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翔的折耳根 作品

第141章 科研院院长换人与规划,细致划分

回到王宫,如今王宫大部分修建完成,看着比之前更加恢弘大气,哪怕是和京城的皇宫相比,也不遑多让了。

每当看见这些新的冒出来,朱高煦的心头总是感慨,这一刻朱高煦不禁在想,要是再发展几年十来年的时间,到时候是不是得叫朱棣过来一趟。

到了那时,朱高煦相信科技的进步会更快,新的玩意会更多,到时候朱棣看见这些,会不会被震惊得眼珠子都掉下来?

要是再让朱高炽也看看,朱高炽会不会从他出海后的不正视变成心头大患?

顺便让朱瞻基也看一看,到时候朱瞻基会不会在自己继位后就开始对他的大汉国动手?

别说,朱高煦这会还真有些憧憬,尤其是让朱棣看见后,朱高煦都不知道朱棣会不会回到大明就大手一挥开始改革。

回到王宫,朱高煦直接来到大殿,也不回去休息,看向众人直接开口。

“虽然本王如今刚回来,但本王也不休息了,直接开始说事。

本王知道你们每个人都有事要告诉我,但现在你们要先听我说。

这次回来,还带回来了三万青壮与年轻女子,以及三百余少年,都是有过基础学问的。

许柴佬,这件事你来负责,将三百余少年全部安排进入学院,直接入府学。

还有带来青壮与女子的婚事,也要尽快落实下去,凡是来到这里的汉人,要将这里的规矩与待遇给他们说清楚,以免他们过后犯了还不知道。

带来的其余钱粮与物资,全部登册,归纳放入府库之中。”

“是,王爷,臣稍后便下去安排。”

看着许柴佬应下,朱高煦满意的点点头,果然还是在自己的地方当老大,才是最舒服的啊。

安排好这件事,朱高煦继续开口。

“这次本王回来,大汉国的变化很多,许多新奇的东西都冒了出来,这很好啊。

这才是科研院真正需要做到的,那就是创造出更多能够更加便利的新物件出来,解放人力。

这一路走到王宫的所见所闻,看得出这一年多的时间,诸位都辛苦了,都在努力的将这里发展得更好。

街道上看见的百姓,这是本王第一次,真正在大汉国看见了就连在大明都可能无法比拟的百姓状态,那人间烟火气息,本王很喜欢。

虽然如今本王还没有详细了解大汉国的改变,但本王对大汉国的发展,也是清楚的。

正因为本王知道,故而本王在大明期间,也没有传令回来干预你们所行所做之事。

不仅是你们现在到来的每一个人,哪怕是没有到来的,你们的付出,本王都记在心中的,待到有朝一日大汉国强大起来,本王必不忘所有人今日之付出!”

朱高煦很清楚,大汉国能够在他不在的期间依旧保持发展,除了他离开时定下的,以及让王玉与许柴佬总览大局外,也是每一个人的付出所做到的。

但如今尴尬的一点是,他无法给这些人什么了,论权力,能够坐在这里的人,都是不小,在大汉国的地位都算是最高的那一拨人了。

虽然他可以让这些人名正言顺到某一个位置,亦或者封公、封侯、封伯等爵位,但如今还是太早了。

朱高煦更希望在将来大汉国强大之后,疆域更加辽阔之后,再进行这些封赏,那时,才能表现出他给的这些有多珍贵,也更能表现出这些人的权力与地位。

即便是国王,都有分三六九等,小国哪怕是国王,都也就那样,更遑论下面的人。

出海建立大汉国已经差不多快两年的时间了,他依旧没有给予什么封赏,就是在等着大汉国强大之后,再对所有人,重新进行封赏。

这么做既是为了彰显,也是为了让所有人都努力的去做,不然现在就封侯封伯的,谁还有动力继续做那么多?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那样,但朱高煦很清楚,肯定有那样的人。

