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650章 历书 印书
说到底,当时的天文学还有很多争论,就连日心说,也没有达成共识。
到了黄立这里,就直接按日心说来的,简单粗暴。不明白的,自己看星星琢磨去。
可到底是真理,观星的结果也符合日心说,很多疑难问题也迎刃而解。
其实,地心说虽然错误,但也有其历史功绩。
托勒密运用科学的数学方法精确计算行星的运行,还第一次提出了“运行轨道”的概念,设计出了一个本轮均轮模型。
人们可以按照这个模型,定量计算行星的运动,据此推测行星所在的位置。
在一定时期里,依据这个模型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正确地预测天象。
但随着观测仪器的不断改进,人们能够更加精确地测量出行星的位置和运动,观测到行星实际位置与这个模型的计算结果存在偏差。
可由于人们对地心说的盲目信奉,并没有认识到这种状况是由地心说本身的错误造成的,便试图通过增加本轮的方式对地心说进行补救。
这种方式一开始还能勉强应付,后来小本轮增加到八十多个,却仍然不能精确地计算出行星的准确位置。
于是,人们对地心说的正确性开始产生怀疑,日心说也应运而生。
但日心说也有一些疑问无法解释,还需要完善。
而且,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以及当时教会的神权统治,想要取代地心说,还需要时间,以及众多捍卫真理的科学家们的贡献。
方以智要编撰的历书,比《崇祯历书》还要详细,依据的主体思想是日心说,并借鉴了最新的理论——开普勒行星三大定律。
奏疏写好,方以智吹干墨迹,准备上呈御览。对于皇帝是否允准,他倒是充满信心。
对于自然科学和奇技淫巧,皇帝的兴趣和关注超乎寻常,并且不吝钱财,大力地扶持。
“科技兴国嘛,万岁倒是说过。”方以智沉吟着,不好判断。
对于格物是有兴趣,但方以智却也算是大儒,科学这方面也只是爱好,并没想当作主业。
这也是古代科学家的共同点,先是学识渊博,科学研究只是兴趣爱好,不是投注全部精力的副业。
正在想着,方以智的二子方中通抱着几本书走了进来,满脸笑容,显得甚是高兴。
方以智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和三儿子是文学家,只有方中通从小喜爱数学和天文学,并且颇有造诣。
“父亲,儿子的《数度衍》刊印发行了。”方中通把还散发着墨香的书籍捧到父亲面前,说道:“儿子还买了几本新刊印的孤本。”
方中通的主要著作就是《数度衍》,共二十四卷,附一卷,十年之功,大概在五六年前撰写完毕。
书中大部分内容则取材于《同文算指》和《崇祯历书》,介绍了西方的笔算(纳白尔)、筹算和尺算。还介绍了“倍加隔位合数法”,实则讲的是对数。这在中国学者著作中,是第一次论及。
除了球面三角以外,《数度衍》几乎包罗了当时刚传入的所有西算知识,以及当时所能见及的中算知识,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数学上的百科全书。
儿子出书立传,方以智心中欢喜,拿过新书,油墨香气扑鼻而来,他连连点头,随意地翻看着。
书印得并不算精致,主要是用的活字印刷,比雕版要粗糙。这也是皇家印书坊的特点,方以智倒也不以为怪。
皇家印书坊现在几乎是不停地印书,并不是销路多好,而是皇帝的旨意。为了尽快,活字印刷就显出了优势。
当然,也不是全部书籍都用活字,象小学和初中课本,就用的雕版。主要是用的时间长,一次雕版,再印刷就不用再排版费事。
象四书五经、孙子兵法等能够持久长用的书籍,以前各书坊也用的雕版,是同样的道理。
黄立已经发布旨意,要各私人藏书者献书刊印。从古至今,很多书籍或是战火,或是其它意外,都失传散佚了。
为了杜绝这样的遗憾,黄立才有这样的旨意。献书者有赏,所献书籍刊印完后在序而会有记载谁谁所献,然后再返还原家。
既有赏赐,且书上有名,还不是扣下不给,献书者也没有了顾虑,十分踊跃。
很多不见于世,甚至是失佚的孤本善本,也终于为人所见。
每种书籍第一版印刷五百本,除了对外销售,还有两百本是留给各地建起的图书馆。
“好,好啊!”方以智点着头,夸了儿子两声,面上不太显,可心里却是异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650章 历书 印书
常欣慰。
方中通已经是三十多岁的年纪,也不是小年轻,也不用象对小孩子似的总夸。
“父亲,您看这几本书。”方中通也不用多显摆,把买来的书摊开,笑着说道:“这两本书只闻其名,儿子还以为是讹化,或是早已散佚了呢!”
