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685章 海陆军齐备
尽管黄立短时间内不想与荷兰人开战,但印度洋海军要夺取锡兰,也不会是几年之内能够展开行动的。
要打,就彻底地打。爪哇、马六甲、锡兰,在亚洲占领殖民地的荷兰人,全都收拾掉,赶出亚洲去。
黄立之所以要暂时忍让,就是不能确定荷兰东印度公司与荷兰国家有多深的联系。
打了狗,主人有什么反应,是黄立有些担心的事情。
毕竟,大明海军的实力,与西夷国家比,还有很大差距。现在与荷兰人交锋,便宜的只是英国等西夷。
与其如此,不如暂时退让,让历史正常发展,旁观着英国佬和荷兰人打个你死我活。
反正土地摆在那儿,也不会长腿跑了。两三百年后,各国领土还不固定,照样是谁有实力谁占着。
何况,也不用等两三百年,英荷第三次战争即将爆发,那时候可能是机会。
即便荷兰人在战争中取胜,也将实力大损,与明国海军的差距大大缩小。荷兰人还能在亚洲投入多大的力量,也令人怀疑。
要知道,荷兰人殖民和掠夺的重点还是在美洲和非洲。在崛起的英国佬面前,抽不出更多的力量来亚洲与大明争锋。
不仅海上霸权遭到挑战,荷兰还要面对法国在陆地上的进攻。
荷兰是法国在欧洲建立霸权的障碍之一,路易十四早就图谋瓜分荷兰,并将后世属于比利时的荷兰领土作为法国的“天然边界”,以巩固法国大陆霸权的地位。
在海上陆地的夹击下,荷兰的衰弱已经不可避免。黄立就是在等这个机会,趁火打劫,将荷兰人逐出亚洲。
在等待的时间里,发展扩充大明海军,占据各处海陆要地。一旦出手,就是雷霆万钧,难以抵挡。
郑瓒绪等人当然想不到那么远,他来到海军司令部,便开始处理军务。
六百吨以上的主力战舰四艘,三四百吨的轻型战舰八艘,一两百吨的快速炮船十三艘,其它船舰三十四艘。
这样的实力虽然算不上太强,但在印度洋已经是无敌的存在。荷兰人如果不集合力量,也无法抗衡。
当然,能打海战的还要靠主力战舰,轻型战舰和小型战舰作用不大,但打土著却是足够。
至于其它船舰,则只有两三门火炮,勉强有点自卫力量的武装运输船。
主力战舰配兵一百二十,轻型战舰六十,快速炮船四十,再加上两千海军陆战队,以及运输船上的水手,印度洋海军总共有五六千人。
其实,武装运输船严格来说,还不算是海军,应该是军民两用的武装商船。战时征用,平时则跑运输,搞海贸。
“按照造船厂的速度,明年发动时,还能增加二十余艘快速炮船,每艘炮船装小炮八门到十门,应该能够封锁印度沿海。”
郑瓒绪看过资料,又踱到地图前,仔细观看着,琢磨着。
快速炮船既能在近海航行,还能驶入内河,支援陆军作战。比如从孟加拉湾沿恒河溯流而上,直取其首府穆尔希达巴德。
这是皇帝的要求,什么意思众臣也明白,怕时间拖长,土邦国公有转移金银财宝的可能。
“沿着恒河入海口水陆并进,应该是最为快捷方便的进攻之路。只是需要更多适合内河航行的船只,大型海船无法驶入。”
郑瓒绪摸着下巴,估算着距离,思索着作战计划。
如果从吉大港登陆,走陆路北上穆尔希达巴德的话,大概是五百多里路。步兵每天六七十里的行军速度,差不多要七八天的时间。
如果是水陆并进,会减轻粮草辎重的运输压力,距离也能减少将近百里。五六天的时间,差不多就能兵临城下。
现在的明军已经进行了改制,在海外征战的火枪兵已经抛弃了盔甲,相当于轻装上阵,机动速度增强,后勤压力减轻。
而且,孟加拉当时是莫卧儿王朝最富庶的地方,明军能够就地解决粮草问题,后勤保障更加轻松。
“可惜,我军骑兵不多。但情报显示,孟加拉有两万多的骑兵。难道要与孟加拉人先打一场大仗,利用缴获的战马来组建骑兵?”