如今的大汉国正是处于上升扩张期,也就是创业阶段,每个人都必须要积极行动起来才行。

现在说这些,就是为了告诉所有人,他没有做,并不是忘了,而是想要在将来,让大汉国的册封直接纳入史册。

每个人的功劳,他都记着,他也不会亏待每一个人,这也是他当做所有人的面做出的承诺。

王玉等人听着朱高煦的话语,除了王玉面不改色外,其余人多少都有些激动。

这并不能怪他们,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朱高煦非常清楚。

这些人确实都是忠于他的人,但同样有着自己的诉求与理想,这并不是不能兼顾。

若是无法兼顾,那么必然要有一个退让的点,君臣逐渐就会出现不和了。

王玉看着这一幕,脸上的笑容越来越盛,他是完全就没有想过那些,他很清楚,他什么都不用提,朱高煦都不会亏待他。

如今朱高煦这么重用于信任他,他只想将这些事做好。

王玉一直渴望做到的,就是如同诸葛亮对刘备那般的忠诚,他清楚自己的能力与诸葛亮相差甚远,可以说天差地别,而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全力绽放自己。

什么将来怎么样,他没有去考虑过,他只知道,自己不能辜负朱高煦对他的信任与看重,要对得起朱高煦,做好手中的事务,全力发展大汉国,这才是他最为重要的事情。

“臣等不敢受功,此乃臣等应做之事。”

朱高煦听着众人的话语,也是笑得更开了,随即继续开口。

“接下来我要说一件事,那就是科研院之事。

如今科研院有千多人,每个人的待遇问题,以及今后每个人所要进行的项目科研问题,都应该有一个更为明确的规划。

科技想要发展,想要造出比如今更多便利于民之物,科研院举足轻重,更是离不开他们。

现在你们一起想一想,该如何进行更为明确的划分,同时科技的发展不是我们这一代人,以及如今千多人就足够的。

对今后的科研人才的培养,怎么培养,都应该有一个规划。

张景,你如今为科研院院长,你说说该怎么具体落实下去。”

朱高煦话音落下,其他人都没有接话,张辅这些武将就不用说了,只要不是涉及兵事,就没他们的事,只负责听。

而哪怕是王玉这些人,对科研院的事情他们都不是很清楚,因为科研院这几个部门直接对接的是朱高煦,王玉都是在科研院需要什么的时候提供什么,内部具体的同样不清楚。

如今朱高煦明显是要将科研院具体细致化了,他们也没什么说的。

张景闻言,心头一阵苦涩,也只得硬着头皮开口。

“王爷,其实臣也要向王爷说这事。

臣等负责做事尚可,这些具体的,实在非臣所长,且臣正要与王爷说来,还请王爷下令,卸除臣科研院院长一职。”

“为何?给本王一个理由。”

朱高煦神情凝重的看着张景,具体规划这些张景说不出来,他都不觉得有什么,只会略微失望罢了。

但突然说要卸除科研院院长这个职位,可就完全不一样了,这个职位,不是什么人都能够胜任的,而且他是极为不愿看见科研院出什么乱子的。

张景感受着朱高煦散发出来的气势,心头顿时一紧,跪在下方,忐忑开口。

“王爷,管理科研院实非臣所长,臣只是喜欢做研究,擅长火药机械,臣更加愿意下去做项目,有时忙起来,实在难以帮助其他同僚。

臣推荐徐幼文为科研院院长,徐幼文对科研院每项项目,都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且他的专业能力,也在诸人之上。

对科研院的项目,他比臣还要清楚,如今出现这些新奇的玩意,基本都有徐幼文的参与。

臣若继续为院长,恐会误王爷大事。

王爷如此对待我们,放眼历朝历代,从未有过,科研院同僚,每个人都不愿辜负王爷信任,臣等亦想将科研院发扬光大,一展自身所能,只为不负王爷所托。

能担任科研院院长一职者,唯有徐幼文。”

朱高煦静静的听着,脑海中已经出现徐幼文的资料,这毕竟是他最初找的那一批人里面的,可以说是这个时代能够在史册上留下名字的绝对顶尖人才。

浙东人,擅长数学、化学,也精通物理、机械等,如同张景所说的,确实是一个全能型的顶尖人才。

当初他让张景为科研院院长,也是因为张景师傅的原因,张景师傅在洪武一朝也是有名的,加上本身属道教,自身能力过硬,他才这样安排了。

虽然同样都是他能记住的名人,但相对熟悉一点的名人,他能有信任感。

思考片刻,朱高煦缓缓开口。

“张景,你确定要辞去科研院院长一职,推荐徐幼文吗?”