方以智拿过来翻看着序页,颇为感慨地说道:“如果不是皇家,这么多孤本失传散佚,恐怕也是在所难免。”
私人藏书或是爱好,或是显摆自己家学渊博,在江南尤为盛行。这个书屋,那个书楼,都是敝帚自珍,轻易不会示之于人。
皇帝投其所好,给钱给名,还原书奉还,自然是有人踊跃。
可这印得越多,好象是亏得越多。因为要预留给图书馆,要雇佣工人,书的价格也并不算高,一看就是买不起的样子。
在黄立看来,书籍散播出去,除了防止毁坏失传,也是为了更多的人能够读到。
要知道,对于很多读书人来说,他们有更经济实惠的办法,那就是抄书。可没有原书,又如何参照抄录呢?
对于皇家书坊赔钱印书,方以智等读书人是钦佩和感激的。
从印书的种类上看,皇帝也没有偏颇,越是稀缺的,越是外面见不着的,印得越快。
还有翻译过来的西夷书籍,也印了不少。印书坊也在增加人手,并分为了雕版和活字,中文和西文等若干部门。
方以智翻看着这只闻其名的古书,心中甚是激动,他也想看,终于是得偿所愿。
“父亲要上奏万岁,修订新历书?”方中通看了一眼桌案上的奏疏,猜测着问道。
方以智早有此意,他也将是编书的主力。还会再请西洋传教士,共同编撰。
“是啊!”方以智向皇宫方向拱了拱手,“科学院成立以来,万岁不吝资财,可我等却是寸功未立。”
方中通点了点头,说道:“儿子看那个蒸汽机颇为简陋,应是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万岁既送过来,又有悬赏,当组织人手,攻关克难。”
方以智赞赏地看着儿子,说道:“此议极好,就由你挑选人手,尽快开始吧!”
停顿了一下,他又补充道:“大明光复,万岁又锐意进取,军工方面的也不能懈怠。冶炼工坊那边,也要派得力人手,多加督促。”
国战大胜,却不是马放南山。北有游牧民族,南下要开疆拓土,战事可能不大,但却并不会停止。
线膛枪有了,还有改进升级的空间;线膛火炮的铸造也开始研制,青铜的不抗磨,也偏重,还得是钢炮。
可现在的冶炼技术和水平,要铸造韧性和刚性都合适的钢炮,即便能造出来的,成本也太高,且不适合大规模制造。
当然,黄立也在想办法,且并不是很着急。毕竟,现在明军的武器装备,已经大大领先,堪称世界第一。
“对了,还有水泥工坊,也是万岁关注之所。”方以智晓得水泥已经制造出来,正在进行实验,还有制造工艺的简化和记录。
要实际应用的话,一是解决大规模生产制造的问题,所需要的设备就要是大型的,且需要降低成本。
否则,糯米浆也是很好的粘合剂,不比水泥的效能差。
在科学研究院,方以智是院长,下面还有分院,分别负责着皇帝定下的几个项目。
皇帝对于各个项目都非常关注,每一旬都要有报告呈,皇帝也有批示。给出的一些建议也相当精妙准确,令人惊奇。
“万岁博览群书,聪慧绝伦。”方以智赞叹着,也是给儿子提醒,这不是个能糊弄的万岁爷,若是懈怠,瞒不过去。
方中通心领神会,用力点头,说道:“父亲放心,儿子会多加督促。”
方以智沉吟了一下,起身拿着奏疏,说道:“为父还是走一趟,亲呈奏疏比较妥当。”
黄立也是后知后觉,也是听人说起,才知道方以智曾经是三太子的老师。开始还惊讶心虚,可转念一想,就又心平气和了。
这个时候,哪个不长眼的敢说自己是假的?说了也没用啊,羽翼已丰,文臣武将的荣华富贵都握在自己手中,谁会相信?
