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伍员将军队驻扎在随国的南部边境,派人给随侯送去一封信。信中大致写道:“周朝的子孙分封在汉川一带的,几乎都被楚国吞并了。如今上天庇佑吴国,让我们前来声讨楚国国君的罪行。如果贵国交出楚国的珍宝,与吴国交好,那么汉阳的土地将全部归属于您,我们国君愿与您世代结为兄弟,共同侍奉周王室。” 随侯看完信后,召集众大臣商议对策。楚国臣子期,长相与昭王颇为相似,他对随侯说:“情况危急!我假扮成楚王,把我交出去,大王就能免遭一劫了。” 随侯让太史占卜吉凶,太史献上繇辞:“平必陂,往必复。故勿弃,新勿欲。西邻为虎,东邻为肉。” 随侯解读道:“楚国是旧交,吴国是新敌,鬼神已经给我们示警了。” 于是,随侯派人回复伍员:“敝国一向以楚国为依靠,世代订有盟誓。楚国国君若来避难,我们不敢不接纳。但如今他已经逃到别处去了,还望将军明察!” 伍员因囊瓦逃到了郑国,怀疑昭王也逃到了那里,况且郑国人曾杀害太子建,此仇未报,便将军队转移去攻打郑国,包围了郑国的城郊。当时,郑国的贤臣游吉刚刚去世,郑定公十分惊恐,将罪责归咎于囊瓦,囊瓦无奈自杀。郑伯把囊瓦的尸体献给吴军,表明楚王确实没有逃到郑国。但吴军仍然不肯退兵,一心要灭掉郑国,以报太子之仇。郑国的大夫们请求背城一战,决定郑国的存亡。郑伯说:“郑国的兵马怎能与楚国相比?楚国都被攻破了,更何况郑国呢?” 于是,他在国内发布命令:“有能让吴军退兵的人,我愿与他平分郑国,共治国家。” 命令悬挂了三天。
当时,鄂渚渔丈人的儿子因躲避战乱,也逃到了郑城之中。他听说吴国的主将是伍员,便求见郑君,自称能让吴军退兵。郑定公问:“你要退吴兵,需要多少车马和士兵?” 他回答:“我不用一兵一卒,一斗粮食,只要给我一根船桨,我在道路上唱歌,吴兵便会退去。” 郑伯不太相信,但一时又无计可施,只好让左右侍从给了他一根船桨,并说:“如果你真能退吴兵,定当重赏。” 渔丈人的儿子从城墙上缒下去,径直进入吴军营地,在营前敲着船桨唱歌:“芦中人!芦中人!腰间宝剑七星文,不记渡江时,麦饭鲍鱼羹?” 吴军士兵将他抓住,带去见伍员。他依旧唱着 “芦中人”。伍员走下座席,惊讶地问道:“你是什么人?” 他举起船桨回答:“将军难道没看到我手中拿的东西吗?我是鄂渚渔丈人的儿子。” 伍员心中一阵悲痛,说道:“你父亲因我而死,我一直想报恩,却苦无门路。今日有幸相遇,你唱歌来见我,有什么请求?” 他回答:“别无他求。郑国惧怕将军的兵威,在国内下令:‘有能退吴军者,与之分国而治。’我想到先父与将军有过救命之恩,如今想恳请将军赦免郑国。” 伍员仰天长叹:“唉!我能有今日,全是渔丈人所赐,上天在上,我怎敢忘记!” 当天便下令解除对郑国的包围,撤兵而去。渔丈人的儿子回去向郑伯复命。郑伯大喜,封给他百里土地,国人称他为 “渔大夫”。至今溱洧之间,还有丈人村,便是他受封的地方。髯翁写诗赞道:“密语芦洲隔死生,桡歌强似楚歌声;三军既散分茅土,不负当时江上情。”
伍员解除郑国之围后,率军回到楚国境内,在各路分兵把守,大军驻扎在麋地。他派人四处招降楚国的附属国,同时急切地寻找楚昭王的下落。
