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563章 重燃的希望
对于黄立来说,男孩女孩都一样。他倒是真想有个小棉袄,好看又可爱,成天围着他转,一看到就满心欢喜。
但对于臣民来说,皇帝无后,帝国没有储君,却也是隐患之一。
尽管皇帝还年轻,尽管有了皇子也不一定最后就是太子,但有和没有的差别,却实在是太大了。
简单地说,有了皇子,就是保底。万一皇帝有个三长两短,继承人也不用纷争,血脉就是最好的证明。
至于皇帝心中所想,女子也能为帝,闺女也能成龙,却是臣子们谁也不会料到,且在目前是绝对不会同意的。
得益于高塔的通讯速度,皇帝看过爱妃和小婴儿后,正美滋滋地处理着奏疏,南阳捷报已经送到了面前。
照例是简短的描述,不过是十来个字,但有“全歼”和“占领”等关键词,黄立不用再等详细的战报,便已经大喜过望。
“万岁,这真是双喜临门,合该普天同庆。”洪元其躬身上奏,笑意不掩。
南阳大捷不过是添头,诞下龙子才是帝国的大喜、大幸。万岁英明神武,后继有人,传承有序,至少能保证帝国几十年安宁。
黄立刚想答应,但又沉吟起来。
身为九五至尊,一言一行都要慎重。虽然是第一个子嗣,他也确实高兴喜悦,但是否现在就大庆特庆,还有待于商榷。
最终,皇帝还是摇了摇头,说道:“北伐未竞全功,还不宜大肆庆祝。”
凡事起于微小,并不是只有李云容会诞下龙子,黄立要一碗水端平。毕竟,他不会以长嫡选择继承人,而是要立贤。
他辛苦打下的江山,创下的基业,哪会放心交给败家子。从这个角度看来,即便是皇后所生,也未必就能坐上龙椅。
洪元其还待再劝,皇帝好象又想到了什么,快步走到桌案前,提笔写着书信。
南阳大捷固然令人激动振奋,但在主战场,恐怕会让李来亨等人有紧迫之感,从而影响到稳扎稳打的既定战略。
说是不争功,但好强之心谁没有呢?东路可是皇帝投注了最大资源,期望最高的战场。
所以,黄立要写信提醒,要李来亨、塔天宝继续原来的战略战术。
清军不是要坚守徐州嘛,正好,再来一次徐州大捷,歼灭数万清军,使其有生力量再遭重创。
攻城拔寨不是取胜之道,人都没了,还打个屁呀!所谓存地失人……
黄立写完给李来亨的书信,想了一会儿,又给党守素写了一封。大捷固然欣喜,嘉奖称赞之余,也要将士们戒骄戒躁,继续稳步推进,再建新功。
诞下龙子的消息,也会散播出去,虽然不用大肆庆祝,但让军民安心,还是有着很重大的政治意义。
至于普天同庆,至于大赦天下,黄立并不会这般隆重。
想来,李云容也不会有什么怨言。毕竟,皇上的恩宠是没得说,这才是她坐镇后宫的根本。
还有一点不能宣之于口的理由,那便是当时婴儿的夭折率。哪怕是皇家,也不可避免。
生下来就封王的并不多,一般都是在稍微长大,甚至是成年之后,才得封王爵。
想到妻儿,黄立微抿起了嘴角,露出淡淡的笑意。
那小娃娃,有点丑哇,既不象朕,也不象他娘亲。皮肤皱皱的,发红的,哭起来的声音倒挺宏亮。
…………….
