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翔的折耳根 作品

第132章 废除朱瞻基太孙之位!

不知不觉,永乐十二年到来。

永乐十二年一月,这一日,朱高煦叫来韦达。

“你下去准备吧,就是这几日,我们就会返回了。

王玉已经派了舰队到来,两日后抵达刘家港,不过大军不能入大明之内,你去做好对接。”

“是,王爷!”

看着韦达匆忙走了下去,朱高煦也是逐渐松弛下来。

他也没有想到,自己这一次回来,就留了一年多的时间,他的大汉国如今是什么样了,他已经有些迫不及待的想要回去看看了。

这段时间,他需要的物资与人口,都已经陆续运抵大汉国,五十万人口的迁移,朱高炽的速度还是真的够快,恐怕也有朱高炽都想他早点离开的原因在里面,一年的时间,全部运送了过去。

如今就剩下朱棣答应给他的十万人,还是以青壮为主,以及朱棣答应的一些物资了。

自从班师回京,朱高炽就在准备,昨日他才去太子府,明日就能出发,可以说他这次回大明,想要得到的,不仅全部得到了,反而还是超额得到。

尤其是那些科技类人才,懂物理、化学、数学、机械、火药、火器、造船等等类人才,这次足足带了接近一千三百人,其余匠人也带了近千人,后面增多的人,都是因为出兵瓦剌他立下的功劳,朱棣答应给的。

也是因为他得到这些,出征回来,别人都有了封赏,就他,什么诏书也没有。

然而想到接下来朱棣要干的事情,朱高煦充满了兴趣,他倒是要看看,接下来的这出大戏了。

这段时间,京城的压抑,他能够感受得到,也看得到,可以说这段时间,京城以及京城周边,治安比起以往任何时候,都好了太多。

甚至出现一些勋贵主动给百姓道歉补偿的事情,可以说相当的怪异。

以往的那些纨绔子弟,这段时间全部消失了,官吏见了百姓,有时候腰杆都会弯下来主动给百姓解决问题了。

尤其是主管刑罚或者是主观,只要是有案子,这段时间人人化身包青天,公平公正得不得了。

以往百姓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这段时间内,只要出现,当即就有人给百姓解决。

朝堂上,各部各司各局,所有官吏,办事效率可以说大加强,纷纷变得雷厉风行。

因为除了如今李庄那个案子牵涉的人太多,包括太子府的人都是不少外,就是这段时间气氛的压抑,所有人都很清楚,之前李庄那个案子都没有这样啊。

所有人都很怕,他们很怕洪武年间的那种大案再次在永乐年间上演。

这次的李庄案,虽然被称为永乐大案,但和洪武年间的大案比起来,简直就是九牛一毛那样,完全不值一提。

若是在永乐年间来一次洪武大案,所有人都怕被牵连进去,这也是这段时间所有人都人人自危,所有人都一心做事,平日里那些不好的,朝夕之间全部改变,就是因为怕,就是这些人都不想自己被牵连进去。

因为满朝文武,哪怕是朱高炽,都没有弄清楚朱棣到底要做什么,这才是最为危险与致命的。

朱高煦想着这些消息,嘴角是逐渐上翘,整个人都止不住的兴奋。

别人不知道这事,但他可是已经能够猜到了,而且又和他无关,这么一出大戏,朱高煦哪里能够忍得住不乐。

这也是出海带来的好处,别人都得担心,就他,完全不用担心会牵涉到自己。

就连朱瞻基都被朱高炽关起来去看书了,不让朱瞻基在外面瞎混,朱高炽都这样应对了,可见这次的压抑有多强烈。

就在这时,韦清婉的声音突然传来。

“王爷,在想什么事,笑得这么开心。”

“哈哈,婉妹,这事不能说,过些日子你就知道了。

你来得正好,你在府里准备好,应该就是这几日了,等这件事落下帷幕,我们就要动身返回了。”