再说申包胥自郢都被攻破后,逃到夷陵石鼻山中躲避。他听说子胥掘墓鞭尸,还在四处寻找楚王,便派人给子胥送去一封信,大意是:“你曾经是平王的臣子,对他行臣子之礼,如今却侮辱他的尸体,虽说为了报仇,可也太过分了吧?物极必反,你应该速速退兵回国。不然,我申包胥定会践行‘恢复楚国’的诺言!” 伍员收到信后,沉思了许久,对使者说:“我因军务繁忙,无法回信,借你的口,替我向申君致谢:忠孝难以两全,我如今处境艰难,时日无多,所以才做出这倒行逆施之事。” 使者回去向申包胥复命,申包胥说:“子胥一心要灭掉楚国,看来是无可挽回了。我不能坐以待毙。” 他想起楚平王的夫人是秦哀公的女儿,楚昭王是秦国的外甥,要解救楚国的危难,唯有向秦国求救。于是,他日夜向西赶路,脚底磨出了泡,鲜血直流,他撕下衣裳包裹伤口,继续前行。抵达雍州后,申包胥拜见秦哀公,说:“吴国贪婪如同野猪,狠毒好似长蛇,长久以来一直妄图吞并诸侯,如今先对楚国用兵。我国国君失守社稷,逃亡在草莽之中,特地派我来向贵国告急,恳请国君念及甥舅之情,发兵解救楚国的危难。” 秦哀公说:“秦国地处西部边陲,兵少将寡,自保都成问题,怎能去帮助他国呢?” 申包胥说:“楚国与秦国接壤,楚国遭受兵祸而秦国不救援,吴国若灭掉楚国,接下来就会轮到秦国。国君救援楚国,实际上也是在巩固秦国的安全。倘若秦国能占有楚国,不是比吴国占有更好吗?倘若秦国能安抚并保存楚国,让楚国的祭祀得以延续,楚国情愿世世代代向秦国称臣。” 秦哀公仍然犹豫不决,说:“大夫暂且到馆驿休息,容我与群臣商议商议。” 申包胥回答:“我国国君流亡在草莽之间,无法安居,我又怎敢到馆驿贪图安逸呢?” 当时,秦哀公沉迷于酒色,不理国事。申包胥愈发急切地请求,可哀公始终不肯发兵。于是,申包胥不脱衣冠,站在秦国朝廷之中,日夜痛哭,哭声不绝。就这样过了七天七夜,他连一勺水都没喝。秦哀公听闻此事,大为震惊,说:“楚国的臣子如此为君主着急,竟到了这般地步?楚国有这样的贤臣,吴国还想灭掉它;我秦国没有这样的贤臣,吴国又怎会放过我们呢?” 秦哀公被感动得流下眼泪,赋《无衣》之诗来表彰申包胥。诗中写道:“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与子同仇。” 申包胥磕头称谢,这才开始进食。秦哀公命令大将子蒲、子虎率领五百辆战车,跟随申包胥救援楚国。
申包胥说:“我国国君在随国盼望着救援,如同大旱之望雨。我应当先行一步,告知我国国君。元帅从商谷向东进军,五天可到达襄阳,再折向南,就是荆门。我率领楚国剩余的军队,从石梁山南赶来,预计不出两个月,便可与你们会合。吴国倚仗着胜利,必定不会防备,他们的军士在外征战已久,思念家乡。如果能打败他们的一支军队,吴军自然会瓦解。” 子蒲说:“我们不熟悉路径,必须有楚国的军队做向导,大夫可千万别误了约定的日期。”