郑瓒绪不太确定,关于作战,还有陆军方面的考虑。
征缅指挥机构,由总督,再加上海陆军司令,以及四个土司代表,才能够最后决定作战计划。
当然,取决定作用的是总督和海陆军司令,土司代表有建议权,却没有否决权和决定权。
“侯爷,总督大人派人请您晚六点去总督府赴宴,欢迎缅印陆军司令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685章 海陆军齐备
夏侯爷赴任。”亲兵入内禀报,打断了郑瓒绪的思路。
郑瓒绪点了点头,说道:“告诉来人,本侯会准时到总督府参加宴会。”
对于朝廷任命,总督陈进才和郑瓒绪都是早就知道的。夏国相晋封为侯,在南京陛见万岁后,便会走云南赶到缅甸赴任。
这样的人事安排,看起来也有道理。夏国相在云南呆过,已经熟悉和适应了气候。征战印度,也是皇帝信重的表现。
但往深里想,也是大明光复后,出于长远和平衡的考虑,朝廷对不同出身的将领们的重新调整分派。
比如辽东的李岳和胡国柱,西北的袁宗第和马宝,都是不同出身的组合。
夏国相成为对海外征战的将领,并不会是第一个,以后还会有更多这样的安排。
这不是针对吴系出身,而是所有的明军将领都可能被这样调遣,尽量避免将领抱团,出现山头主义的倾向。
“给了夏国相陛见的荣宠,此番前来赴任,倒是有钦差大臣的意思。”郑瓒绪呵呵笑着,心中多少有些遗憾。
作为海军将领,陛见万岁的机会似乎更少,好象只有那么一回,还是投明之后,皇帝未登大宝。
亲兵队长笑了笑,劝慰道:“侯爷有专奏权,与万岁书信往来,却也不是谁都有的恩宠。”
郑瓒绪心情稍好,这是他升任印度洋海军司令才有的特权。在湄公省时,是通过丁调鼎;在登嘉府时,又不能越过杨生芳。
“万岁对于海军的重视,历代帝王,无出其右啊!”郑瓒绪由衷地钦佩,“如此才是深谋远虑,目光长远。”
重视海军,意味着他们有更多的立功机会,更大的晋升空间,前途一片光明。
亲兵队长连连点头,说道:“万岁英明。”
此时,总督府内,陈进才正和夏国相在相坐谈论。
夏国相带来了皇帝的最新指示,陛见也确实让他感到皇恩浩荡。在外征战,又是立功的机会,也显出皇帝的信重。
而且,这可是独当一面,不比胡国柱的副职。
“万岁对征伐孟加拉是寄予厚望的,武器装备也在向缅甸转运,还让末将带了不少军校毕业的军官,让他们实战历练。”
夏国相已经把万岁的书信转交给了陈进才,正说起皇帝的交代,“开战便尽快打败孟加拉军队,如果莫卧儿王国出兵援救,也免得我军内外难以兼顾。”
陈进才微微颌首,说道:“据情报,孟加拉的兵力总共也就五六万,且分属各土邦,难以齐心,也难以快速集结。”
“至于莫卧儿王国,对于半独立的孟加拉多半不会援救。但有备无患,我军确实要作好各种应对的准备。”
夏国相继续说道:“万岁的意思是先缓后疾,登陆孟加拉之后,先缓慢推进,给敌人调动集结的时间。再通过一场大会战,一举重创或歼灭。”
“再疾速进军,迅猛追杀,直到敌城之下,不给其反应的时间。听说孟加拉有不少骑兵,如果能在会战中缴获其战马,进军能够更加快速。”
陈进才沉吟了半晌,说道:“万岁是担心进攻过快,只是摧毁沿途之敌,不能重创其主力。若是四下反抗,我军就不得不分兵镇压。”
一战解决敌人主力,打得敌人魂飞魄散,即便有零星反抗,也不成气候。
如果只是占领了其首府,抢到巨量的金银财宝固然是好,可后续的镇压行动,还是相当繁琐。
但战争不能按照一方的设想进行,敌人会如何应对,却是难以预料。
陈进才判断莫卧儿王国不会出兵,但也不敢绝对肯定。万一呢,所以要留下足够的兵力以防备。
