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686章 国旗军旗
“万变不离其宗,能吃饱肚子,谁会不要命地去造反?”陈进才思索着,对皇帝的分析判断深以为然。
所谓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在当时的各地土著中,非常地淡薄,几乎是等于没有。
在征服缅甸的过程中,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很多缅人不是为国家为民族而战,他们听从的只是类似于诸侯的封建主的命令。
即便如此,对于在自己头上一贯作威作福、压榨剥削的封建主,能有多少的忠诚,也是很大的疑问。
铁腕镇压是必不可少的,但施恩宽待也是收服人心的手段。即便是划归到土司治下,总督这里也有指导和建议权。
土司们也不希望自己的治下动乱,对于抢到的人口,按照总督的规定,稍微地给予了一些待遇上的提升。
不用多,只要比原来好一些,就能让缅人老实服贴,安心地耕种劳作。特别是有家人的那些,更是不敢反抗,害怕祸及家人。
“孟加拉本来也应该是一样的,但万岁的目标是整个印度,对那些土邦王公就不能赶尽杀绝,免得对其它土邦的占领,会遇到强烈的抵抗。”
陈进才明白了万岁的深意,这是从长远考虑,才做出的策略调整。
缅甸不同,是要划入大明直辖疆域的,自然不会容忍那些封建王公的继续存在。
哪怕是那些土司,权力也被削弱了不少。对治下的土民,也不再能生杀予夺,有了报备总督府这道程序。
孟加拉也是大明要稳固占领的,那是攻掠印度的基地,更要好好经营。
只不过,改造成大明郡县制的模式,会留出相当长的时间,不会象缅甸这般疾风暴雨。
“暂时留些土邦王公应该更好,无权无兵,花点钱养着就是。也免得其它土邦王公惊惧,全力抗拒。”
陈进才轻轻颌首,面带微笑,领会了皇帝的意思。
他当然不知道,这不过是皇帝借鉴英国佬征服印度的做法。除了傀儡王公,还要挑拔其它土邦互相攻伐,以收渔人之利。
“先打下孟加拉,稳固了之后再视情况而定。”陈进才的心已经静了下来,皇帝并没有太过急迫的催促,也更建议蚕食而不是鲸吞。
在印度那个民族宗教,以及土邦势力都非常复杂的地方,稳扎稳打,占一地消化一地,才是平稳之道。
想要以夷制夷,就要彻底收服,才能放心地组织附庸兵进行训练,才能放心地发放武器弹药。
否则,不是培养敌人,给自己找麻烦嘛?
如此想来,先保留土邦王公还真是挺必要的。
对土邦王公也可以象培养土著精英层一样,能够崇拜并效忠大明,对于土邦的统治,大有益处。
陈进才的思路也发散开来,与杨生芳一样,也没有马上给皇帝写信,而是要深思熟虑,让皇帝看到自己的智慧和才干。
人口缺乏是大问题,可也不是不能够解决,这正能显出自己的本事。
国内都缺人,对海外占领地的支援也很吃力。
缅甸地位不同,朝廷才出台政策,引导云贵土司,乃至平民百姓迁徙定居,改变当地的人口结构,以便更稳固的占领和统治。
对于孟加拉的征伐,除了土司的力量,再迁徙人口,就比较困难。当然,缅人也能够移民,可数量依然有限。
“用两三年的时间,稳固孟加拉的统治,归化更是要加紧进行,如同缅甸一样,归化的缅人也能看作大明子民,用于其他地方的迁徙和填充。”
陈进才也看到了皇帝书信中的提点,就是种植结构的改变,将占领区的命脉牢牢握在手中。
缅甸的农业条件很好,后世也是粮食出口大国。离孟加拉又很近,走海路的话,还能够近海航行,不过数百海里的距离。
“万岁的意思很明确,粮食主产地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是稳固统治的地区。比如湄公省,还有缅甸。”
“哪怕种粮的收入会少一些,在这些稳定的统治区,也不能把经济作物放在首位和重要的位置。”
陈进才心中不免生出几分骄傲,缅甸与湄公省并列,在皇帝心中已经是形同大明疆域的一部分,这岂不是他的功劳?