申包胥辞别秦国元帅,日夜兼程赶到随国,拜见昭王,说:“我请求秦国出兵,秦军已经出发,离开秦国国境了。” 昭王十分高兴,对随侯说:“占卜的人说:‘西邻为虎,东邻为肉。’秦国在楚国西边,吴国在东边,这话果然应验了。” 当时,薳延、宋木等也收拢了残余的士兵,来到随国与昭王会合。子西、子期发动随国的军队,一同进发。秦国的军队驻扎在襄阳,等待楚国的军队。申包胥带领子西、子期等人与秦国元帅相见。楚国军队在前,秦国军队在后,在沂水与夫概的军队相遇。子蒲对申包胥说:“你率领楚国军队先与吴军交战,我随后从后面接应。” 申包胥便与夫概交锋。夫概仗着自己勇猛,根本不把申包胥放在眼里。两人大约交战了十多个回合,不分胜负。这时,子蒲、子虎率领秦军大举进攻。夫概望见秦军的旗号,大惊失色,说:“西边的秦军怎么会到这里?” 急忙收兵,此时他的军队已损失大半。子西、子期等人乘胜追击了五十里才停下。夫概逃回郢都,拜见吴王,极力声称秦军势不可挡。阖闾面露惧色。孙武进谏说:“战争是凶险之事,只能暂时使用,不能长久持续。况且楚国土地广阔,人心尚未归服吴国,我之前请求大王拥立芈胜安抚楚国,正是担忧会出现如今这样的变故。如今之计,不如派使者与秦国交好,答应恢复楚国国君的地位,割让楚国西部边境的土地,来扩充吴国的疆土,这样大王也能获利。如果长久贪恋楚国的宫殿,与楚国僵持不下,楚国人因愤怒而奋力抵抗,吴国人因骄傲而懈怠,再加上如虎狼般的秦国,我无法保证能万无一失。” 伍员知道肯定抓不到楚王了,也认为孙武的话有道理。阖闾正打算听从孙武的建议,伯嚭却进言说:“我们的军队从离开东吴起,一路势如破竹,五战攻下郢都,几乎灭掉楚国。如今一遇到秦军,就想班师回朝,为何之前那么勇猛,现在却如此怯懦呢?请给我一万士兵,我必定让秦军片甲不留。如果不胜,甘愿接受军令处罚!” 阖闾觉得他的话很有气势,便答应了。孙武和伍员极力劝阻,认为不可轻易改变战略,可伯嚭不听。他率领军队出城,与秦军在军祥相遇,双方摆开阵势。伯嚭见楚军队列不整齐,便下令击鼓,驾车直冲过去,正好遇到子西,他大骂:“你这个死里逃生的家伙,还指望死灰复燃吗?” 子西也骂道:“你这个背叛国家的家伙!今日还有何颜面相见?” 伯嚭大怒,挺起长戟直取子西,子西也挥舞着长戈迎战。没战几个回合,子西假装战败逃走。伯嚭紧追不舍,还没跑出二里地,左边沈诸梁的军队杀了过来,右边薳延的军队也杀了过来,秦国将领子蒲、子虎率领生力军,从中间直冲吴阵。三路兵马将吴兵截成三段,伯嚭左冲右突,无法脱身。幸好伍员带兵赶到,一阵拼杀,救出了伯嚭。他带来的一万军马,最后剩下不到两千人。伯嚭将自己囚禁起来,进宫向吴王请罪。孙武对伍员说:“伯嚭这个人,居功自傲,日后必定会成为吴国的祸患,不如趁这次兵败,按照军令将他斩首。” 伍员说:“他虽然有丧师的罪过,但之前也立下过不小的功劳,况且敌人就在眼前,不能斩杀一员大将。” 于是,伍员奏请吴王赦免了伯嚭的罪过。
秦军直逼郢都,阖闾命令夫概和公子山守城,自己率领大军驻扎在纪南城,伍员和伯嚭分别驻扎在磨城和驴城,形成犄角之势,与秦军对峙。同时,阖闾又派使者到唐国和蔡国征兵。楚国将领子西对子蒲说:“吴国把郢都当作巢穴,所以坚守壁垒与我们相持。如果唐国和蔡国再援助他们,我们就难以抵挡了。不如趁机攻打唐国,唐国一破,蔡国人必定恐惧而自保,我们便能集中力量对付吴国。” 子蒲觉得这个计策不错。于是,子蒲和子期分兵一路,偷袭并攻破了唐城,杀死唐成公,灭掉了唐国。蔡哀公害怕了,不敢出兵援助吴国。