韦清婉此刻无心去关注什么事落下帷幕了,现在她脑海就是这几天就回去这几个字。

自从有了大汉国,她很清楚,她与朱高煦的家,是在大汉国,而并非在大明。

尽管在大明要比在大汉国要好一些,更是没有那么苦,但她知道,在大汉国才是真正的家,也是她与朱高煦不会被束缚的地方。

来大明一年多的时间了,她早就想要回去了,只是朱高煦还在这里,她不能走,如今总算可以走了,这对她而言,就是一个好消息。

“王爷放心,府里的事情我会做好准备的。”

朱高煦笑着点头,府里的事情他是真没有去管,有韦清婉打理,他是放心得很。

可以说府里,以及大汉国那里的王宫,以及钱财这些,他是一点都不怎么清楚,他也从来没有查过账,都是韦清婉给他说的时候听一下。

“好,这些事你看着办就可以了,出来这么久,总算是可以回去了。”

两人簇拥着温存片刻,门外却是响起了一道声音。

“王爷,赵王来了。”

“下去吧,本王知道了。”

朱高煦看向韦清婉,见韦清婉轻轻点头,随即走了出去。

来到外面,只见朱高燧在外面来回踱步,着急的等候着。

“二哥,你可算是出来了,老爷子有事找你,快进宫。”

“老三,什么事这么急?”

朱高煦一时有些疑惑,针对瓦剌与鞑靼的那件事,他早就和朱棣都商量好了,接下来就等着朱棣实行就可以。

这个时候朱棣找他,还能有什么事?难道是因为他要走了,朱棣不舍,要跟他叙叙旧?

朱高煦直接就推翻了,如今朱棣一心想要实行这个策略,加上他都留下一年多时间了,作为一个帝王,哪有那么多的不舍。

顿时,朱高煦想到一个可能,朱棣会不会想着他这个策略难以推行,然后让他来做那个出头鸟吧?

想到这里,朱高煦心头一凝,要是朱棣真让他来干这事,他是绝对不会同意的。

如今他想要的基本都得到了,大不了他就直接提前走。

要是做了这事,他想要回去都将会变得困难,要被拖入这个旋涡之中,尤其是一旦朱高炽开始发力,他这次真要出事。

这时朱高燧的声音也是传了过来。

“二哥,我也不知道,老爷子完全没有透露,但我猜测,应该还是为了那事。

如今这里已经没有什么事了,你应该准备要走了吧,要是老爷子真为了那事,二哥你最好提前做好准备,早点走,不要犹豫。”

朱高燧一脸的担忧,这段时间的事情,他了解的比朱高煦还要清楚,他很清楚,接下来朝堂肯定要发生碰撞,这个碰撞,哪怕朱高煦是汉王,陷进去都别想轻易出来。

朱高煦看着朱高燧,顿时笑了。

“老三,不要多想,老爷子应该做不出来那样的事,不要猜了,进宫就知道了。”

两人当即加快脚步往宫内走去。

来到殿内,朱棣坐在龙椅上倚靠着,似乎是睡着了一般,声音却是传了出来。

“老三,你去叫老大过来。”

“是,爹。”

朱高燧给了朱高煦一个眼神,就退了出去。

朱高煦心头已经逐渐猜到朱棣想要做什么了,现在去叫朱高炽,应该是朱棣要开始对朱高炽做思想工作了。

毕竟这件事有了朱高炽的支持,会顺利许多。

在朱高煦沉思之际,朱棣睁开眼看向朱高煦,缓缓笑了。

“老二,你去后面,别出声,咱让你出来,你再出来。”

朱高煦抬头顿时疑惑了,和他想的不一样!

朱高煦看着朱棣丝毫没有解释的想法,而是对他挥了挥手,朱高煦也只得来到后面坐着。

朱高煦已经想到了一个很可怕的想法,如今朱棣去找朱高炽,他又在这里,这是摆明想让他听朱棣与朱高炽的谈话啊。

朱高煦嘴角苦涩,其实他是一点都不想知道,更不想在这里听,因为知道得越多,牵涉就越深,他现在不想和大明有太多的往来了。

如今他向大明,向朱棣求助了一次,以后基本也不会再出现了,基本都是国与国之间的来往。

现在他在牵涉这么深,对他就不是什么好事情,对他都是弊大于利。

朱高煦并不知道,这已经是朱棣第二次用这招了,只不过是换了一个人用。

心头想着事情的朱高煦完全没注意时间的流逝,只感觉没一会,朱高炽就到了。

听着朱棣开始与朱高炽说起他们原本商议的策略,顿时聚精会神的听了起来。

“老大,咱想要推行此策,你以为如何?”