如此一来,分兵四掠就要谨慎。可如果敌人主力完蛋了,那就不用太过担心,少量人马就能纵横。
好在夏国相传达的只是皇帝的意思,相当于建议,而不是圣旨。
皇帝的脾气禀性,陈进才也清楚,对于远方的作战,基本上不管得太死,留给将领们调整的空间。
而且,既然皇帝有书信,肯定会交代得更详细。夏国相转达的话,未必就是皇帝的真实意思,可能掺杂着他的理解。
“万岁也说了,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不可拘泥保守。具体的作战计划,还要总督大人与末将和郑侯爷共同商议决定。”
夏国相的话语似乎在转圜,但陈进才认为,这肯定是皇帝所说,这才是皇帝的一贯作风。
心中暗自松了口气,陈进才便请夏国相回府休息,晚上还有欢迎宴会。
夏国相知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685章 海陆军齐备
道陈进才是要阅看万岁的书信,他赶路也有些劳乏,便起身告辞,径直回府。
作为缅印陆军司令,在孟加拉稳定之后,肯定是要建府搬家的。但在这边,也有数月时间,陈进才也安排得妥当。
回到府邸,夏国相见家眷已经安顿下来,随便在府中看了看,心中满意,便自去歇了。
府邸不算宽阔,但却很雅静。比云南还温暖的气候,花木自是不少,看着就让人心情开朗。
夏国相却知道,自己建功立业的篇章已经展开,那就是孟加拉。
相关的资料他都看过,也研究了。陛见皇帝时,也有较为详细的介绍,那里是莫卧儿王国最富庶的土邦之一。
只是一个土邦就完了,皇帝要的是整个莫卧儿王国,那可是相当于大明顶峰时期一半领土的面积。
大明的领土面积如果只算汉地十八省的话,大概是四百万左右平方公里,与莫卧儿王国相差不大。
可要算上东北的奴儿干都司,以及青藏,还有内蒙古的部分地区,大明的领土面积就有将近一千万平方公里。
“南洋土著,估计也就跟云贵的土司差不多。凭大明的军力,鞑虏都不在话,何况孱弱的土著?”
夏国相对战争的结果充满信心,哪怕是武器装备并不是最好的,士兵也不是身经百战的明军。
只要有足够的火炮,劈头盖脸的轰过去,什么战象,什么骑兵,都将土崩瓦解。
不仅是他有信心,皇帝也是如此。虽然还是提醒他要谨慎小心,不要轻敌。但对于胜利,却没有什么担心。
战争之初,就是要以雷霆般的威势震慑敌人,大胜之后,使敌丧胆,难以再生出反抗之心。
夏国相也是这样想的,但之后的行动和镇压的力度,还是要陈进才权衡把握。或者说,是万岁和朝廷的策略。
在孟加拉是以战养战,不仅包括钱财和粮草物资,还包括人力。
组建孟加拉附庸军团,继续向周边土邦用兵,也就是以夷制夷,来维持长久的征服策略。
夏国相知道自己不用操心这个,招来了兵就训练,装备起来就打仗,自己尽到军人的职责,其它的就看总督陈进才的手段了。
而在总督府,并不是陈进才的私人府邸,而是政府办公的所在。此时,他正坐在办公室内,认真地读着万岁的书信。
与杨生芳得到的指导大同小异,黄立对占领孟加拉之后的统治,也给陈进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办法。
作为莫卧儿王国最富庶的土邦,孟加拉将是征战的稳固基地。有粮食,有兵员,大明就只需要很小的投入。
当然,能否稳固统治就成了关键。否则,内乱不止,倒成了继续征战的负担。军队如果陷入到治安战的泥潭,哪里还能继续对外扩张?
尽管征服缅甸已经有了相当的经验,但孟加拉所处的形势又大有不同,并不能完全地照搬照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