再说夫概自恃有攻破楚国的首功,因在沂水战败,吴王便让他协助守卫郢都,他心中郁闷不乐。等听说吴王与秦国僵持不下,突然心生一计,心想:“吴国的制度是兄终弟及,我应该继承王位。如今吴王立子波为太子,我没有机会继位了!趁现在大军出征,国内空虚,我私自回国,称王夺位,岂不比日后再争夺更好?” 于是,他率领本部军马,偷偷从郢都东门出城,渡过汉水回国。他谎称:“阖闾被秦军打败,不知去向,我应当继位。” 便自称吴王,派他的儿子扶臧率领全部兵力占据淮水,阻断吴王的归路。吴国世子波和专毅得知变故,登上城墙防守,不接纳夫概。夫概于是派使者通过三江联络越国,劝说越国进兵,夹攻吴国,并承诺事成之后割让五座城池作为酬谢。
再说阖闾听说秦军灭掉唐国,十分震惊,正打算召集众将商议战守之策。忽然,公子山来报,说:“夫概不知为何,率领本部兵马私自回吴国去了。” 伍员说:“夫概这一去,必定是谋反。” 阖闾问:“那该怎么办?” 伍员说:“夫概不过是一介勇夫,不足为惧。我担心的是,越国人或许会听闻变故,趁机而动。大王应当速速回国,先平定内乱。” 于是,阖闾留下孙武和子胥退守郢都,自己与伯嚭率领水军顺流而下。渡过汉水后,阖闾收到太子波的告急信,信中说:“夫概造反称王,还勾结越国军队入侵,吴都危在旦夕。” 阖闾大惊,说:“果然不出子胥所料。” 于是,他派使者前往郢都,召回孙武和伍员的军队,同时日夜兼程赶回吴国,沿江传令将士:“离开夫概前来归附的,恢复原来的职位;后到的一律诛杀。” 淮上的士兵纷纷倒戈,前来归附。扶臧逃回到谷阳。夫概想驱使百姓披上战甲参战,可百姓听说吴王还在,都纷纷逃走躲藏起来。夫概只好独自率领本部兵马出战。阖闾质问他:“我把你当作手足信任,你为何要反叛?” 夫概回答:“你弑杀王僚,难道不是反叛吗?” 阖闾大怒,命令伯嚭:“给我擒住这个逆贼!” 双方没交战几个回合,阖闾便指挥大军直冲过去。夫概虽然勇猛,但寡不敌众,最终大败而逃。扶臧在江边备好船只,接应夫概,两人逃到宋国去了。阖闾安抚好百姓,回到吴都,太子波出城迎接他入城,众人开始谋划抵御越国入侵的计策。
话说孙武收到吴王班师回朝的诏令,正与伍员商议此事,忽然有人来报:“楚军中有人送来书信。” 伍员让人取来书信一看,原来是申包胥派人送来的。信中大致写道:“你们君臣占据郢都已有三个季度,却仍未能平定楚国,由此可见,天意并不想让楚国灭亡。你践行了‘覆灭楚国’的诺言,我也想实现‘恢复楚国’的志向。朋友之间的情义,应是相互成全而非相互伤害。你不要将吴国的威势全部用尽,我也不会把秦国的力量全部使出来。”
伍员把信拿给孙武看,说道:“吴国凭借数万大军,长驱直入楚国,焚烧了他们的宗庙,捣毁了他们的社稷,鞭笞死者的尸体,占据生者的房屋,自古以来,臣子报仇,从未有如此畅快淋漓的。况且秦军虽然打败了我们的部分军队,但对我们并没有造成太大损失。《兵法》有云:‘见可而进,知难则退。’所幸楚国还不知道我们此刻急于退兵,我们可以撤兵了。” 孙武说:“就这样空手退兵,会被楚国耻笑,你为何不提出让楚国迎回芈胜的请求呢?” 伍员说:“好主意。” 于是,伍员写了一封回信:“楚平王驱逐无罪的太子,杀害无罪的臣子,我实在是义愤填膺,才走到今天这一步。昔日齐桓公帮助邢国和卫国复国,秦穆公三次拥立晋国国君,他们都不贪图别国土地,至今仍被人们传颂。我虽然没有他们那样的贤能,但也听闻过这种道义。如今太子建的儿子胜,在吴国勉强维持生计,没有一寸土地。楚国如果能迎回胜,让他继承故太子的祭祀,我怎敢不撤退,以成全你的志向。”