听到这里,朱高煦心头一动,哪怕他预感朱高炽会说什么,但心中都好奇了起来,朱高炽到底会怎么说。

这个时候他敢笃定,朱高炽肯定能够知道这段时间异常的原因了,就是因为这件事,朱棣想要实行这个对外的国策。

这可以说是和朱高炽完全是相反的思想,尤其是面对朱棣,朱高炽是坚持自己得罪朱棣,还是顺从朱棣呢?

毕竟如今的朱高炽可还只是一个太子,还不是大明的皇帝啊。

过了一会,朱高炽的声音才传来。

“爹,儿臣恕难从命。

若是按照爹您说的新建卫所,需要多少人力物力财力,爹您计算过吗?

如今就那些俘虏,根本不够,加上需要材料的运输以及城池的修建,起码需要动用十万人以上。

在这期间,建城以及运输材料的队伍,一旦遭遇瓦剌或鞑靼的袭击,必然损失惨重。

大明天下的百姓已经很苦了,若是再这样做,只会更加增加百姓的负担。

且对瓦剌、鞑靼索要那些补偿,大明大国的颜面,将会荡然无存,此后谁又会服我大明的管束?

爹您也说了,一旦这样做,明年需要调集数十万大军去震慑瓦剌与鞑靼,同样需要一大笔银子,朝廷难以负担。

之前老二与您大孙一路所见,爹您也听见了,这还是苏州府,作为大府,都这般了,其他地方必然更加艰难,还请爹,让大明,停下来休息吧!

“老大,你还是没有明白咱的意思,咱知道设立卫所建城,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这些,咱也跟你说了,咱会让瓦剌与鞑靼来出。

至于大军,只是震慑,甚至都不需要用这么多人,只需要让瓦剌与鞑靼知道咱的决心,知道大明的决心,让他们交出大明所需要的。

而卫所的设立,咱也没有想过一下子做到,慢慢修建就是了,几年时间,难道修建不出来卫所吗?

至于瓦剌与鞑靼想要来袭击,咱会在草原上设立骑兵的,瓦剌与鞑靼能够做到,大明必然也能做到,更何况还有朝廷的支持。

如今瓦剌与鞑靼都被咱打残了,他们哪里还有胆子对大明动手?

什么大国的颜面,颜面能够让大明更加强大吗?颜面能让天下百姓过得更好吗?

只要让瓦剌与鞑靼补偿与赔偿,朝廷有了钱,才能让大明更加强大,才能让大明的百姓过得更好!

只要大明足够强大,周边小国,哪个敢不服大明?

你告诉咱,谁敢不服?

他们是不是真心,咱从来没有想过,咱只要一个结果,那就是他们不敢威胁大明边境,咱不在乎他们怎么想!”

朱高煦听着朱棣的这些话,心中也是动容,朱棣这才是真正的做实事啊。

发展?

朱高炽一直提的发展,一直提的休养生息,但这些都是需要钱的,为了所谓的面子,为了所谓的大国威严,有好处不去拿,这不是被毒害得太深了吗?

朱棣的这个想法,朱高煦也知道,被影响之后,朱棣似乎也是彻底被打开了一般,朱高煦很高兴。

大明需要这样的君王,因为当朱棣这样做了之后,且坚持下去,后面的皇帝以及群臣才能知道,原来对外出兵,是能够得到大量好处的,而不是只会倒贴钱,这才会让大明有对外扩张的基础。

随后,朱棣与朱高炽也是吵了起来,朱高炽甚至拿出了朱元璋,用朱元璋来反驳朱棣,朱高煦从声音之中都可以听出朱棣的愤怒。

“太子,你别忘了,朕才是大明的皇帝,你,还只是太子!”

“老三!给朕拟旨,废除朱瞻基大明太孙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