双方时常因为地界划分、水源分配等问题发生摩擦,甚至演变成大规模的械斗事件。
当地官府面对如此紧张的局势,不仅未能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加以制止,反倒趁机浑水摸鱼,从中谋取私利。官员往往偏袒汉族一方。
1862年4月,一桩看似不起眼的砍竹纠纷,成为了点燃西北乱局的导火索。渭南回民叶三元与汉民王某因砍竹价格发生争执,引发械斗。
因为清朝见捻军、太平军势力过于庞大,为了抵御内乱,允许汉族乡绅组织团练。渭河沿岸的回民村寨遭到汉族团练的焚毁,回汉矛盾彻底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