申包胥收到回信后,将此事告知子西。子西说:“封立故太子的后代,正合我意。” 随即派遣使者前往吴国迎接芈胜。沈诸梁进谏说:“太子已被废黜,胜是我们的仇人,怎么能豢养仇人来危害国家呢?” 子西说:“胜不过是个普通人,能有什么危害?” 最终,子西以楚王的名义召来芈胜,承诺封给他大片城邑。楚国使者出发后,孙武与伍员便率领吴军班师回朝。他们把楚国府库中的宝玉全部装载上车,一并带回吴国,还迁移了楚国境内一万户百姓,用以充实吴国人口稀少的地方。伍员让孙武从水路先行,自己则从陆路经过历阳山,想要寻找东皋公报恩,然而东皋公的房屋早已不复存在。伍员又派人到龙洞山打听皇甫讷的消息,同样毫无踪迹。伍员感叹道:“真是高尚的隐士啊!” 他在原地拜了又拜,然后离去。到达昭关时,已经没有楚国士兵把守,伍员便下令毁掉昭关。又经过溧阳濑水时,伍员感慨道:“我曾经在这里饥寒交迫,向一位女子讨饭,女子用瓦盆盛着粥和饭给我吃,随后便投水自尽了。我曾在石头上题字,不知道还在不在?” 他让随从挖掘泥土,发现石头上的字依然清晰可辨。伍员想要用千金报答那位女子,却不知道她的家人在哪里,于是下令将千金投入濑水中,说道:“女子如果泉下有知,应该明白我没有辜负她的恩情!” 走了不到一里路,路旁一位老妇人看到军队经过,伤心地哭泣。军士想要抓住她,问道:“老妇人,你为什么哭得这么悲伤?” 老妇人说:“我女儿守身三十年未曾嫁人,往年在濑水浣纱时,遇到一位穷困潦倒的君子,便给他饭吃。她担心事情泄露,就投水自尽了。听说她救济的人,是楚国的逃亡臣子伍君。如今伍君打了胜仗归来,却没能得到报答,我为女儿白白死去而伤心,所以才哭泣。” 军士对老妇人说:“我们的主将正是伍君。他想报答你女儿千金,却不知道她的家在哪里,已经把金子投入水中,你为什么不去取呢?” 老妇人于是取走了金子回家。直到现在,这条河还被称为投金濑。髯仙写诗赞叹道:“投金濑下水澌澌,犹忆亡臣报德时;三十年来无匹偶,芳名已共子胥垂。”
越子允常听说孙武等人率领吴军返回吴国,深知孙武善于用兵,料想难以取胜,也班师回朝,并说:“越国与吴国是敌对国家。” 于是,他自称为越王。这些暂且按下不表。
阖闾评定攻破楚国的功劳,认为孙武功劳最大。孙武却不愿做官,坚决请求归隐山林。吴王让伍员去挽留他。孙武私下对伍员说:“你知道天道吗?暑往寒来,春去秋至,自然规律循环往复。吴王依仗国家强盛,觉得四境无忧,必然会滋生骄奢享乐之心。功成名就却不懂得急流勇退,必将后患无穷。我这样做,不只是为了保全自己,也是想保全你。” 伍员却不以为然。孙武于是飘然而去。吴王赠送给他几车金帛,孙武在沿途将这些财物都分发给了贫苦的百姓。后来,没有人知道他的去向。史臣称赞道:“孙子之才,彰于伍员;法行二嫔,威振三军。御众如一,料敌若神;大伸于楚,小挫于秦。智非偏拙,谋不尽行;不受爵禄,知亡知存。身出道显,身去名成;书十三篇,兵家所尊。”