张景闻言,心中感动,他辜负了朱高煦的信任,他都这样说了,朱高煦却依旧还给他最后的机会,张景心中感动得无以复加。

但他更深知,自己管理不好科研院,最后肯定是要出乱子的。

“王爷,臣确定,臣不善管理,请王爷责罚。”

朱高煦闻言,也不再劝,随即开口。

“既然如此,那就叫徐幼文过来吧。”

王玉主动起身下去,并没有吩咐人去叫,亲自去了科研院。

他很清楚朱高煦对科研院的看重,如今仅仅只听张景所说的,他仍然不放心,他要亲自去科研院看看,多了解才能确定。

等了一会,王玉带着徐幼文来到大殿。

“参见王爷。”

“起来吧,这次叫你来,是张景自愿卸去科研院院长一职,又推荐你为院长,你是什么想法?”

朱高煦紧紧看着徐幼文,只见徐幼文震惊的看了看张景,随即又当即跪在地上。

“王爷,臣从未有过此想法,如今有着王爷看重,给臣等如此环境一展自身所长,研究原本所探索事物,臣只想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做好,不负王爷所望。

张院长在科研院已经做得很好,臣恳请王爷,让张院长继续留任。”

朱高煦顿时笑了,这俩人,搁他面前踢皮球呢。

朱高煦也没有多想,科研院他是清楚的,后面到来的那批人他还不太清楚,但这些最早到来的,都是醉心于研究的人。

院长这个职位,其实有些耽搁了,但没办法,又必须得有才行。

而让外面的人去坐这个职位,那就是外行管内行了,朱高煦是不愿意看见那种局面的。

片刻,朱高煦肃然道:“此事不必再说了,今后徐幼文为科研院院长,张景为副院长。”

朱高煦说完,随即又将刚才的事情说给徐幼文。

“幼文,你说说你有什么想法?”

徐幼文来不及去想其他,当即开始沉思起来。

他算是这批人里面博学多才的一个人了,因为家境可以,看的书多,学得也多,可以说哪怕参加科举,他的成就也会比起其他人更高。

只是徐幼文志不在科举,以科举入仕为官治理一方罢了。

“王爷,臣只说臣所见,如今科研院人增多,人手充足许多,项目也开始增多。

臣建议,应当在每个项目,都要有一个项目负责人,也就是主事人,以及其参与人员,列出一个名单,同时要写出自己所研究项目是什么。

如此可以清晰知道每个人都在忙什么,同时科研院内部也可以将王爷下拨的银子与物资,进行详细的分化。

这样避免了项目的重叠,可以释放更多的银子与物资出来用在其他项目上。

而这样做可能会导致有的项目缺人,臣也了解过了,加上臣自己也是做这些的,很清楚一点,那就是每个人都想自己做一个项目。

然而一个人所能做的有限,要么需要有人协同,要么就需要科研院内部安排人手,这样就会导致人手的缺少。

王爷所说的培养新人,臣认为极好,有新人加入,可以给项目主事之人做杂事,在做的期间,就可以跟着主事之人学习。

若是项目主事人觉得谁可以,就可以留在身边,继续带着做其他项目。

而分流出来的人,则继续分派给其他人,直到每个人都有一个项目主事人带着。

这样亲身教导,直接就能带出相应的擅长的人才,在臣等老去之后,新人则正好可以补上。

若是新人成长快速,那么只要达到要求,也可以申请成为一个项目主事人。

如此循环,必能使得科研院人才增多,为王爷,为大汉国造就更多的信物件出来。”

朱高煦听得眼前一亮,徐幼文这个法子,他可是真的无比熟悉得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