淮安大捷,南阳大捷,胶东也是大捷,尽管歼敌数量不多。
北伐的气势和胜利,对于光复区的老百姓来说,是茶余饭后最好的谈资。
而战争的阴云已经刮向北方,北伐胜利后,便会彻底消散,由此带来的人心振奋,自是不用激发,便能表露。
安享太平,是每个人的心愿。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便是最好的写照和表达。
光复区的百姓是幸福的,虽然只有一年的安乐祥和,但已经从异族的严苛统治下解脱出来,已经从实际的变化中,看到了生活越来越好的希望。
改善的不仅仅是生活水平,还有身心的轻松。不见金钱鼠尾的屈辱,能够再以汉家衣冠祭祀拜祖,能够昂首挺胸地活在这阳光之下。
他们会为每一次大捷而激动喜悦,为天下太平的日益临近而憧憬。
他们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自觉不自觉地为大明在添砖加瓦,在为北伐出力出钱。
这是帝国的意志,是人民的力量,建设着战后疮痍的大明,为帝国军队提供着征战的动力和资源。
从这方面讲,鞑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563章 重燃的希望
虏的挣扎是徒劳无力的。在他们的治下,那些官僚,那些军队,虽然也是民脂民膏供养,但却是满着百姓的怨恨,甚至是饥寒的血泪。
而刚刚光复的一些北方地区,比如山东,还有辽东金州,那里的百姓,却已经提前感受到了大明的温情和善意,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板车是沉重的,勒得肩上火辣辣的疼,但赵老栓的脸上却满是笑容,脚下也分外有力,一步一步,望着远方,离家是越来越近。
明军以势如破竹之势横扫胶东,清军或弃城而逃,或望风而降,只有寥寥几座城池负隅顽抗,也被明军一一攻克。
其时,胶州城的清军集团惨败,在胶东驻防的清军已是不多。明军的战果并不算大,但也抓了两万多的俘虏。
胶东既定,筹谋已久的规划便发挥了作用。
青岛要塞要堆积如山的粮草物资,登州、烟台等港口也能停船装卸,只是畜力缺乏,多数还是需要百姓自己运输。
但老百姓没有怨言,这可是为自家运输粮食物资,是为自己和家人能够吃饱肚皮。
赵老栓和同村的两个小伙子便是一组,一辆板车上装了足有七八百斤的粮食和土豆。
既有自己的吃食,又有要种植的土豆和麦种。拉这一趟,半数归公,半数由这三家均分。
尽管来回要走十天左右的路程,但这三人却不喊苦累,轮流拉车推车,只想快点到家,更能省点路上的吃食。
“赵叔,您歇会儿。”叫阿桥的小伙子歇好了气,并不偷懒,上前止住赵老栓,把绳子勒在了自己的肩上。
赵老栓嘿嘿笑着让了开来,虽然他不比小伙子们做得少,甚至还要更多一些,但却以一种玩笑的口气说道:“还是你们厉害呀,我正好歇歇这老腰。”
其实,赵老栓并不老,只是长年的困苦,心里的压力,使他显出了老态。但现在,他好象年轻了几岁,尽管只是吃了几天饱饭。
“一家能分上一百来斤,足够吃上个把月。咱们半个月后,再拉一趟……”阿桥迈着有力的步伐,计划着接下来的劳作,或者说是生活。
粮食和土豆并不是他们全部的吃食,村里还有从地主富户家征收的粮食,都是为了熬过数月青黄不接的艰难时期。
而且,野菜还要挖,每家都在尽量节省着粮食。虽然明军已经完成的占领,还派来了官吏,可心里还是没底,担心这刚刚见到希望的日子,再被鞑虏打破。
赵老栓用力点着头,用他的人生经验和阅历教导着两个年轻人,缓缓说道:“听说这土豆每亩能产一两千斤,只要熬到秋收,就不愁饿肚子了。”
“家里盘算着多种些,明年松缓了,再多种麦子。”推车的小伙子用袖子擦了把汗,说着自家的打算。
麦子的亩产和土豆的亩产相差数倍之多,对于饿怕了,甚至是差点饿死的百姓来说,口感和味道已经排在了后面。
何况,土豆也挺好吃的,既能当饭充饥,又能当菜佐味。
赵老栓脸上露出笑容,想到了家里的孩子,从灶坑里刨出烤得焦黑的土豆,烫得丝丝哈哈,也吃得香甜的样子。
还有妻子,熬的杂粮粥里加上土豆块,又甜又面,也是极好的吃食。
“王师是不会骗咱们的。”赵老栓很笃定,又重复道:“嗯,肯定不会骗咱们,骗咱们图啥呢?”