阖闾于是任命伍员为相国,效仿齐国尊管仲为仲父、楚国称子文的做法,称呼伍员为子胥,而不直呼其名。任命伯嚭为太宰,一同参与国家政事。将阊门改名为破楚门。又在南部边境垒起石头,设置关卡,派兵把守,用来抵御越国人,这个关卡被称为石门关。越国大夫范蠡也在浙江之口筑城,用以抵御吴国,这座城被称为固陵,意思是可以牢固防守。(这是周敬王十五年发生的事情。)
话分两头。再说子西与子期重新进入郢城,一方面收殓安葬楚平王的骸骨,重新修建宗庙社稷;另一方面派遣申包胥率领水军到随国迎接楚昭王。楚昭王于是与随君订立盟约,发誓永不相互侵犯。随君亲自送楚昭王登上船只,才转身回去。楚昭王乘船行至大江之中,凭栏四处眺望,想起往日的苦难,如今再次渡过这条江,在江中心自由自在,心中十分欢喜。忽然,他看见水面上有一个东西,像斗一样大,颜色通红,便让水手打捞上来。昭王遍问群臣,却没有人认识。于是,他拔出佩刀将其砍开,里面的瓤像瓜一样,试着尝了尝,味道异常甘甜鲜美。昭王便将其遍赐给左右侍从,说道:“这是无名之果,大家要记住,等遇到博学多识的人,再请教这是什么。” 没过几天,船行至云梦泽,楚昭王感叹道:“这里是我遭遇盗贼的地方,不能不记住。” 于是,他下令停泊在江岸,让斗辛监督民夫在云梦泽之间修筑一座小城,以便过往行人投宿。如今云梦县有个地方叫楚王城,就是当时的旧址。子西、子期等人在离郢都五十里的地方,迎接楚昭王。君臣相互慰问。到达郢城后,只见城外白骨堆积如山,城中的宫殿楼阁,大半已经残破毁坏,众人不觉凄然落泪。楚昭王于是入宫拜见母亲伯嬴,母子相对而泣。楚昭王说:“国家不幸,遭遇如此大变故,致使宗庙社稷衰败,陵墓受到侮辱,此恨何时才能雪洗?” 伯嬴说:“如今你复位了,应当先明确赏罚,然后抚恤百姓,慢慢等待国力恢复,再图谋复兴国家。” 楚昭王再次拜谢,接受教诲。当天,他不敢在寝宫居住,而是住在斋宫。第二天,楚昭王祭告宗庙社稷,巡视祖先坟墓,然后登上大殿,百官前来祝贺。楚昭王说:“我任用奸佞之人,几乎导致亡国,若不是你们,我怎能重见天日。失去国家,是我的罪过;恢复国家,是你们的功劳。” 众大夫都叩头辞谢,不敢居功。
楚昭王先设宴犒劳秦国将领,重重犒赏秦国军队,然后送他们回国。接着,开始论功行赏,任命子西为令尹,子期为左尹。因为申包胥向秦国求救功劳巨大,楚昭王想任命他为右尹。申包胥说:“我向秦国求救,是为了国君,不是为了自己。国君已经回国,我的心愿已经达成,怎么敢借此谋利呢?” 他坚决推辞,不肯接受。楚昭王强行任命,申包胥便带着妻子儿女逃走了。申包胥的妻子说:“你不辞辛劳,向秦国求救,从而安定了楚国,接受赏赐是你应得的。为什么还要逃走呢?” 申包胥说:“我当初为了朋友情义,没有泄露子胥的计谋,才让子胥攻破楚国,这是我的罪过。因罪过而冒领功劳,我实在感到羞耻!” 于是,他逃入深山,终身没有再出山。楚昭王派人寻找,始终没有找到,于是在他的乡里立起旌表,写上 “忠臣之门”。任命王孙繇于为右尹,说道:“在云梦泽中,他为我挡住兵器,我不敢忘记。” 其他如沈诸梁、钟建、宋木、斗辛、斗巢、薳延等人,都晋升爵位,增加封邑。楚昭王也召来斗怀,想要赏赐他。子西说:“斗怀想要弑君叛逆,理应治罪,怎么能赏赐呢?” 楚昭王说:“他是想为父亲报仇,是个孝子。能成为孝子,又何愁不能成为忠臣呢?” 也任命斗怀为大夫。