就算是有证据,心里信了,可也不能说出这话,还是要忠心拥戴自己。
但到底有些不自在,黄立与方以智也少了接触,多是通过书信,或是正常的上奏批示。
方以智也觉察到了这些,如果以前心中还有芥蒂,可随着北伐成功,鞑虏已经败亡,他已经明悟了。
没有人比当今圣上做得更好,就算不是真的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650章 历书 印书
三太子又如何?大明中兴,驱除鞑虏,不正是心中所愿。
眼看着就要国泰民安,他岂会愚忠到做根本无用的事情?
此番觐见,既是要上奏编撰历书的事情,另外就是表现出忠心诚恳,解开君臣之间的纠结。
“三太子,当今圣上就是三太子,是力挽狂澜挽天倾的太祖子孙。”方以智迈步出屋,沐浴着灿烂的阳光,吐出了一口长气。
……………
当今皇帝,崇祯的三太子,大明中兴的神武皇帝,此时正在宫中,爱妃陪着,抱着小公主在乐呵。
语茉和云舒都生下了女儿,医生好,又是母乳喂养,两位小公主也长得壮实活泼。
抱着女儿,摸着胖乎乎藕节般的小手臂,看着女儿的笑脸,黄立心里舒畅得很。
“牛痘已经通过试验,正要推广。明年或后年,就给丫头种上。”
“全听皇爷的。”语茉没有娘家人,皇宫就是她的家,原来只想做个侍女,没想到成了妃嫔,已经是心满意足。
或许不会满足,也会生出野心,但却不是现在。
黄立盘算了一下,缓缓说道:“朕最早是明年秋后去京师,最晚也要在后年开春。如果是明年,你们先留在南京,省得折腾孩子。”
秋天去北方,正赶上冬天,怕是适应的时间短,容易生病。开春就要好一些,有大半年的时间。
语茉没有直接应承,笑着说道:“丫头看着壮实,臣妾也不想离开皇爷。”
黄立笑了笑,取过绢帕,擦掉女儿嘴角的口水,说道:“种完痘再去,要不不放心。”
天花传入中国,首先在长江流域一带广泛流行,并随着人口迁移,逐渐向北方蔓延。
现在的情况是北重南轻,天花在北方的流行和肆虐,要强于南方。别说是孩子,就是大人,没得过的,黄立也准备种痘。
预防为主,比疫病起来再防治,要有效得多。何况,对于天花,现在还没有什么有效的药物和手段。
黄立也要种痘,毕竟他在后世的时候,天花已经消灭,也没种过疫苗。
听到种痘和天花,语茉不再坚持。毕竟,孩子是最重要的。
公主已经犯困,打着小呵欠,眼睛也睁不开。黄立把女儿交给保姆,抱了出去。
语茉和云舒无亲无故,或许是没了,或许是流落民间。黄立因为怜弱,对她们也是非常关心在意。
“皇宫还是小了些,园子也不大。”黄立搂过语茉,缓缓说道:“京师就要好很多,园子大,有山有水,不会闷得慌。”
语茉把头靠在皇帝肩上,柔声道:“臣妾不觉得闷,园子虽小,可也有水有景,很好的。”
“前几日还听了戏,还是讲的皇爷大破鞑虏呢!”语茉轻笑道:“臣妾未随皇爷征战,听戏也能知道皇爷的英武。”
黄立呵呵笑着,说道:“在戏里,朕是什么模样?不会是身高过丈,力大无穷,勇冠三军吧?”
语茉抿嘴笑着,细细地给黄立讲述着,不时引起黄立的笑声。