“相比于孟加拉,缅甸才是根本,更要认真经营。归化的速度还要加快,要给那些懒惰的土著一个期限,到时达不到标准,那就阖家流放。”
陈进才咬了咬牙,下了狠心。
不光是在缅甸,还有孟加拉,归化也要加上时间限制,以及奖惩的规定。没有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686章 国旗军旗
压力,土著们就没有紧迫感。
“归化的可看作大明子民,身份地位要提升,生活水平能提高,优惠政策也能享受。超过期限不能归化的,想当奴隶老实种地也不可得。”
“田地都是国家的,是朝廷的,耕种也只给子民,这也是大明子民的待遇。”
流放、驱逐,甚至是杀戮,对陈进才来说,已经是习以为常的手段。既然是征战掠夺,又岂会有仁慈?
相反,陈进才现在也很理解皇帝开疆拓土的意志和决心。
想想大明从建国到衰落,其实也就不到百年的时间。
从太祖、成祖的开疆拓土,到仁宣的战略收缩,其实就是大明衰落的开始。
从周边开始后退,安南没了,奴儿干都司撤了,边墙外的地方全都不要了。但边患停息了吗,反倒是对大明的统治中心威胁更大了。
现在,皇帝把疆域不断扩大,难道不是吸取教训,为大明多延国祚,为儿孙多创下基业?
如今的明军正是兵强马壮、士气高昂的时候,马放南山太可惜了。趁着兵骄将悍,正可横扫周边蛮夷。
要是承平日久,如历史上大明那样,军队越来越不堪战,想再重新振作,又谈何容易?
“最重要的还是万岁的英明神武,以后的继任帝王,恐怕再难有能超越的。万岁应该是这样想,才趁着自己年轻力壮,为大明和子孙多攒下基业。”
陈进才想到这里,不禁生出种种感慨。
亚圣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民间也有俗话:富不过三代。
“将大明的疆域拓展万里,子孙再败家,也能多撑些时候。其实,更重要的是万岁制定下来的政策和战略能够延续,才能更加长久。”
陈进才微眯起眼睛,感觉到自己肩上的重担。
开拓进取的策略能否延续,还是要看实际的效果,以及获得的利益。这就需要他们来为万岁的理论,提供更多更强的实践验证。
从国内到海外,从民生到扩张,皇帝已经表现出了越来越多的改革倾向。或者说,已经不是倾向,而是越来越多的实际行动。
陈进才知道,皇帝是倚仗着类比开国的功绩,以及百战百胜的威望,才能在百废待兴时推动改革。
原来的既得利益集团已经在战乱中基本瓦解,这是改革的利好。
但也不能说没有阻力,保守的、受损的集团或个人还是存在,或许就等着改革措施遭到挫败时,再群起而攻之。
比如对外扩张,最大的束缚可能是仁义道德。以及什么穷兵黜武、好战必亡的传统理论。
尽管陈进才等人已经看出其中的不同,但一旦在扩张中遭到大的失败,反对之声肯定会趁机而起。
“为了万岁的宏图大志,为了大明的辉煌崛起、长盛不衰,每一次行动都要力争胜利。”
陈进才站起身,走到窗前,在仰光最高的建筑内,瞭望着这座新兴的城市。
在他的头顶,飘扬着大明的旗帜。尽管他看不到,却能因此而感到骄傲。
“大明的旗帜,将插在皇帝所指的任何地方。并将龙腾四海,猎猎飘扬,永远不落。”
“凌云阁啊,开疆拓土之功,少不得自己能进去,还能排上号呢!”陈进才长长地吐出一口气,挺直了腰板。
…………….