蓝尹亹求见楚昭王,楚昭王想起在成臼时,蓝尹亹不肯载自己的怨恨,想要抓住他杀掉,派人对他说:“你在途中抛弃我,如今还敢再来,是何道理?” 蓝尹亹回答说:“囊瓦正是因为抛弃德行,结下怨恨,才在柏举战败。大王为何要效仿他呢?成臼的船只,怎能与郢都的宫殿相比安稳?我在成臼抛弃大王,是为了警醒大王!今日我来,是想看看大王是否悔悟。大王不反省失去国家的过错,却只记着我不载你的罪过,我死不足惜,可惜的是楚国的宗庙社稷啊。” 子西上奏说:“蓝尹亹的话很直率,大王应该赦免他,以铭记之前的失败。” 楚昭王于是允许蓝尹亹入宫拜见,让他依旧担任大夫。群臣见楚昭王度量宽宏,无不十分高兴。楚昭王的夫人因为自己曾被阖闾侮辱,羞于见丈夫,上吊自杀了。当时,越国正与吴国交战,听说楚王复国,便派使者前来祝贺,并将越国宗室女子进献给楚王,楚王立她为继室。越姬非常贤德,深受楚王敬重。楚王念及季芈与自己共患难,想要为她挑选一位好夫婿。季芈说:“女子的道义,是不亲近其他男人。钟建曾经背过我,他就是我的丈夫。我怎敢另嫁他人呢?” 楚昭王于是将季芈嫁给钟建,任命钟建为司乐大夫。楚昭王又怀念故相孙叔敖的英灵,派人在云梦泽立祠祭祀他。
子西认为郢都已经残破不堪,而且吴国人在这里居住了很久,熟悉这里的路径,于是又选择鄀地修筑城墙,建造宫殿,设立宗庙社稷,迁都到那里,称为新郢。楚昭王在新宫设宴,与群臣举行盛大宴会。酒喝到畅快时,乐师扈子担心楚昭王沉溺于当下的欢乐,忘记过去的苦难,重蹈楚平王的覆辙,于是抱着琴来到楚王面前,奏道:“我有一首《穷衄》之曲,愿意为大王弹奏。” 楚昭王说:“我愿意听听。” 扈子于是拿起琴弹奏起来,琴声十分凄凉哀怨。歌词是这样的:“王耶王耶何乖劣?不顾宗庙听谗孽!任用无忌多所杀,诛夷忠孝大纲绝。二子东奔适吴越,吴王哀痛助忉怛;垂涕举兵将西伐,子胥、伯嚭、孙武决。五战破郢王奔发,留兵纵骑虏荆阙;先王骸骨遭发掘,鞭辱腐尸耻难雪!几危宗庙社稷灭,君王逃死多跋涉;卿士凄怆民泣血,吴军虽去怖不歇。愿王更事抚忠节,勿为谗口能谤亵!” 楚昭王深知这首琴曲的深意,不禁流下眼泪。扈子收起琴走下台阶,楚昭王于是停止宴会。
从此以后,楚昭王每天早早上朝,很晚才退朝,勤勉处理国家政事,减轻刑罚,减少赋税,培养贤士,训练军队,修复关隘,加强防守。芈胜回国后,楚昭王封他为白公胜,修筑一座城,命名为白公城,于是芈胜以白为姓氏,聚集本族之人居住在这里。夫概听说楚王不记旧仇,便从宋国前来投奔。楚王知道他勇猛,封他为堂溪,号称堂溪氏。子西认为楚国的灾祸起源于唐国和蔡国,唐国已经灭亡,而蔡国还存在,于是请求攻打蔡国报仇。楚昭王说:“国家事务刚刚安定下来,我还不敢劳烦百姓。” 按照《春秋传》记载,楚昭王十年出逃,十一年回国,直到二十年,才出兵灭掉顿国,俘虏顿国国君牂;二十一年灭掉胡国,俘虏胡子豹,报了他们跟随晋国侵犯楚国的仇;二十二年围攻蔡国,质问他们跟随吴国攻入郢都的罪行,蔡昭侯请求投降,楚国将蔡国迁移到江汝之间。在这期间,楚国休养生息将近十年,所以每次出兵都能取胜,楚国得以复兴,最终应验了 “湛卢” 宝剑的祥瑞预言和 “萍实” 的吉兆。想要知道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