阿桥笑着应承,眼睛里闪着光,年轻人还有自己的打算。安置好家里,他就要去当兵,领着粮饷,家人还有军属的待遇,再不用担心生活。
当然,再等一等更好,这打仗可不是闹着玩儿的,明军能不能打败鞑虏,家里人还有此担心。
看那些绿营俘虏,虽然保住了性命,却成了苦力,耕地拉车修城,脏活累活都是他们在干呢!
而且,还有很多人死了,村里就有绿营兵的家属,连个尸体都找不到。
“这田犁得真好。”赵老栓的目光被路旁的田地所吸引,既是羡慕,又是夸奖,“是个好把式。”
两个小伙子转头看去,田地里已经犁过,整齐的垄沟象墨线一样直,一直望不到边。
田里还有人在忙碌着,有男人,也有女人,有老有少,都在辛勤地劳作着。
“应该是王师帮着耕种的,可惜牛马太少了些。”阿桥转过头,弓着腰在用力,“不知道咱们村里怎么样了,应该也误不了农时吧?”
赵老栓开口宽慰道:“按着孙大人的话,咱们赶回去正好的。”
孙大人是派来山东的官吏,也是朝廷大力培养,为光复北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563章 重燃的希望
方所准备的政务管理人才。
充分的准备,现在看到了成效。以最快的速度接管地方,安排和指导耕种,不敢误了农时。
尽管战争的影响还会使很多地方误了春耕,但能挽回一点是一点,对于恢复重建都是大有帮助的。
前方出现了大席棚,那是为运输的百姓提供的歇脚场所。有烧好的水,做好的粥饭,政务官员做得很周到。
似乎闻到了饭食的香味,也似乎是快到了村子,阿桥也加快了脚步,赵老栓也不再歇着,在车后加了把手,把车子推得更快。
以小见大,老百姓哪里见过这样的军队,这样的官吏,这样周到细致的服务。虽然心中还有顾虑,可心里已经是向着王师,渴望着接受明廷长久的统治。
……………..
犁铧将土地翻成了波浪,由近至远,直到视线的尽头。泥土散发着清香,也只有百姓最愿意用力地呼吸。
女人把篮子里的最后一个土豆块小心地种上,用脚踩实,才扶着锄头,直起腰擦了把额头上的汗水。
“娘,你歇会儿。”孩子的精力很旺盛,又拎着篮子沿着田垄走了过来。
“娘不累。”女人呵呵笑着,看到孩子有了精神和气力,心里是最高兴,最幸福的。
孩子也笑着,正是无忧无虑的年纪,只要吃饱肚子,就没有别的忧愁。
“秋天收了土豆,咱们就能使劲儿吃了。”孩子又想起了喷香焦黄的烤土豆,笑得露出了豁牙。
女人点着头,用锄头刨着坑,说道:“现在你也能使劲吃,你爹去运粮,这两天就能回来啦!”
现在没有别的要求,就是能吃饱肚子,哪怕只是半饱,甚至是饿不死。女人不会忘记刚刚从死亡的阴影中走出来,那还是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而且,脚下这一大片,都是自家的田地。嗯,这么说也不准确,而是谁耕种就归谁。
孩子拎着篮子,跟在母亲身后,干着最轻巧省力的活儿。不觉得累,似乎还觉得很好玩儿。
放眼望去,各家的田地里都有人在劳作。哪怕是老人和妇女,也没有在家躺清闲的。
本来是可以等男人回来再耕种的,但女人还有力气,也不想光让男人挨累。自己能干,就把活儿干完,让男人能多拉几趟,多赚些吃食。
要知道,官府发放的粮食那是记了账,是借给百姓的。虽然没有期限,可也是背在身上的债。
“只要风调雨顺,最多两年,也能还清了。”女人心里安慰着自己,可也有那么点紧迫感。
对于朝廷的政策,百姓们也没有什么不满。欠债还钱,那是天经地义。没有期限,最多可在五年内还清,这已经是相当仁厚。
有了对比,哪怕只是细微的宽松,也会让百姓们感恩戴德。毕竟,大多数的百姓都已经走到了饥荒的边缘,是王师把他们拉了回来。
娘俩不知疲累,从这头种到那头,并没感觉到时间的流逝,太阳的西斜。
直到女人抬起头,在夕阳的余晖下,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快步走来,不禁露出了欢喜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