红底,代表着历朝历代华夏英烈的鲜血;明黄色的龙形,代表着皇家,更代表着华夏,以及中华民族乃是龙的传人。
大明的国旗,长方形,皇帝所设计,就是如此简单形象,并有详细的,高大上的解释。
如此说明,国旗就有了非凡且重大的意义。
哪怕朝代更替,也是适用的,除非不承认华夏,不承认龙的传人,或是被异族所窃据。
而且,红色配黄色的寓意也好。在中华文化中,红色通常象征着吉祥、喜庆、热情和繁荣,而黄色则代表着尊贵、丰收、富贵和智慧。
这样的色彩组合也常用于节日装饰、服装设计以及其它庆祝活动中,旨在传递幸福、繁荣和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从心理和生理的角度来看,红色是一种容易引起兴奋、激动和紧张的颜色,而黄色则象征着光明和希望。
当红色与黄色结合时,这种组合可以增强其热烈和活力的特性,使人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共鸣。
反正,大家看着都说好,黄立也美滋滋。
就看这镂空的龙图案,虽然没有细致到鳞趾分明,可摇头摆尾升腾九天之势却鲜明传神。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686章 国旗军旗
既然有了国旗,相关的法律也制定颁布实施。各地官府和军营,都要悬挂国旗,并定期举行升旗仪式。
要晓谕大明子民,在教材中也加上内容,要教育民众了解国旗的精神内涵、遵守国旗升挂使用规范和升旗仪式礼仪等等。
核心思想就是要维护国旗的尊严,规范国旗的使用,增强军民的国家观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不仅在国内适用,在海外占领地也是一样,作为归化教育的措施之一。
有了国旗,军旗也应运而生,依然是皇帝设计,又分为海、陆两种。
旗面主体颜色为红色,既代表军人的铁血,也意味着勇气,位于上部,占旗面的四分之三;
旗面下部四分之一则是陆海军的区别:陆军是草绿色,代表着祖国富饶的绿色大地;海军则为海蓝色,代表着大海。
军旗的正中是金黄色的五角星,取其“胜利”的含意。
黄立没有设计更多更细致的军旗,比如陆军中有步骑炮辎,海军也有陆战队。就这样,已经是相当正规,并领先于世界各国了。
皇宫前的空地,已经修建成了个小广场,或者叫午门也行。高高的旗杆竖立,飘扬着大明的国旗。
在庆典举行前,要进行升旗仪式,即便是皇帝亲临,也要向国旗行注目抚胸礼。
“可惜,国歌还没想好。”黄立稍有些遗憾。
面对飘扬的国旗,抚着自己的胸膛,唱着激昂的国歌,更有激情,也更能升腾起爱国之心。
已经是十一月,北方应该是天寒地冻,南京只是刚刚零下,能偶尔看到冰,却还没有下雪。
尽管还是寒冷的,但阳光充足,蓝天白云的天空,让阳光也依旧明媚。
北方和辽东的奏疏,让黄立也感到轻松。粮食储备已经能支撑过这个冬天,甚至明年需要的数量也比预计的少很多。
光复大明的第一个冬天,百姓们能够不挨饿,不能说是奇迹,但确实让朝廷付出了极大的精力。
“明年会更好,北上迁都的时间也要提前了。”黄立放下奏疏,已经有了乐观的预期。
哪怕再有灾害,只要不是大面积的,北方和辽东的耕种和收获也要比今年强很多。
只是各地报上来的耕地数量和耕种计划,对照今年,就增加了两倍还多。
由于鞑虏的横征暴敛,以及战争的影响,今年北方的耕种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田地有收获。
“牛马的增加,让明年的耕种更有把握。南粮北调也不会中断,秋收前也就能估算出产量。”
黄立算着时间,觉得夏末秋初能否迁都,就能见分晓。条件如果具备,剩下的就是看他自己愿不愿意啦!
明年既要讨伐吕宋的西班牙人,又有向孟加拉的扩张行动,黄立是希望在得到胜利的消息后,再放心北上。
尽管在实力的对比上,明军都占有明显,甚至是绝对的优势。可结果未出之前,总是不能彻底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